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融資規(guī)模指標并非完美無缺
時間:13-03-04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社會融資規(guī)模指標并非完美無缺
從2011年起,我國宏觀調控即已引入一個全新的指標概念——社會融資總量。但時至目前為止,這一指標仍然令人爭論不休。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活躍,以社會融資總量指標統計替代(新增)信貸規(guī)模無疑是一大進步。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社會融資壓倒優(yōu)勢依賴銀行融資。甚至到2002年,人民幣貸款竟然還占到同期社會融資規(guī)模的91.9%。但到2012年末,這一比例大幅下降到52.1%。社會融資規(guī)模統計更為全面客觀地反映了整個社會的融資情況,對于提高我國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無疑將有很大幫助。以銀行監(jiān)管部門為例,如果發(fā)現信托貸款在某些年份擴張過快,就會迅速聯想這塊融資是否存在問題,進而對其加強監(jiān)管。
但是,社會融資規(guī)模指標的缺陷也不言而喻。首先,這一指標沒有反映民間融資和內源融資情況。隨著金融管制的不斷放松和金融創(chuàng)新發(fā)展,完全有理由相信,民間融資將在“真實的”社會融資規(guī)模中越來越占據一席之地。僅以網絡借貸為例,現在比較知名的就有紅嶺創(chuàng)投、拍拍貸、宜信網等。盡管央行承諾在條件成熟時會將私募股權基金、對沖基金等計入社會融資規(guī)模,但由于民間借貸的非正規(guī)性、隱蔽性和復雜性,對于這塊越來越膨脹的融資,相信貨幣部門在統計上也有難處。
同時,隨著我國日益成為一個開放的經濟體,海外融資已經越發(fā)不容忽視。以社會融資總量為例,它是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規(guī)模達1117億美元,大約占同期社會融資總量的4.4%。另外,在過去人民幣升值壓力很大以及房價上漲很快的年份,都有大量海外熱錢蜂擁而入,如果對這塊“有害”融資缺乏精確統計并相應加以控制,就很難避免宏觀經濟風險。不幸的是,按照所謂“居民原則”,社會融資總量在統計過程中并沒有對上述兩塊內容予以考慮。
還有,貨幣部門以“金融原則”為由,將國債發(fā)行排除在社會融資總量之外。殊不知國家宏觀調控是“一盤棋”,如果國債發(fā)行多了,就會與其他融資方式一樣引起經濟過熱或通貨膨脹。在這樣的條件下,就更需要宏觀調控部門——財政部和央行加強協調配合,推動國民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社會融資總量也好,貨幣余額也好,在金融自由化成為一種發(fā)展趨勢情況下,即使做再多功課,也很難把所有名目的融資或貨幣存量完全統計進去。當然,統計遺漏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或者是主觀原因,如根本沒想把“實際利用外資”考慮進去;或者是客觀原因,如很難精確統計“民間融資”的規(guī)模。與此同時,央行還要在統計中做大量協調工作,不但要協調“三會”、發(fā)改委、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和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等部門,未來可能還要協調商務部、財政部等。總而言之,社會融資規(guī)模僅有參考價值——幫助不同部門看一看是哪塊融資出了問題?但如果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就有舍近求遠之嫌了,不如將貨幣政策的視線直接釘住宏觀政策最終目標——通貨膨脹水平。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中國“影子”銀行悖論 | 可改革的體制:中國經濟成功秘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