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風投女王徐新:心軟的老板,周圍盡是“大白兔”
時間:16-06-15 來源:正和島
互聯網風投女王徐新:心軟的老板,周圍盡是“大白兔”
紅領集團總裁、“創二代”張蘊藍在朋友圈里推薦了這篇文章,她的感悟是這樣的:嚴格是大愛,否則全是小白兔,企業沒有戰斗力,最終小白兔也沒有生存空間。
互聯網創業的大勢之下,企業組織正在發生巨變,如何組建一支有戰斗力的團隊,正在成為當下創業公司最緊迫的要務之一。
投出網易、京東、趕集網等知名案例的“互聯網投資女王”,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近日在華興一年一度的“一π即合·華興π對”上發表的這篇演講,可謂干貨滿滿。
以下為徐新演講實錄節選:
什么變了?
傳統行業就像登山,山就在那里,你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就有可能登到山頂;互聯網有點像沖浪,一個浪打過來你趕上就趕上了,趕不上就不是你的。
現在投資行業的感覺是移動互聯網大浪已經過去了,新的浪在哪里?還沒有來。而傳統行業利潤越來越少,山也快被淹沒了。
今天跟大家溝通主題叫做“什么變了?”
1、消費者變了
80后和90后成為消費的主力,網購次數越來越多,每天平均上網時間3到5個小時,網購占比已經50%以上了。
傳統行業如果缺乏互聯網戰略就無法獲取新用戶,因為新用戶都是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和職高生,他們都是互聯網的重度用戶。他們看了廣告也不信,還是要到淘寶、京東、大眾點評里看用戶評價,所以沒有評價就沒有新用戶。
我們為什么會投大眾點評?在一項餐飲調查中,我們問用戶“當你站在購物中心面對十幾家餐廳的時候,你怎么選擇?”,用戶的回答是“我拿出大眾點評搜一搜”。
我們覺得奇怪——“你都站在餐廳門口了,為什么還要看大眾點評?”,他們說“我要看評價,哪個菜好吃”。所以評價很關鍵、粉絲很關鍵,如果沒有這兩項,傳統行業就沒有新用戶了。
80后和90后更愿意分享,車子、房子、廚房……什么都可以分享。我們投了小豬短租、回家吃飯。我們很看好分享經濟,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效率極大提升、邊際成本極大降低的時候,分享經濟就會發生。
現在的80后和90后普遍覺得自己是吃貨,很愛吃但是不會做也不愛做。萬科在調查后發現90后不做飯,他們決定縮小廚房面積,將空間集合做成社區食堂。而最近大家更是越來越宅,懶得出去吃飯,所以外賣非常非常火爆。我們投資了大眾點評以及后來的美團點評,美團外賣成長很快,已經達到每天四百萬單。
消費升級也是目前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大家以前吃零食就吃瓜子花生,10塊錢一大包,現在改吃進口的堅果,70塊錢一小包。比如我們投資的三只松鼠,完全是從淘寶發展起來的,2012年剛成立,今年營業額預計40億,因為它抓住了消費升級和電子商務的浪口。
2、消費習慣變了
我們每年做兩萬多個消費者訪談,發現從PC端到移動端的過程中,搜索已經變成了刷屏。用戶以前的習慣是在電商上用關鍵詞搜索商家,看評價、銷售排名再下單,現在都改成刷屏,看到其他人的分享后直接購買。
現在80后和90后為什么不愿意讀書,因為大家對于讀一本書要花費的時間已經沒有耐心了,所以羅輯思維能夠生存,羅胖幫大家讀書,每天一分鐘把精華提供給大家。
用戶的注意力越來越短,45分鐘的電視連續劇中間經常需要快進,大家喜歡TED也是因為時間短,注意力能夠集中。
便宜才是硬道理,每一次零售業態的顛覆靠的都是便宜。我們分析一下外賣和打車軟件的補貼策略,他們的用戶數主要靠補貼飛速發展。前些年的電商,比如淘寶和京東用了10年的時間發展到比較大的規模,滴滴和美團依靠補貼大大縮短了發展時間。補貼確實燒了很多錢,這么多錢都是用來教育市場,最后能跑出來的就兩家。
另外消費者要的不是便宜而是貪便宜,他們希望自己能成為 Smart Shopper。
