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掀起央企的“遮羞布”
時間:13-08-12 來源:經濟觀察報
掀起央企的“遮羞布”
近日一則標題為《央企負責人第三任期和2012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結果》的新聞頗引人眼球,但仔細閱讀就會發現這份對外公布的2012年央企業績考核成績單并不是一份完整泊成績單。
作為央企“大管家”的國資委,給出的這份成績單僅僅公布了A級企業的名單,按照國資委此前公布的業績考核辦法,A級也就是表現最好的一個央企陣營,但是業績欠妥的B、C、D、E四個陣營近70家央企的情況則無從得知。
而且與以往相比更顯封閉的是,雖然全面公布各家央企的經營成績不是國資委的一貫傳統,但在過去幾年公布的央企業績考核成績單中,除了有A級央企的大名外,至少還有的是,被評級為B、C、D、E這四個級別的央企數量,以及各個級別央企在全部央企中的占比。然而今年成績單上,除了A級企業外,剩下的近70家央企就像沒有“成績單”一樣“被消失了”。
當然,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央企的業績成績并沒有真正“消失”,而是由于某些原因或某些阻力無法向公眾公布。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去年宏觀經濟環境對央企經營業績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去年前八個月,央企利潤是負增長,直到九月份,才開始恢復正增長,航運業、煤炭行業、鋼鐵行業受宏觀經濟影響,利潤大減。例如2011年還在A級陣營中的中國航空、南方航空、中煤集團、中國黃金、中廣核都在2012年跌出A級,此前也有消息稱,今年被評為D級企業的數量比往年都要多。
于是擺在國資監管者面前的一個選擇是,到底是為了評級較差的央企拉起“遮羞布”,還是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態度。顯然,這次國資委選擇了前者。對央企而言,這個選擇表面上看起來是個不錯的選擇,成績好的“榜上有名”,成績不好的,也不用直面公眾的監督和質疑。
但是這真的是一個明智的做法嗎?首先,對公眾而言,讓公眾知曉央企經營業績情況應是基本要求。在國資委此前印發的《國資委信息公開實施辦法》中,“公開范圍”一欄明確指出,國資委要主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公開包括所出資企業國有資產增值保值、經營業績考核總體情況等相關信息。
其次,對央企本身而言,這種超常規的“呵護”對他們就是最好的選擇嗎?此前一直在說央企要進一步做優做強,央企的最終目標是去“踢世界杯”。如果一家央企連起碼的面對公眾質疑的勇氣都沒有,又如何去踢世界杯呢?
此外,就央企業績考核成績對央企的約束而言,國資委內部曾評介業績考核成績的作用時,認為這個考核結果對央企而言,并不是一個數字、一個排名、一個級別,而是關系到央企領導人的“里子”、“面子”以及“位子”。所謂“里子”,就是央企負責人的薪酬中有60%是與業績掛鉤的,“面子”,是指國資委評定的A、B、C、D、E五個級別,如果自己負責的央企評級太差,企業管理層在公眾和員工面前沒有面子,“位子”則是指連續兩年為D級的,這個位子就坐不住了。
當然,“里子”和“位子”是國資委給的,“面子”則是公眾給的,如果連最基本的業績考核成績公布都不能做到,國資委希望的業績考核辦法帶來的“面子”上的約束又何以實現呢?
其實,早在2009年,國資委曾經進行過一次嘗試,在那一年,國資委史無前例地公布了118家央企2007年和2008年兩個年度的營業收入、利潤、納稅以及資產總量四個目標,這也是國資委第一次向公眾亮出了央企的家底。國資委當時還承諾,央企信息公開將會越來越透明。
不過事實證明,那次嘗試沒能走得更遠,在央企考核業績公布這件事情上,“越來越封閉”正式取代“越來越透明”。國資委官員此前也表示,央企信息公開的目標是向上市公司看齊。雖然實現這個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步伐使慢一些,也不應該走回頭路。
而且若想做得更好一些,國資委就不僅應該公布各家央企的經營情況,更應該公布具體考核指標的分項評分。果能如此,那些質疑央企負責人薪水拿得太多,質疑考核辦法有水分,認為考核存在“走門路、找關系、說人情”的人或可從此安靜下來。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微信5.0動了誰的奶酪? | 家庭互聯網的“炫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