
流動性再驅動下 的全球新變局
時間:12-10-11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流動性再驅動下 的全球新變局
中國黃金長假后,國際鐵礦石價格一掃此前下跌陰霾。普氏能源資訊(Platts)的數據顯示,含鐵量62%的澳大利亞基準鐵礦石現貨市場價格10月9日漲至每噸120.25美元,兩個交易日內上漲12.4%,為近3個月來最高點。這表明,過去幾個月彌漫在基礎工業金屬間的悲觀氣氛可能正在消散。
這種上漲也是對美聯儲QE3推出后流動性進一步“泛濫”的提前反應。放眼全球,歐洲央行推行直接貨幣交易計劃(OMT),日本也開啟了10萬億日元(128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計劃,英國央行維持利率不變,澳大利亞央行10月2日下調利率0.25個百分點。
全球金融危機已爆發四個年頭。雖然定量寬松一浪高過一浪,但如同人不會踏進同一條河流,全球經濟新格局也在醞釀中。
美國推出QE3似乎與明顯轉好的經濟數據背道而馳。9月的全國制造業指數環比增至51.5,超過8月的49.6.9月制造業實現環比增長,擺脫了此前連續三個月萎縮的頹勢。此前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9月份美國非農業部門失業率較前月下降0.3個百分點,降至7.8%,為2009年1月以來的最低值。不過,數據背后的隱憂彰顯美國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制造業的狀況還遠遠不能樂觀,未完成訂單指數僅為44,需求的連續性仍不確定;進出口指數仍然位于萎縮區間,海外環境沒有改善的跡象;庫存指數再度下滑,隨時可能墜入萎縮區間;財政懸崖和外需下滑都將抑制廠商生產積極性。在此背景下,未來美國經濟是否企穩,樓市的回暖至關重要。從政策設計看,美聯儲大規模購買的對象全部為MBS(按揭抵押證券)而不是國債,且只有數量規定而沒有時限限制。
由于內部分歧仍然較大,歐洲央行很難像美聯儲那樣激進。歐洲央行9月推出“無上限”國債購買計劃(OMT),雖然突破以往不敢觸及的政策領域,不過,在實際操作中,“無上限”因附帶眾多條件而變得有限,例如,OMT的啟動取決于兩大基礎的滿足,以及流動性對沖原則。因此,進一步的刺激政策仍待憧憬。此外,歐洲通過購買證券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但由于基本面需求不振,歐元區面臨流動性陷阱風險,流動性多被積攢至銀行系統而不流向實體經濟。歐元區私人信貸增速持續負增長,銀行向私人機構發放的貸款(季調)8月同比增長-1.6%,低于7月的同比增速-1.4%。
在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的帶動下,正經歷經濟放緩的新興經濟體國家很可能接連效仿推出更寬松的政策,因為這才能避免自己在全球經濟博弈中不陷入劣勢地位。在前兩次定量寬松貨幣潮中,由于新興市場國家通常利率較高,加上市場規模較小,主要面臨資產價格泡沫風險。這一次,他們或許不會陷入流動性汪洋中。但卻面臨新的復雜形勢。
首先,由于經濟增長率和利率雙降,新興市場國家此前面臨的資本外流未必緩解,投資者都愿意把錢投到美國國債市場上去避險,全球資本繼續轉向美元。
其次,面對歐洲銀行減持資產的沖擊。IMF近期發出警告稱,除非歐債危機逐漸穩定,否則歐洲銀行業可能拋售2.8萬億美元資產。盡管目前全球貨幣政策再次進入集體寬松周期,但這并不意味著去杠桿化進程的中止。市場對金融機構資本水平的要求提高、各國和國際金融監管的強化,以及對經濟和企業前景的擔憂都迫使銀行業主動去杠桿化。另外,歐債危機和銀行業危機的惡化,也加深了歐洲銀行業削減風險資產的幅度。歐洲銀行業持有大量海外資產,必然成為削減資產的重點。新興市場經濟體可能首當其沖。根據相關研究,目前的去杠桿化規模,可能導致全球GDP增速下降2個百分點(相對于危機前),新興市場則可能由于借貸成本上升更快而下降3個百分點。
最后,匯率貶值風險。新興市場國家在定量寬松潮中大多處在被動跟從的角色。由于新興市場貨幣多為非國際主流貨幣,匯率波動較國際主要流通貨幣如日元、美元劇烈。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大幅貶值,多同時出現經常賬戶逆差、外匯儲備若不足將難以應對短期金融資本大量流出的現象。
2009年底,新興經濟體迪拜把全球金融市場撕開一道裂縫。在全球撒貨幣和加息周期的交錯中,區域性震蕩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專訪《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中國社科院研究... | 互聯網大佬“放貸”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