最后一點就是海選和精選,大家時間價值在提升,不希望花那么多時間用來挑選,而是跟隨自己所信任的 KOL 推薦購物,尤其是非標的產品。我們也在思考,人會不會代替便宜變成流量入口?目前電商都在努力將個人變成品牌,變成 IP 流量。
3、消費渠道變了
社會零售增長平均數仍然有10.7%,但渠道不同品類不同,差別很大。百貨商店及大賣場輝煌不再,百貨商店的老店同比下降嚴重,以前的賣場都是生鮮拉眼球、干貨做毛利,多余的空間租給麥當勞肯德基賺取房租收入。
但現在人流急速下滑,麥當勞肯德基租金下降,利潤較高的干貨品類也都被互聯網擠占,“生鮮+干貨+房租”模式被打破,老店收入下降開始收縮成本,20年光輝不再。
購物中心曾經是個堡壘,但從2014年開始因為供給過剩,業務參差,好壞差距進一步加大,傳統購物中心中只有餐飲區域還能拉來人流,結果導致購物中心餐飲占比已經從20%上升到35-40%,餐飲的收入也被分流,只能靠折扣外賣撐流量。
目前有一種專賣店的模式仍有商機,即在三線城市密集開店、做個地頭蛇。互聯網電商目前總量3.88萬億,每年成長高于30%,并且已經開始逐個擊破零售品類,從服裝+3C到食品+個護+家居+母嬰,再到今天的生鮮——生鮮是最后的堡壘。
零售的實質就在于產品極大豐富、價格實惠以及體驗良好,產品的極大豐富線下店是無法跟線上媲美的,價格實惠不是靠股東補貼,而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京東在毛利10%的時候已經賺錢了,蘇寧毛利16%的時候還是虧損。便宜才是零售演變的硬道理,每一次顛覆靠的都是價格殺手,從百貨商店到大賣場、專賣店到互聯網概莫如是。
中國電商為什么能夠超過美國?主要原因在于線下連鎖不夠強大及人口密度更高。我們電商的第一個賣點是便宜,便宜是硬道理,是顛覆的核心要素。美國的亞馬遜我們看便宜不了多少,中國從一開始網購就便宜20-30%,我們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美國的線下連鎖店都已經有幾十年歷史了,他們本身的價格就非常具有競爭優勢,而中國的線下連鎖還遠遠達不到這樣的規模,被顛覆很容易,而且我們送貨的密度大,成本也比較便宜,所以體驗很好。
4、人口結構變了
我們對中國的出生人口進行了分析,60年代出生人口是峰值達到2.42億,70年代略有下降后80年代又有所上升,隨后便由于計劃生育政策我國出生人口數量直線下降。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看美國居民生命周期各消費峰值,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周期消費峰值是30歲到45歲,到45歲就開始下滑。
而我國30歲-44歲人口數量已經在2007、2008年到達峰值,到2014年已經下降的非常厲害,人口紅利不再,這就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新常態。
“如何應對變化?怎樣打造護城河?
面對消費人口基數變少、成長性不足的局面我們應該怎么辦?我們在市場增量很大的情況下要舍命狂奔、拼的是成長速度;在市場增速放緩的時候,我們要打造護城河、拼的是競爭力。
1、零售的護城河在哪里?
零售要抓住三個關鍵點:占領心智、控制渠道、掌握供應鏈。你看人家好市多(Costco),在亞馬遜那么強大的情況下,好市多老店同比照樣保持5-7%的年增長,原因有三點:
(1)食品占比60%,高頻剛需并且亞馬遜沒有能夠很好地覆蓋這一品類;
(2)性價比高,自有品牌占比高,非自有品牌比如寶潔也都采用獨家定制的大包裝,降低價格;
(3)會員制,年費$99已交,“不買就虧了”;做了這么多還怕頻次不夠高,還搞了個全城最便宜的加油站,加油順便可以進行購物。
亞馬遜是很牛的,它是一家“世界上最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一切決策都以讓用戶滿意為原則。亞馬遜通過搜索引擎和推薦引擎做到一網打盡所有品類,同時大力發展 Prime 會員,購買頻次是非會員3倍,現在宣布做自有品牌,覆蓋幾乎全品類,還有Prime的數據支持開發。除此之外,亞馬遜還在持續創新中:AWS、Kindle、無人機、Echo。
2、超級平臺很值錢
如果你投資了超級平臺一定要長期持有,好日子還長著。怎么定義超級平臺?
