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札記:PX雙輸
時間:12-10-30 來源:FT中文網
媒體札記:PX雙輸
一、 PX雙輸
歡呼寧波鎮海PX抗議是“民意勝利”的人們一定不喜歡看見“雙輸”的評價,但比起廈門、大連,又或者什邡、啟東,的確有越來越多的意見領袖承認,街頭政治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新生困境,就算政府顢頇是始作俑者,但這苦果卻是要官民一同咽下。
所以,新京報沿著環球時報和齊魯晚報的路子,在今晨向全中國發問,《如何才能避免下一次“PX事件”》:“這次寧波PX事件得以平穩解決。但這又是一個‘雙輸’的結局。PX項目美國有,德國有,日韓都有,而為什么在我們這里成了一個如此‘敏感’的項目?因而,寧波PX事件結束了,但PX的未來仍不確定。還應反思的是,‘PX’是如何一步步‘敏感’起來的,弄清了這個,才能避免下一個PX事件的重演。”
這篇社論首先承認,“地方政府上馬‘PX’項目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造福當地民眾’……每一個PX項目都能給當地經濟、財政、就業、稅收,帶來巨大的收益”,但問題是,“當地民眾為何卻對這些項目紛紛說‘不’”:“民眾是非理性的嗎?肯定不是。因為,民眾的態度很明確: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回健康。PX項目真的有那么危險嗎?世界衛生組織等權威機構的結論,也不是沒有道理。PX項目之所以成為‘敏感’事件,顯然,不在于PX項目自身,而在于官民之間的信任缺失,以及民眾知情和參與權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
這份北京報紙再度援引已被各路學者專家說了無數遍的透明公開必要性,嘆息正是因為一些地方政府為求維穩而“不讓民眾知情,意圖暗度陳倉”,導致“社會并沒有建立對PX項目的理性認知……民眾對PX過敏,地方政府對PX事件過敏”:“等到民眾已經群情激憤、‘鬧起事’時,再去公開信息、引導理性討論,常常來不及了。既無助于化解當地的治理危機,也不易改變民眾固有的印象。”
相關報道刊登在內版,這也是周末以來新京報第一次可以把“鎮海PX”的字樣正大光明地寫在白紙黑字上。所述內容來自寧波市政府新聞辦昨天傍晚召開的新聞發布會,根據當地市委機關報今天提供的實錄通稿,副市長陳仲朝強調“前期準備中的鎮海煉化擴建一體化項目包括多個裝置,PX僅僅只是其中的一個裝置。所以,網上傳言‘寧波投資500多億元建PX項目’,與事實是不符的”,公安局副局長勵健則再度否認寧波大學一女學生死亡之說。
與此同時,在這份寧波日報的頭版上,還有《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領導干部會議,維護穩定人人有責,社會和諧人人受益》、《穩定是民心民愿》,以及來自當地警方“包圍沖擊國家機關將追究法律責任”的通告。
在新華社不發稿的情況下,人民網再次成為商業門戶難得的合法信源。根據其昨天傍晚發布稿件:“近日,網絡流傳‘寧波大學學生鄭春平死亡’的消息。人民網‘求真’欄目記者今日就此事向寧波大學相關部門予以求證,并查閱了寧波大學白鷺林BBS、寧波公安等多個官方微博。寧波大學新聞中心副主任岑主任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切信息以官方微博的發布為準,經核實,寧大沒有名為‘鄭春平’的學生,近期也沒有學生死亡的事件發生。”
的確,雖然對中國官方缺乏信任的微博用戶總是懶得轉發辟謠帖,但這一回,那些有意要讓公權力陷于道德劣勢的異議者沒有認真做好工作,他們舉辦和上傳的“隧道口追悼會”,因為漏洞明顯而在收獲聲援的同時也遭遇質疑。“眾人紛紛質疑這場‘鬧劇’:追悼會上兩男子為何面帶微笑舉著花圈?為何花圈上沒有明確的名字,只寫致‘同胞’?為何追悼會上沒有死者遺像、直系親屬?”——為了證明人民網報道所言有據,騰訊轉發時特意配發了那幅微博流傳圖片。
