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性通縮時代的到來
時間:14-11-04 來源:格上理財
全球性通縮時代的到來
格上導讀:全球經濟進入了一個怪圈,安倍們大印錢,迎來的卻是全球性通縮,為什么?
安倍瘋了,大發瘋。
上周五,日本央行將每年基礎貨幣刺激目標加大到80萬億日元,而此前是60-70萬億日元。換句話說,央行每年印鈔約7000-8000億美金,相當于每年一個四萬億RMB不止。一般來說呢,央行印錢后是要借給商業銀行的,再由銀行借給企業、個人;但是,日本商業銀行并沒有打算借錢,因為企業和個人也沒打算向它們借更多的錢!所以,日本央行赤膊上陣,直接購買國債,還能買ETF股票組合,還能買REIT……總之,就是要抬高國債、ETF、REIT的價格,以達到CPI高于2%的目標。
問題是,央行在歷史上,都是以壓制CPI過高為己任的,為什么現在全球央行都擔憂CPI過低呢,物價低增長不是好事嗎?安倍到底是幾個意思,以為印鈔機可以成為永動機嗎?印錢就能刺激經濟的話,這個世界還需要勞動干嘛。但是,日本精英不在少數,政府又為什么這么做呢?
為什么日本物價就是不漲
從1990年代開始,日本就瘋狂印錢,目前其央行資產負債表超過2.5萬億美金,金融危機以來更是擴張了150%以上,占GDP之比超過56%、為全球最高,但是,日本的物價、房價長期維持在2%以下,甚至多年都是負增長。為什么?
所謂物價,究其實取決于供求關系,唯有供不應求的時候才能導致物價上漲,否則只是印鈔沒有實際意義。比如,據統計,日本的房屋有近七分之一是空置房,特別是北海道等非核心區,大量房屋被遺棄,房價為什么要漲?再比如日本的汽車,由于其普及率很高,且居民收入增速不快,目前日本銷量最好的汽車就是豐田AQUA、本田FIT這樣的小型車,微型車在前三大暢銷車中占據兩個,其總銷量也停留在500萬左右難以提升……換句話說,瘋狂的印鈔最多只能讓股票等風險資產價格上漲,但是無力刺激房地產、汽車等供給過剩的產品漲價。
既然這樣,安倍們為什么還要大肆印鈔呢?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一,日本人的凈資產主要在居民手里,要榨出來。日本目前大約有3000多萬億日元凈資產,大約相當于GDP的6-6.5倍,其實并不低;但是,居民占據凈資產的超過70%,超過2200萬億日元。其中呢,又以現金和存款最多,超過800萬億日元,養老金超過400萬億日元,房地產超過700萬億日元。但是,這些存款寧可存在銀行、買國債0利息大家也不花,也沒有很好的其它投資渠道,你說這些錢怎么納入到經濟大循環?
第二,日本居民手里的錢,主要在老年人手里,要榨出來。據統計,日本50%以上的個人資產掌握在60歲以上老人的手里,因為,以前日本經濟優渥的時候這些老年人做了比較多的積累,但是,他們并不愿大肆支出、投資,而是希望儲蓄安全;同時,往往40-50歲的很多人還在還住房貸款,而年輕人們卻越來越難以實現積累,在壓力之下,除了宅、腐之外,還有一個新流行詞“小確幸”——小的確定性的幸福,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不再愿意像老一輩那樣艱苦奮斗,這進一步增大了老年、青年的差距。
在這種情況下,物價非常難以全面上漲,除非是輸入型通脹:石油、進口食品等因為日元貶值而漲價(近期日本物價上漲的主要動力,其核心CPI仍然只有1%)。這時候,傷害的是普通低端消費者的利益,其它供給過剩的產品仍然難以漲價。反倒是讓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的存款大幅縮水,被迫拿出來買股票、或者消費——這才是安倍真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印鈔實現財富的二次分配。
全球性大通縮的來臨
其實,這種現象不僅僅在日本出現,歐洲、美國、中國都漸次出現了類似的現象。
比如歐洲,其經濟同樣萎靡不振,人口同樣面臨著增長陷阱、也在迅速老齡化,在這雙重壓力下,大多數的產品都是供過于求的……完全是另一個日本的摸樣。所以,其CPI正在不斷日本化,不但達不到2%的希望水平,而是不斷向1%以下、甚至0邁進。
更有意思的是中國,幾年前,全球石油、鐵礦石、黃金、奢侈品等商品的大漲價全部又中國驅動,本土化的房地產也出現了連續十幾年的大發瘋,但是,一旦中國經濟放緩,全球的石油價格創新低、鐵礦石價格創新低、黃金價格創新低,連奢侈品受到八項規定影響也在不斷創新低……換言之,凡是供過于求的產品都出現了巨大的拐點。
沒有什么神仙!供求關系是物價的唯一決定性因素。但是,什么是影響供求關系的核心因素呢?
首先,從供給端來說,產品過剩正在成為主流??萍嫉倪M步讓大多數的商品在供給上不存在任何障礙,而產品價格必然會降低,比如汽車、比如3C產品、甚至電影游戲等虛擬產品,到處都是過剩;而像住房這種產品,雖然沒有絕對過剩,但是由于價格高漲,也出現了相對過剩,中國每年10平米以上、超過1000萬套的城鎮住房已經是全球歷史的奇跡(美國每年新建住房不超過100萬套),還能怎么增長?這也必然導致其下游的鋼鐵、家電、建材、有色金屬等各種產品觸頂??梢哉f,除了農產品等少數產品,不考慮品質差異,全球過剩的情況下,通脹將日益退潮。隨著技術迅猛進步,3D打印、機器人技術等必然讓制造業成本進一步降低;核聚變小型化、太陽能轉化率提升等技術,也必然讓自然能源價格進一步降低……這甚至會造成巨大的通縮。
其次,從需求端來說,人口總量和結構性因素并存導致消費逐步觸頂。全球人口增速在不斷下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目前放開單獨二胎后申請人數還不到70萬,這就是時代巨大的變化(其實,印度的生育率都在迅猛下降),這時候需求端的人口驅動力就在大幅降低了。其次,貧富差距巨大,導致大多數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衣食住行需求后,在財富范圍內并沒有更大的消費欲望和消費能力。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這種通縮日本病正在從日本到歐洲、再到中國、美國,已經傳染了占全球占80%以上的經濟體,其實已經成為主流現象。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時候各國央行仍然在大肆印鈔以抬升CPI,在大多數領域都是徒勞的,對經濟發展也毫無益處,只會造成國內財富的二次分配、以及國家間的貨幣戰爭。
但是,既然物價、房價、工資都不怎么漲了,這些錢都去哪里了?一部分對沖了貨幣乘數的下降、消減了債務;還有一部分流入了股票市場……這就是近期股票上漲的關鍵動力,而非主要由于經濟基本面所致。
但是,股票終究要向歷史均值回歸,全球的大通縮最終仍然會回來戳破企業財報里的泡沫,比如房地產業,比如煤炭業,比如石油,比如奢侈品,比如高端白酒……其虛假繁榮終究會裸泳,全球大通縮從根本上仍然沒有拆彈。
摘自—格上理財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小米400億美元融資后會面臨大考 | 【CEO專欄】小米雷軍10月30日最新萬字演講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