我們覺得擁有1億-2億用戶,而且每個用戶每年買八次以上就是超級平臺。在我們的用戶訪談中發現,三四線城市用戶主動下載APP不超過20個,如果你不是這20個之一,那你的獲客成本將非常高。
超級平臺占領用戶的時間、擁有他們的心智、有巨大的網絡效應,能長出花來: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金融,以及將來的AI和VR等等。
好生意就是消費壟斷,壟斷才能有高毛利,利潤可以用來創新研發,進入良性循環。
世界上最好的生意有三種:搜索引擎、電商平臺、在線酒店預訂,它們共同的特點都是市占率都能達到60-70%,核心業務的 EBITDA margin 能達到50%以上。
3、產品品牌的護城河在哪里
產品品牌的護城河在哪里呢?當平臺特別大的時候,我認為在大平臺上長出偉大的品牌很難,但消費升級還是能帶來一些機會的。
第一,我覺得還是聚焦細分品類的機會,在消費升級中抓住細分市場,占有消費者的心智、先做比什么都重要(first mover advantage)。
第二,定價是戰略選擇的第一要素,要又好又便宜,最近成功的幾個大品牌 Zara、優衣庫,都是平民的價格、貴族的體驗。
做品牌名字很重要,偉大的公司從好名字開始,LOGO 也要瘋狂。三只松鼠的卡通人物形象非常吸引人。我們看到過一個分析,如果麥當勞沒有高高掛起的“M”logo,消費收入會少10%。品牌投放要持續:“三個一”,“三十天內見5次”,另外口碑和品牌要雙管齊下。好產品自己會說話,創始人要有工匠精神。
在注意力被分散的當下,大公司小公司回到同一起跑線,大家都在尋找新的流量入口,以往中國的品牌都是靠電視廣告轟炸出來的,現在搞千人千面,有了搜索引擎小紅人流量更加分散,新經濟找到流量就擁有未來,因為以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新的媒體焦點已經形成,只要你能達到30%的市場占有率,你就安全了。
4、創始人老了
傳統行業的創始人現在都五六十歲了,以前經營靠的是“三板斧”:銷售主要靠渠道、產品主要靠模仿、促銷主要靠打折,現在這些手段都不太管用了。創始人年齡大了,對80后和90后的觀察不夠,有代溝。老板很牛很強勢,團隊善于執行不善于創新。公司大了,好像官僚避免不了,員工的成就感就不是那么強、創新力也不是那么足。
但我們也看到許多與時俱進的創始人,你看亞馬遜的貝索斯,年齡也不小52歲了,天天都在學習進步:他帶了一個小分隊研究線下店,向好市多學習推出會員Prime,解決了長期不盈利的問題。阿里巴巴上市路演時來了一個神秘的人,坐在下面拿個小本兒使勁記,回去就開始做服裝,那個人就是貝索斯。
5、只要打勝仗團隊就有凝聚力
團隊是很多創業公司最大的痛點,我們有一張 GE 采用過的圖表,按照價值觀和業績把員工分成了幾類:
業績又好價值觀又好的是“明星”,老板們都知道要給他們很多錢、很多愛、很多舞臺;
業績又差價值觀又差的叫“狗”,應該果斷放棄掉;但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對待“野狗”,就是業績很好(帶來銷售20%)但價值觀很差(吃回扣),這種人一定要高調地炒魷魚,殺雞給猴看,業績再牛不符合公司價值觀都得走;
很多老板不知道該如何對待“小白兔”,就是跟你兢兢業業干了很多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但就是沒什么業績。“小白兔”慢慢就變成了“大白兔”,他們其實是公司最大的危害。因為他們的短板,把創始人的時間都耗掉了;因為他們能力有限,他們招來的人能力更有限。
最糟糕的是,一個公司大部分員工是“牛”,是見風使舵的,如果公司的“明星”都升官發財,那“牛”就會變成“明星”;如果一個公司的“小白兔”過得很好,那“牛”就會變成“小白兔”。
所以我們看到,凡是老板心軟的,他的周圍就都是“大白兔”、“小白兔”,公司的發展就遇到了瓶頸;凡事老板有魄力拿下“小白兔”,公司發展就沒有瓶頸。其實創始人不必太擔心員工的流失,適當的流失率也是健康的。
延伸
風投女王徐新互聯網觀點:互聯網沒有中型企業,你要么做大,要么出局!