以新聞首頁頭條轉發寧波日報稿件、人民網報道、新京報評論,這已經是這家門戶可以凌駕于4位競爭對手的優勢,不過,這也只能維持到晨間8時。此后,便也要和歸屬北京地方宣傳官員管轄的新浪搜狐網易一樣,不僅是“浙江寧波就聚集事件召開新聞發布會”的標題不能存活,連聊以示人的《什邡市委書記被免職,最新動向暫未披露》都要撤出要聞區。
這同是來自新京報的稿件,以什邡官方網站會議上消息為據,并自行補充背景說明:“今年7月1日開始,因抵制一大型金屬冶煉項目,什邡部分市民和學生在市委機關門前進行抗議。2日晚,什邡官方宣布停止該項目建設。”
新京報可以滿足了,雖然要在電子版上特意屏蔽PX報道,但已經是和騰訊一樣的“獨家報道”者。與其相比,同樣知名的京華時報、南方都市報、東方早報、廣州日報、晶報等只能繼續沉默地目送PX隨風而去。
午前,倒是騰訊允許今日話題逆風而生。宣告“跨過PX這道坎是中國人必修課”,這家網站要用首頁專題講解欣喜和疑慮:“‘鄰避運動’毫無疑問是權利意識的覺醒;但在PX項目上發力有若干遺憾……人們對PX項目的反對,更多的是源于傳言對PX的描述——‘高毒性’‘高致癌性’‘易爆炸’‘秒殺一座城市’等等,這些描述可謂夸張得離譜。但從廈門到大連再到寧波,這些傳言輕易地將民眾對化工產品的恐懼,對部分官員和企業家的不信任放大開來……當然,也有人質疑稱,在強勢的政府前,環評、聽證、施工監理都只是做做樣子。而以中國安全生產的不良記錄,就有理由反對這種化工項目。然而,再怎么說,這并不是用謠言或過激行為來反對化工項目的理由,正如‘為了創收’并不是可以忽略民眾安全的理由。”
責編丁陽帶來美國和臺灣的經驗和教訓,嘆息中國污染項目的宣傳邏輯、以及“官民相隔”更加劇了“鄰避現象”的矛盾,并舉2009年的番禺垃圾焚燒廠風波為中國大陸成功榜樣,強調制度設計的重要性,例如“凡是給周邊居民帶來風險的項目,必須由政府支付津貼,用于提升當地社區的公益、環保、福利設施和服務,以此作為補償”。
二、王石婚變
為中國公民維權意識蘇醒而興奮的人們還有一個不能釋懷之事,那就是網絡熱潮總是來得快也去得快,甚至在寧波市政府門前的抗議人群尚未散去的那個周日傍晚,就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網民轉投另一個圍觀點——王石婚變。
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盡管時政話題常能山呼海嘯,但在互聯網上真正能持久高潮的永遠是明星、八卦,微博輿論場同樣如此。反正PX從來就不適合出現在微博熱門話題榜里,所以新浪今晨已經開始在榜首更新“王石新歡微博疑曝光”的動態:“曝王石已離婚,疑與@哈瓦娜吶曬同一只貓”。
據其提供的時間脈絡,是時常爆料的@徽劍掀起了這場熱議,他在周日下午13時許發出“傳說田樸珺和萬科王石要結婚了啊,田去長江商學院讀過書,據說在那里認識王,王為了她而離婚,看來美女讀商學院可以嫁大款”的內容。而后,@慈冰CAIJING在晚間旁證“王石婚變一事屬實……80后女星田樸珺與王石女兒年紀相當,曾有人在美國見她與王石一起學習英語”,@谷儒李晨更是推波助瀾地在昨日一早貼出王與田同機出行的照片。
三樁爆料,緋聞坐實。這位中國房地產“教父”以一種或許不情愿的方式來到聚光燈下,似乎每一個微博大V都在昨天參與了對他“凈身出戶”、對長江商學院“重組教得好”的調侃,當然,也夾雜對婚姻的感慨、對愛情的祝福。
同為房產大亨的@潘石屹是最大的“躺著中槍”者。在補充“王總戀愛了,天天給這姑娘做紅燒肉”的消息后,他又在昨晚19時許發布微博——“各地記者紛紛發來短信:‘潘總,您好,我是廣州日報記者李華,王總婚變的消息沸沸揚揚,您作為圈內熟人,不知情況是否屬實?另外張總在微博中透露網友讓她看好您,您怎么看?謝謝”。他談戀愛,讓我談感受?有沒搞錯?”
