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億美元市值”的歷史商業邏輯
時間:16-04-27 來源:和君資本
“千億美元市值”的歷史商業邏輯
在全球69家千億美元市值企業中,誕生于19世紀之前的僅有百威英博、默克、美國銀行三家,數百年長盛不衰的秘密與所處行業有莫大關系,這三者所在的零售快消、生物醫藥以及金融業至今仍是熱門領域。
在千億美元市值公司榜單中,金融和生物醫藥、能源礦業、零售快消分別以14家、10家、10家、8家位居前四位行業。這種驚人的一致絕非巧合,背后蘊含的商業法則和經濟規律值得探究。
他們為何基業長青
1366年,一家名叫鄧翁的私人啤酒作坊在比利時魯汶市創辦。這一年,全球首富沈萬三的海外貿易也風生水起,歐洲最古老的私人公司斯道拉恩索獲得瑞典皇家特許權已19年。31年后,意大利的喬凡尼·德·美第奇創辦的美第奇銀行橫空出世。這些企業家的成功,源自于特權帶來的壟斷。
在那個年頭,包括鄧翁啤酒、沈萬三、美第奇、斯道拉恩索在內,全球商業的主流是專賣權和特許經營,市值最大的公司都依附于統治權力之下,只是命運各有不同。鄧翁啤酒在此后600多年間不斷并購、重組、擴張,逐漸發展成擁有300多個品牌、成千上萬家酒廠的百威英博,在2014年的榜單中以1789億美元成為全球千億美元市值企業中歷史最久遠的一家。
此后300年,商業史的演進與海權爭霸、大國崛起的路徑密不可分。哥倫布、麥哲倫、達·伽瑪等航海家的探險熱潮催生一大批特許公司:東印度公司、莫斯科公司、哈德遜海灣公司、非洲公司、維吉尼亞公司、馬薩諸塞公司等商業機構相繼橫行海上。他們全部由統治者、王公大臣授予特權,富商出資金,海盜、囚犯、奴隸等亡命之徒操盤,統治者的稱霸夢和商人的財富夢高度一致。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因特權而青春永駐,他們在那個年代,就盯準了行業“潛力股”。
這段時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先后通過海戰稱霸和殖民統治邁入強國之列,而那些以航海冒險、野蠻掠奪發跡的公司陸續在歷史煙云中灰飛煙滅。相反,1668年誕生的默克公司卻基業長青,弗雷德里克·雅各布·默克收購德國法蘭克福達姆施塔特的“天使藥房”是這家企業的開端,后來由制藥到化工,歷三四百年風雨,到2014年市值1696億美元。
在美國,1781年,第一家純由美國人創辦的公司北美銀行誕生。3年后,美國銀行的前身馬薩諸塞州銀行創立,到2014年已創下1625億美元市值。可是,當時最熱門的還不是銀行業,到1800年,全美境內335家商業公司中,從事運河及收費橋梁、公路的運輸公司最多,銀行業次之,制造與貿易僅占4%。
催生大企業的時代浪潮
商業長河的波濤滾滾向前,時代變局與技術革命不斷孕育新的繁榮,昔日英豪被埋葬之類的興勃衰亡的故事每日上演。回望1800年至2014年的兩百多年里,全球千億美元市值的大企業一共經歷六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出現在1847-1852年。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從1760年代開始,到1840年代基本完成。西門子誕生時,法拉第提出發電機理論基礎已有16年,盡管以電力廣泛運用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尚未到來,但德國正處在技術革新和發明狂熱的社會變革期。包括默克公司在內的全球最早的制藥領先企業都誕生于萊茵河流域,輝瑞的兩位創始人生于德國,1840年代初期到美國發展,制藥技術和商品化能力都是優勢。富國銀行成立于美國淘金熱時期,安全可靠的運送和方便快捷的匯兌是發跡的重要原因。總體而言,四家巨頭在五年內密集誕生,并沒有明顯的共同特征和因由。
第二次浪潮出現在1882-1886年。1882年,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通過多年兼并與收購建立標準石油公司,這是美國乃至全球首家現代托拉斯企業,埃克森美孚公司即脫胎于此。第二年,哥德利布·戴姆勒創辦戴姆勒公司,1886年他將發動機安裝在四輪馬車上獲得成功,世界上第一輛四輪汽車因此誕生。1885年12月,美國亞特蘭大的藥劑師約翰·彭伯頓與三個合伙人成立彭伯頓化學公司,四人享有均等股份,這就是后來的可口可樂公司。1886年,擔任過戰地醫療工作的羅伯特·伍德·強生將軍與兩個弟弟一起,在美國新澤西州的新布魯斯威克創建強生公司,生產無菌外科敷料。
第三次浪潮出現在1909-1912年。1909年,在波斯地區(伊朗)勘探油田的威廉·諾克斯·達西建立英國波斯石油公司,這就是英國石油公司的前身。1911年,華爾街金融家弗林特投資霍列瑞斯的CTR公司,3年后托馬斯·約翰·沃森加入,10年后更名為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1912年,中國銀行與聯邦銀行這兩大金融機構分別在中國和澳大利亞成立,前者是政府改組后的產物,后者成立后50年間也曾擔負中央銀行的職能。
行業特征漸顯
與前三次浪潮明顯不同,從第四次浪潮開始,千億美元市值企業每次集中出現都具有明顯的行業、國家特征,我們可以據此捕捉到歷次浪潮帶來的變革與機遇。
第四次浪潮出現在1975-1978年。1975年,比爾·蓋茨與保羅·艾倫在華盛頓州的雷德蒙德市創辦微軟。第二年愚人節那天,史蒂夫·喬布斯與史蒂夫·沃茲尼亞克、龍·韋恩一起創辦蘋果電腦公司。又一年,拉里·埃里森與鮑勃·邁納、愛德華·奧茨在硅谷創辦軟件開發實驗室(甲骨文公司前身)。美國連續三年誕生三家全球頂級高科技公司,與以電子計算機發展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密不可分,而1971年納斯達克資本市場問世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另外,Visa與家得寶分別創辦于1976年、1978年,二者所處的金融與零售、快消依然是美國的創業熱土。值得注意的是,這五家企業都生于美國,從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商業史已悄然進入美國稱霸的時代。