企業怎么樣才能GET BIG FAST?
第一要做細分市場品類的第一。我們一直說品類的機會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中產階級迅速形成,生活方式又改變了,有很多這樣品類的機會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老劉(劉強東)最牛的事是做對了兩件事,第一迅速擴展品類,這個事情你說在他之前當當跟卓越也做,賣書賣音響產品,但是擴品類是老劉第一個做的;還有一個老劉是第一個自建倉儲物流配送的,當時我們競爭對手說我們不做重資產、搬東西的事情我們不做,但是老劉先看到了,很簡單,其實就是消費者的需求,75%客戶投訴來自于一件事,就是對物流意見很大,送貨的速度、送貨的包裝各種體驗很差,所以老劉決定堅持要建倉儲物流,這要燒很多錢的。但這兩件事情決定了今天京東的江湖地位。
創始人最牛的是要先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你先做這件事。我們一直研究行業的第一,我們跟蹤了美國20年代那些品類的第一品牌,60年以后他們還在嗎?還活的好嗎?數據證明25個第一有21個還是第一,剩下的四個有三個是第二,所以你一旦形成了品類的第一,占領消費者心智,你的好日子很長,你的門檻很高,護城河很深。但是先做比什么都重要。
我們以前投網易經過非常多的苦難,當時投的是五塊錢一股第一輪,互聯網上市以后泡沫破裂了,被這個調查被那個調查,競爭對手天天跟人說不要跟這家公司做生意,他要死了,團隊走的稀里嘩啦的。但是沒有關系,丁磊想到的一個東西是別人沒想到的,做了網絡游戲,當時我記得最困難的時候2000年吧,互聯網泡沫破裂,那時候董事會開了五個小時會議特別壓抑,當時大家都說要把這個東西賣掉,但是我反對。我說我們都在低谷,在低谷的好處就是不可能更壞了,以后就通往天堂的路上。
丁磊這個人他有殺手的知覺,他能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我們開完董事會請他吃海鮮,丁磊說今天是我三十歲生日,那天晚上他跟我說有兩個夢想,一個要做最好的網絡游戲,第二個幫股東賺到錢,當時我們虧很多錢,5塊錢一股進去,30塊錢沒有賣,泡沫破滅一直跌到8毛錢,停牌很長時間。但是因為他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他先做了游戲,后來2003年游戲出來了,很賺錢,他就被福布斯評為中國首富。
另外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你要舍命狂奔。我第一次跟老劉見面是2006年10月份,晚上10點鐘見面,談到凌晨兩點,兩件事情打動我,一個是這個人很誠信,還有就是一分錢廣告不打,每個月銷售額比上個月成長10%,這說明什么?說明品類機會來臨了,這不是人做出來的,不是靠管理的,是靠機會的來臨。這個時候你要怎么樣?要舍命狂奔,所以老劉當時要兩百萬,我給他一千萬。品類機會來臨的時候你一定要舍命狂奔,跑的很快。
跑到什么時候你才安全?以前我們一直覺得30%到40%的市場占有率,比第二名大兩倍你就安全,后來我們覺得對于互聯網這個數字是不對的,互聯網殺傷力非常強,壟斷效益非常大,進入門檻很低的,但做大的門檻是很高的,一旦做大,你的護城河就很深,所以你要迅速做大,而且我們覺得特別是平臺類的企業,基本上要做到60%多才安全,就是說60%到70%。互聯網是非常殘酷的,就像貝索斯說的,在互聯網沒有中型的企業,你要么做大,要么出局。第一名跟第二名打價格戰的時候第三名先死掉了,剩下的都不知道哪兒去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行業。
