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西慶:政府或已放棄市場起決定作用的原則
時間:16-04-27 來源:天涯人比鄰
高西慶:政府或已放棄市場起決定作用的原則
中國的“經濟改革”正朝著與確立的改革藍圖相反的方向走。在中國改革五大關鍵之一的“去產能”問題上,最高層左右為難、相持不下,當局“實際上已經放棄了三中全會確定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原則”。而無法推動真正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已被最大的利益集團——低效的國有企業綁架。”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高西慶在紐約外交關系協會舉行的十三五規劃影響討論會上講話
去產能變成按指標關廠高西慶說,直到上周,他第一次聽到了有關執行“去產能”的具體落實措施。但這些措施“幾乎等于是放棄關閉無效工廠、留下好工廠的做法。現在他們說,不管你關閉哪家工廠,就關掉13.5%的工廠,即便你關的是最有效的廠,關掉就是。”
高西慶說,這項指令已經下發各省。他表示,這些措施說明了政府“無法從總體上控制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無效的,他們實際上是放棄了三中全會決定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原則”。
在中國 “十三五”規劃開局的2016年前一年,即2015年底,中共舉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化改革的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其中“去產能”列第一,被認為最為關鍵。
高西慶在描述當前中國政治經濟現狀時,突出了2013年底中共18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決定》是中共60年僅見的、“非常接近普世價值”的文件,但同時他也表達了對文件制定以來一直無法落實的沮喪。
在談到關閉去除低效產能的國有企業時,他插了一句話,“在紫禁城(中南海),北院是國務院,南院是中央。北院的國務院一直說要去產能,但一直做不到。”
中南海北院南院關系緊張討論會主持人、福布斯雜志亞洲編輯蒂姆·弗格森問高西慶:“你的北院、南院之間緊張的分析是否解釋了先要改革國企,后來又要擴大國企的現象,你的分析是否解釋了這種緊張關系,是否解釋了國務院與中央之間的分歧?”
這位曾任中國國際銀行執行總裁和中國投資公司首席投資官的高西慶說,“這開放給媒體吧,我個人對此不作評論,因為在這些問題上我仍然受到重重監管。”
不過他還是描述了北院南院之間不同于歷史上殘酷斗爭的另類相持不下的緊張關系,“我對這些問題的感覺基本上是,過去有些斗爭,1989年,或者1976年,你總能看見反對派,這次不同。我最害怕的不在這里,如果兩大派在那里斗,你至少知道應該站在那一邊。但現在,在我看來,絕對沒有問題的是,雙方雖然對一些問題意見都一致——如果確實有雙方的話——但看上去他們卻沒有能力,或是……”
政府被最大利益集團綁架
高西慶接著說,“你看看所有黨的文件,是啊,所有人都表示有意愿去做(改革),但不知什么原因,就是做不到。為什么?我的解釋是,這個政府,從經濟學角度講,被不同的利益集團所綁架。最大的利益集團是國有企業,這是我的看法,我們的政府不喜歡這種說法,但確實是這樣。”
中國深化改革的根本矛盾在于,一方面經濟增長在持續下行,另一方面最無效、產能最過剩的國企又動不得。北京高層很清楚,要改革必須去除產能、改革國企,但這意味著讓成千上萬工人下崗,不可避免地引發社會動蕩。在中共的優先順序中,穩定永遠壓倒一切。
當中共指出,既要化解產能過剩,又要保持社會穩定——“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的時侯,實際就已表明動不得既得利益集團的奶酪,無法“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
多數國企改革草案反方向而行
高西慶說,“過去三年一直說要出臺一個國企改革的計劃,還未見出臺,只看到了一些沒有公開的草案,但大部分計劃都太差,甚至是跟我們認為應該走方向反著的。”
高西慶認為,應該去除中國80%的國企,“我認為應該這樣,那情況會好多了。”
但他說,過去一年的發展令人遺憾,“有些行業國企壟斷在朱镕基總理時代被打破了,去年有幾個又重新壟斷了。”
高西慶稱贊 “負面清單”的做法,稱中國兩千年歷史上從來是上面沒說的你就不能做,而負面清單的做法則是清單上沒有的都可以去做。他說“過去兩年來,李克強總理每次出來幾乎都要提負面清單”。
鼓勵放開手腳的負面清單無法推廣
但這一提倡放開手腳大膽改革的做法一直無法推廣。高西慶說,“政府反復說,只要沒列在清單上的,你都可以做。但現在從國際視野里只有上海自由貿易區采用了這個做法。”
高西慶表示,李克強總理還反復要求國務院各部列出負面清單,結果也無法落實。“直到上周,我要做某事,有人還說,‘你不能做’,我說,‘為什么’,他說,‘文件上沒說你可以做’。”
摘自—天涯人比鄰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樂視的破綻 | “千億美元市值”的歷史商業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