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亟須一場伐毛洗髓式變革
時間:13-08-29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亟須一場伐毛洗髓式變革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1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三次會議,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一是因為,歷屆三中全會是新一屆領導集體執政理念的首次系統性公開與表述,一則當前正值全球金融危機陰霾未盡,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疲態盡出,這使改革已到了與風險賽跑的尖峰時刻。如何進行頂層設計,遵循經濟社會規律,厘清政府與市場、社會邊界,加快推進經濟社會治理結構轉型已迫在眉睫。
根據諾獎經濟學得主諾思的經濟社會變遷分析框架,改革本質上是遵循經濟社會變遷現狀,增強制度適應能力的一場系統變革,是一個披荊斬棘地沖破傳統觀念障礙進行制度重塑過程。因此每次改革都突出強調解放思想。此次會議明確指出,改革要敢于涉險灘,既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當前各界基于自身的聚焦點訴求,前景式地或期許或暢想著此次系統全面的改革計劃,能覆蓋到其所關注和關心的領域。全社會對改革的強烈訴求理應得到鼓勵。當前中國一些改革存在方向上有共同訴求、內容上共識不足等問題,而要凝聚改革共識,降低改革協調成本,使其真正變成一場伐毛洗髓式制度清淤工程,就需構建與完善參與式改革框架,護航程序正義,讓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都能在改革的程序正義框架下充分表達,并構筑利益協調和補償機制,把人們對改革的訴求變成最大公約數的改革共識。這是增強制度適應能力的務本之舉,有助于克服部分改革因相關利益固化而不進則退,避免一些經濟改革實際蛻變成“改革即漲價”,以及一些改革即向缺乏話語權群體甩包袱等情況。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調動國內外一切可團結和可調動的積極因素,形成強大的改革合力。
當然,要使一場全面系統的改革,經過合理博弈最終超然于利益交鋒,需要使改革由“技”的變遷變成“道”的更新,即遵循經濟社會規律,厘清政府與市場、社會邊界,把權力關在制度籠子。當前不論是明確提出的把權力關在制度籠子,還是矢志于把錯放在市場和社會的權力之手砍掉,決策者對當前改革困局的認知是清晰而到位的,對改革之“道”的把捏是精確的。畢竟,各界熱議的土地、戶籍改革,金融改革,清理行政審批權,政府探索部分公共服務購買或外包,鼓勵NGO等社會組織設立,以及強化制度反腐等,抑或正在積極籌備的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核心都是政府遵循經濟社會規律,探尋政府與市場、社會邊界,以壓縮權力自由裁量空間,激活經濟社會內生的上進之力。
總而言之,唯有構建廣納民智的參與式改革平臺,厘清政府與市場、社會邊界,才能營造出“自利當博弈,公器不可私用”的制度良序,讓權力在制度框架下循規蹈矩,讓市場和社會能自治自律。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100億美元:小米估值高不高? | 中國經濟后發優勢的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