在中國很奇怪,就是說在美國只要有一個好的idea投資者一擁而上,他們投不到那個第一,他就不投了,中國不一樣,只要有一個Idea,一百個人撲上去,從第一名到20名都拿到錢,拿到錢那幫人他不能打敗你,但是他老是能分散你一點市場,這個戰勢拉的比較長,團購打了那么長時間最后剩兩家,一個美團、一個大眾點評。電商拿了很多錢,我不想講名字了,各種各樣的,最后真正活下來的有幾家?京東、阿里,唯品會還算可以,其他平臺類的真的很難的。
所以我覺得你一定要舍命狂奔,只要你沒有到那個地步,比第二名大兩倍,做到60%、70%你都不安全,因為成量很小,增量很大,隨時可以殺出個程咬金。當時記得我們投土豆,覺得(王威)是很有洞察的,很有消費者感覺,他是最先做的,他做的時間不比Youtube晚,但是哪兒想到投完以后來了一個(Victerku),很牛的,執行力超強,就是一個決策,踩油門還是踩剎車,他踩油門上去了,我們猶豫了一下,一年以后這個江湖就變了,土豆變成第二名了,跟優酷合并,我們心想第一名、第二名合了應該享受利潤的時候來了,結果又來了個愛奇藝、樂視繼續打。
所以我覺得一開始你做創業的時候就做到一招先吃片天,你不用去管其他東西,你做一個細分市場一個事情做到極致,京東什么最牛?送貨快,什么品類最好?3C,你把3C生活化,這個事情做到極致,你就贏了,以后你可以加無數的東西,唯品會是名品打折,這個事情做到極致,三只松鼠賣萌呀。
第三,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我們一直在看各種各樣的生意模式,在品類選擇上其實電商跟線下賣的是一樣的,所有消費者買東西都是先選品類再選品牌的,消費者買生鮮要到大潤發、永輝、沃爾瑪,買服裝去淘寶,買家電一定要去3C,以前可能是蘇寧、國美,現在變成京東了。就是說在這個品類選擇中其實線上線下是一樣的。
在這個過程中,生鮮是比較難做的,亞馬遜這么牛的公司也是一個城市一個城市慢慢在做,燒錢燒的特別多,這個時候服裝已經是淘寶的天下,家電肯定是京東,海外購大家都在打。你作為一個創業公司怎么切入這個市場?怎么切入這個品類呢?這個需要大家注意。
還有一個很多人糾結做自營還是做商城,這個時候你要看的比別人更準。我們覺得標準化的東西都是做自營比較好,但是做長尾的東西可能要做商城,就是平臺,長尾的東西你吃貨是吃不起的,像服裝特別適合做平臺,但是像京東做標準化的東西自營是非常好的,像奶粉、3C。
另外你是做細分品類還是全品類,這個也是我們特別喜歡研究的東西,就是消費者,哪些東西可以做細分、哪些可以做全品類?一個是看頻次,一個是訂單模型,另外看用戶流程率,其實我們看了很多鞋,(Zapol)是很牛的,服務超好,買一雙鞋他給你送三雙,服務簡直是好得不的了,但是為什么這個公司被迫賣掉了,就是因為賣鞋,美國人一年買三次,中國人一年買兩次,頻次不夠。
另外一個就是訂單經濟模型,我也看了各種品類,藥這個市場很大,中國迅速進入老齡化了,賣藥不是挺好的嗎?為什么藥做不起來呢?很簡單,頻次不夠,還有一個賣藥的問題就是說他要吃藥馬上要拿到,一兩天他等不及,還有一個,我今天特賣,價格包郵,三百塊包郵他還是不會買的,他還是買四五十塊錢的藥,倉儲、物流成本好像都付不起。
摘自—正和島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美國最大市值公司的十年變遷史 | 大變局!中國經濟走向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分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