廣州日報倒是沒有原文照登出與潘總的問答。但給王石的封面待遇已然十分隆重,除了用“新歡是她?”指向田樸珺的性感照片外,更要用財經板塊和娛樂板塊兩個頭版頭條來分別解讀。首先是《王石爆婚變萬科逆市漲:都紅了》,記者詳細描述了@哈瓦娜吶與@王石的新浪微博關注關系細節;而負責娛樂新聞的同事更是干勁十足,《要釣金龜婿,就上商學院?》:“本報記者還采訪到了已經從本地某商學院畢業的同學,她稱周圍有過‘美女學姐找富豪’的事,這種模式在圈內已是公開的秘密。”
今晨,一財再接再厲,又以微博推介自家網站專題《財富與愛情——中國式豪門婚變》,自豪地宣布“解讀中國商界領袖的婚變故事,中國富豪離婚排行榜前十盡在其中”;再附贈刊于報紙上的自產《EMBA“圈子”故事》:“‘EMBA的房卡故事’,一個無法分辨確有其事還是夸大其詞的傳聞,讓整個商學院的EMBA瞬間都‘中槍’了。”
連財經專業媒體都在向娛樂圈進軍,就更不用說各地都市報了。有足夠多的總編輯昨晚決定把王石和田樸珺作為頭版男女主角,尤其是在萬科總部所在的廣東,深圳晚報和深圳商報都把那張同機照片放在最前面,晶報不僅奉上田樸珺出演《甄嬛傳》時的劇照,還決定為此在社論版發文,即《請尊重王石的權利》。文中,正是以“希望全社會有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的王石回應為基礎,強調“在一個正派社會里,弱勢群體的權利需要捍衛,諸如王石這樣的社會精英的權利也應該得到呵護”。
南方都市報雖然沒有像同城的信息時報、新快報一樣把王石放上頭版,但也要調侃一番眾人的內心激蕩:“很多人觀念還沒厘清,便陷入了急匆匆的站隊思考中。而一句‘我們應該敬佩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以及年長時陪元配過好日子的男人’,即可壓死所有不服的人,也不管元配年老色衰后還愿不愿意跟這個男人過。在一些人眼里,人生只能是毫無插曲、白頭偕老的規定動作。由此觀之,王石豈能奢望粗暴無理的人們理解自己?”
這是作者加一在看遍昨日微博爭議后的感嘆。當一些人樂于揭發王石并非如傳記描述一般“白手起家”、而是多有仰仗原妻父親的高官身份時,曾將“小三”之痛公諸于眾的主持人胡紫微打抱不平,質問“時下瘋狂的仇富情緒已在摧毀這個國家吞噬這個民族,我們卻還要掛著八卦的幌子再添把柴?”;作家石康在昨天凌晨寫下的一段話——“中國目前的成功分子,從王石到馮唐都算上,都在通過搞離婚來補課,是中國欠他們的”——更是被女權聲張者集體鄙夷。
于是,環球時報也不惜擱置軍國大事,由評論員單仁平來感慨《婚姻幸福仍是中國人最看重的》——“中國這些年顯然進步了,離婚率也在快速上升。高離婚率究竟是壞事,還是它給人們帶來的自由足以彌補它制造的壞處,這很難說清,甚至爭論都難以有效展開……只是圍繞名人婚變的大量社會感慨的確提醒了我們:對人們婚姻幸福不忘關注,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社會不應放棄探索和努力。”
最終,獲得新浪騰訊鳳凰網共同推薦的評論來自陶短房,刊于新京報,標題叫做“王石婚變,你又不相信愛情了?”:
“說到底,婚變、情變云云,都是人家的私事——公眾人物的私事那也是私事,八卦一下無傷大雅,把童話當文學,為幻象而傷感就大可不必:有那工夫,多為自己、為社會、為全人類努力工作,早日攢夠房款首期,豈不是要實在得多?”