第五次浪潮接踵而至,出現在1984-1987年,與第四次浪潮之間并無年代分際。1984年,中國工商銀行成立,承擔起中國人民銀行原有的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同一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昂納德·波薩克和桑德拉·勒納這對教授夫婦創辦思科系統公司。第二年7月,52歲的艾文·馬克·雅各布與安德魯·維特比等6位朋友創辦高通,在無線通訊領域獨步天下。1987年,吉利德科學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誕生,從事藥品開發和銷售。同年,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的三號人物張忠謀回到臺灣,在新竹科學園區創辦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臺積電)。
這五家企業中,有三家是通信、半導體所在的高科技領域,而且分屬于美國和中國(包括臺灣地區)。
“中國公司元年”
1984年后來被稱為“中國公司元年”,聯想、海爾、萬科等一大批大公司都在這一年成立,而美國的思科、戴爾、高通等也誕生于1984年,這似乎預示著中國已趕上全球商業潮流,而且在下一次浪潮到來時會有更大的爆發。
第六次浪潮出現在1998-2000年,這是時間離今天最近、千億美元市值公司出現最多的一次,兩年間有8家公司密集問世。
1998年底,騰訊與阿里巴巴幾乎同時誕生,中國互聯網領域的兩大巨頭自此笑傲江湖,兩個月之前,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租用朋友的車庫創辦谷歌。1999-2000年,中國石油與中國移動相繼成立,這兩家巨型央企都是中國國企改制的時代產物,為2001年中國加入WTO提前布局。1999年,德國的赫司特與法國的羅納普朗克合并成立賽諾菲-安萬特公司。第二年,另一家生物醫藥公司葛蘭素史克由葛蘭素威康與史克合并而成。同一年,美國的貝爾大西洋(600558)公司與GTE合并成立威瑞森。
這8家公司,中國企業占據半壁江山,互聯網企業又二分其一。美國企業有兩家,分別為互聯網、通信行業。英法兩國各占一家,都是生物醫藥公司。以此觀之,那幾年在全球范圍流行的“中國崛起”的說法并非毫無根據,敏銳的商業觀察家已經洞悉未來世界格局。從商業趨勢來看,并購已成為企業做大做強的重要途徑,全球化時代已經到來。
六次浪潮已基本描繪出過去兩百多年全球商業的流變曲線,將時代變革、商業趨勢和國家實力的沉浮起落速寫呈現。不過,浪潮之外,如果將全球千億美元市值企業榜單與更多排行榜數據聯系、對比,還會有更隱秘的商業邏輯浮出水面。
公司崛起的商業邏輯
縱觀全球69家千億美元市值企業,美國以34家獨霸榜首,中國以9家位居次席,英、德兩國各占5家,瑞士3家,荷蘭、法國、澳大利亞各兩家,日本、韓國、印度、比利時、丹麥、西班牙、巴西各有一家企業入選。
以千億美元市值企業數量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關聯度來看,雖然不是嚴格對應,但基本相符。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年4月8日公布的2013年世界各國GDP排名顯示,位列前十位的分別為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巴西、俄羅斯、意大利和印度。千億美元市值企業數量與GDP排名前四位有三個相同,美國、中國、德國,這說明只有經濟強國才能造就高市值公司,反之亦然。不過,日本與英國的這兩項數據形成較大反差,這說明大量非高市值企業也可以成就經濟強國,但市場經濟一定發達。俄羅斯、意大利GDP高卻無千億美元市值企業,而瑞士、荷蘭、澳大利亞、韓國等卻相反,這與國土面積、人口基數等有直接關系,大國小企和小國大企的現象還將長期存在。
從行業分布來看,全球69家千億美元市值企業中,金融以14家位居第一,能源礦業與生物醫藥各以10家并列第二,其后是零售快消8家,互聯網、通信各5家,汽車4家,多元制造3家,消費電子、軟件服務、半導體、傳媒、煙草各2家。將這組數據結合時代變遷來看,在過去六七百年間,金融、能源礦業、生物醫藥、零售快消四大領域長盛不衰,因為流動性、同質性高,容易形成寡頭地位,形成高溢價。互聯網、通信兩大新興產業后來居上,汽車等制造業有所下滑,傳媒、煙草、化工等傳統產業已今非昔比。
2014年世界500強榜單也印證了這一點,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業55家,煉油企業40家,車輛與零部件33家,其后分別是采礦、原油生產以及食品店和雜貨店、人壽與健康保險、電信等,半導體、軟件等行業位居末席。雖然行業劃分標準略有不同,但金融、能源礦業、零售快消、生物醫藥依然是強勢行業。因此,世界500強與千億美元市值公司的主要行業沒有太大變化。
與GDP排名和世界500強排行榜一樣,千億美元市值企業榜單也是商業潮流和經濟趨勢、投資方向的晴雨表和風向標,真實反映國家經濟實力和產業分布格局。如果延伸到更長遠的歷史跨度去考量,這張榜單就是一張近代全球商業史的底片。
摘自—和君資本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高西慶:政府或已放棄市場起決定作用的原則 | 未來經濟六大趨勢與企業家精神——錢穎一在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