但就是這篇文章以及門戶編輯的處理方式,讓另一位評論員不滿。@中青報曹林顯然認為“王石婚變”這樣的八卦、私人情感話題不足以成為時評版選題,更不用說成為新浪評論頻道頭條。雖然被陶短房以《抵制新聞簡單化和段子化的誘惑》這篇新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諷其過分自戀,但仍不改心志。
同樣看重媒體品格的還有北京青年報評論員張天蔚,他在微博中為自家報紙沒有讓王石上頭版而高興,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更是要“跟新華網的同志們商榷”,因為他發現,連這個國家主流新聞媒體官方網站的首頁顯著位置都在津津樂道“上商學院釣金龜婿”的傳說。
三、幼教之困
現在有更多人要和楊禹的同事王志安“商榷”,因為他在昨夜發布的溫嶺虐童事件相關微博。
引發最大爭議的是以下兩條:“人最容易被什么欺騙?自己的眼睛。單獨看到這張照片,我估計每個人都會憤怒。但是,只有了解顏艷紅究竟是在什么氛圍下做的這個舉動,才能幫助我們抵達真相。今天采訪知道,當時這位被顏艷紅揪著耳朵提起來的孩子,放下來之后,笑了”;以及為那張小男孩被倒插在垃圾桶里的圖片所做的解釋——“這張照片同樣很觸目,孩子是被扔到垃圾桶里。如果真是‘扔的’那可以確定是虐待無疑。可是辦案的警察告訴我,他們調查,現場顏艷紅是把孩子放進去的,不是扔的。盡管這不影響對顏艷紅的定罪,但是,我仍然希望對細節的苛責,只有這樣,才能抵達真相。”
其實,作為“新聞調查”節目的出鏡記者,王志安應該早就預料到自己對“真相”的潔癡會招致強烈反彈,不然他也不會在個人介紹中自稱“壞人”。但在遭遇如潮怒斥——例如“我要是把你老婆強奸完讓她笑了,是不是我就不算犯強奸罪了”——之后,他還是刪去上述兩條,嘆息“我無意為顏艷紅辯護……我只是想說:事件并非如照片呈現的那么簡單。”
與王志安相比,白巖松確實是“正確先生”。比起還沒播出的新聞調查,他昨晚主持的新聞1+1專題《幼兒園,為什么“不好玩”?》,已經得到新浪今晨重點推薦。節目中,鏡頭給到那些哭泣的幼兒園學生和家長,面對“為什么要把你扔到垃圾桶里呀”的提問,小朋友的回答讓人心酸:“因為我中午洗澡時,我排最后大喊大叫,老師就把我扔到垃圾桶里了”。泣不成聲的家長更是憂心忡忡:“我兒子現在在幼兒園小一班,我不知道以后怎么辦,對他以后成長有什么影響。以前他睡覺的時候,晚上他一個人都可以睡的,現在有時候半夜就爬過來,爬到我床上,睡在我旁邊,都會做惡夢”。
用“人神共憤”來形容事件影響后,作為父親的白巖松在節目中發出一連串的質疑和擔憂,不僅僅是對于顏艷紅本人,還有對當前整個幼師培養制度和越來越“小學化”的幼兒教育:“義正詞嚴地向社會發出了很多個為什么,其實非常容易,但是做記者這么多年之后,我越來越覺得,如此挺直了腰板地問為什么,心里有點虛,因為理想總是非常非常得讓人覺得很好,但是現實卻總是那么的殘酷……全國六成左右的幼兒園老師沒有資格證。一夜之間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嗎?更何況我們再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如果有證了就能夠保證這樣的事情不再發生嗎?”
顏艷紅如今被以涉嫌尋釁滋事罪刑拘在溫嶺市看守所,東方早報今天推出跟蹤報道《家長點名要的“好老師”為何虐童》,以求一解人們心中疑問:“顏艷紅一出生便被顏家萬般寵愛,為了讓其上學,姐姐初中便輟學打工貼補家用。在鄰居眼中,她從小就是‘乖乖女’。成為藍孔雀幼兒園專職教師后,有很多家長通過各種關系找到園長,點名要孩子進顏老師的班,因為‘顏老師對小孩認真負責’。然而,虐童事件卻發生在這么一名‘好教師’身上”。
特派記者還以引述警方說法的方式宣布“虐童與情感問題無關”:“經我們調查,顏艷紅涉嫌虐待兒童與個人情感沒有太大關聯。據供述,她只是為彌補內心空虛,尋求開心,僅此而已。
所謂“感情受挫”,來自昨天遼沈晚報上的《還原浙江虐童女教師“扭曲軌跡”》。這篇整版報道引用其朋友猜測,稱“是什么打消了她的工作積極性?也許是低收入...除囊中羞澀,感情問題或許一直困擾著她。”
“當幼師不如端盤子”——齊魯晚報今天正是從“活多錢少幼師逃離”的角度切入,推出《幼教之困》調查報道。文中小標題即已講明幼師行業的尷尬窘境:“當了31年幼師,月工資600元”、“干同樣的活,工資差一倍”、“剛當幼師兩個月就辭職”、“園長的苦惱‘也想要有證老師,但沒人來’”。所以,這份山東媒體也只能“盼政府出手”:“幼兒教師壓力大、責任重,付出與回報已有所失衡。在提高行業入職門檻的同時,有關人士呼吁,政府應加大投入,幫助民辦幼兒園提高教師素質,此外,部分幼兒園教師待遇也應盡快提高。”
只不過,新浪新觀察欄目的編輯固然也承認“幼兒教師待遇普遍偏低”,但仍要向“民辦幼兒園中相當一部分幼兒教師都屬于無證上崗,看護及教育水準甚至不敵鄰家阿婆”的現狀喊話:“沒有幼教執業資格,可以去考;幼教待遇差,可以另謀高就;對幼兒沒有一顆呵護的心,不可原諒。”
“虐童罪”也仍然是一個熱門議題,尤其是在又爆出“山東一幼兒園教師針扎幼童”、“重慶罰咳嗽吐痰女孩兒舔吃痰”、“武漢黃陂10歲男童遭老師揪臉撞墻”、“四川雅安某小學男生寢室保安何某以‘彈雞雞(生殖器)’的‘私刑’對孩子們進行懲罰”等消息后。中國青年報今天即推出報道《虐童罪入刑條件已成熟,杜絕虐童應先從家長開始》,引用“95.6%網民支持在《刑法》中增設‘虐童罪’”的網絡調查數據,由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犯罪教研室主任皮藝軍教授強調:“虐童入刑勢在必行,但以《刑法》‘禁止虐童’不應只針對幼師,也不限于肢體傷害,在習慣了‘兒童是大人手里橡皮泥’的社會里,增設‘虐童罪’更需家長轉變觀念。”
“在最輕微的斥責與最殘忍的暴力兩個極端之間,虐童罪更多更迫切的指向是無限靠近輕微這一端”——和廣州日報刊出童大煥之《給“虐童罪”一個合理的法律邊界》南北呼應,新京報是由詹萬承強調《虐童事件,重要的不僅是立法》:“構建完善虐童追責體系,美國付出了昂貴的成本,每件虐童案,都需要一一裁量,沒有萬能的標準可供套用,將孩子帶離受虐家庭的后續的安置處理也是花費不菲。根據2012年美國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的數據估算,照顧一個受虐待兒童需要花費政府21萬美元”。因此,這位媒體人建議:“不一定要新設立虐童罪,擴大虐待罪的司法解釋即可。即使新設虐童罪,如果沒有完備的追責體系,沒有眾所周知的行為規則為支撐,法律將會陷入立法容易執行難的尷尬局面中”。
摘自—FT中文網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 | 鐵路改革應商業與公益分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