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乎全自持的310億地王,
時間:20-02-26 來源:原創·佐夫Zoff
幾乎全自持的310億地王,
告訴你什么叫真正的「城市運營者」
國內的新地王出現在上海并不意外。
只是在抗擊疫情的相持階段,在商業地產“一片哀嚎”時,一塊要求幾乎全自持的“超高難度”地塊被出讓的信息有些意外。
要知道在眼下,正是最唱衰實體商業的時刻。一邊是各種購物中心的免租,與商戶共渡難關,不少零售巨頭紛紛閉店離去。一邊又是各類行業分析認為商業租金水平依然下行,回報率堪憂。
而在隔壁的住宅領域,中小型房企破產的信息不絕于耳,某大的75折依然在微博知乎刷屏,各地開發商賣房賣的比微商還帶勁,銷售小姐姐直播帶貨不停。
連央行都在昨日發出公告: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經濟刺激的手段。危急時刻,連國民經濟“夜壺”的功能都被拋棄,整個地產行業一副墻倒眾人推的架勢擺在面前。
而此時,香港置地開始逆向而行。
熟悉行業的人都明白,這不是港資們第一次這樣操作。
逆向而行的背后,是值得思考的投資邏輯和對城市與土地的價值認知。
困難不在疫情和行業情緒,
而在于深不見底的高自持比例。
關于這次土地出讓的詳細信息,網絡上已經有數十條新聞和推送報道細節,在這里我們只關注一些重要信息:
這是一次位于徐匯濱江核心區的,百萬級綜合性地產項目開發。
如圖表所示,整個項目所有地塊加起來共114.7萬方的建筑面積,地塊背靠內環線,一字排開全部享受黃浦江景,直面原世博園改造的世博文化公園,是整個徐匯濱江西岸最核心的地塊。在各種政府文本里,也可以看到對開發商滿滿的期待。
其次,這里有自持部分高達80%的開發條件,而可售住宅僅2.5萬方。
如果說開發規模只是限制了入場玩家的實力和“血量”,那么這一條是真正考驗開發商的整體運營經驗,是不是“老司機”至關重要。
按各地正常邏輯,凡事要求建設地標,高比例自持的項目,都會配給不少的銷售型物業來回血,減少開發商沉淀資金壓力,也防止開發商爛尾,特別是在這個大環境商業開發回報并不好的時候。
但這個項目只配了2.5萬方住宅,以這種區位和景觀資源的價格算15萬/平米,總貨值僅40億元,不到土地出讓金的15%。這意味著巨量的開發資金投入在中短期都難以回收。
同時,80%的自持物業里,包含甲級寫字樓、高端酒店公寓、購物中心、商業街區、會展、文化體育,甚至是租賃住宅這種回報率低到悲劇的業態。如此巨量復合的自持商業運營,不僅僅低回報率,也對相關資源掌控有硬性要求。
在國內開發商高周轉眼里,這是明顯的苦力活。這塊地不光要求資金實力敢于砸錢,還要求整體的開發水平和資源能力,還要滿足政府的期待。
回顧以往,讓我們看看類似的情況。
拿地王只是第一步,
認真開發和自持地王才是核心考驗。
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打造處于城市高光之下的,可以被稱為城市名片地標的項目,是開發商們的終極情懷與夢想。
但這樣的情懷很昂貴,不僅在于資本,而在時間與堅持。
1985年,國貿一期開始建設。當年的國貿用地海被稱為“鐵十字”,是工業廠房用地的中心,一道上下班的時候就開始混亂不堪。在那個年代,一邊是舊廠房,一邊是黑色玻璃幕墻的現代建筑,非常魔幻。
嘉里建設在這里一做就是30年。國貿一二三期,一共一百多萬方的建筑面積,現在已經成為了北京綜合品質最高的物業之一,但嘉里始終自持,至今嘉里名下物業估值近1500億。
遠一點的,看東京丸之內,三菱地所建設近百年的東京金融CBD。最早最早三菱從軍方背景拿到車站周邊這塊地時便開始建設,幾十年間打造了104棟大廈,成為了全世界商務金融活動最頻繁、最方便、最有效率的區域,整個區域占東京都GDP的20%。
但是三菱一寸地也沒有賣。依然在不斷的更新這片區域,增加功能,增加互動,讓這里成為了一個“不斷生長”的CBD。只要東京的地位不變,丸之內的地位也不會變。
近一點的,看成都IFS。九龍倉在2007年的成都便干了一件瘋狂的事情,經過140回合的舉牌搏斗,以72.4億拿下了現在IFS的商業用地。
這在當年的成都無法想象,那時成都還被甩在十名開外,沒有所謂新一線,沒有所謂國家中心城市,這個價格需要勇氣。
而且后來命途多舛。先有08地震,整個成都地產行業陷入低谷,后有開發時挖出古代春鹽商街舊址,停工兩年。不過這都影響不了IFS最后的成功。2019年,IFS與太古里CP的西南最強商圈,雙雙突破75億,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難以被動搖。
通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凡事玩地王的玩家,前期資金投入只是開始而已,克服拿地之后的變數,長周期的高品質運營,全程的資產管理,才是最深不見底的挑戰。
這絕不是某些500強開發商到處宣傳蓋超高層地標,結果最終有的修不完,有的修完居然散售的格局所能匹敵的。
那么香港置地可以應對這種挑戰嗎?
盡管晚進大陸一步,
但卻是最懂“長期主義”的英資港企。
說起港資開發商,最熟悉的還是“四大家族”。
如今看“四大家族”,會覺得他們是香港絕對的既得利益者,壓制本地年輕一代的資本家,是要打破利益固化社會板結的首選目標。
但在當年“四大家族”們還年輕的時候,香港置地就是他們的首選目標。六七十年代的李嘉誠,就曾在董事會上,以超越當時的香港置地,成為香港排名第一的地產企業為目標。
當然最后他實現了,只是屠龍的少年最終也變成了惡龍。
但作為有130歷史的老牌英資港企,香港置地沉淀的運營開發經驗卻難以被超越,基本盤也無法被替代:在香港中環廣場有45萬方的高品質商辦酒店和商場,且空置率極低,占據寸土寸金的中環三分之一。
除此以外,香港置地的母公司怡和集團,還有文華東方酒店,美心餐飲,Seven-Eleven等核心產業,全球持有的物業每年也有數十億美元的收入,還有小于10%的資產負債率。
但他們來大陸還是來晚了。
當和黃系、新世界、新鴻基、甚至同背景的九龍倉、太古在國內核心城市“攻城略地”的時候,香港置地卻姍姍來遲。這個時候真正適合香港置地的核心地塊已經被瓜分的所剩無幾。
并且不僅來的晚,還做的慢。國內數個香港置地項目進展緩慢,而成都東大街的商業項目,一放就是十年。
往好聽里說這叫謹慎穩重,但也不得不讓人疑慮。上海此次的拿地大手筆,滿懷著政府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國內難以再復制過去四十年的高速發展,即便是上海。
香港置地在這塊地最終會走向何方?
在這里回顧一下馮侖與怡和副行政總裁艾特·凱瑟克先生的對話片段:
“用心傾聽,朝相反方向做。當很多事情誘惑的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減少決策。”
“市場的鼻子很長,我們應該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用心傾聽,朝相反方向做,為人所不為,用時間來證明你。”
順著這樣的邏輯,或許我們能找出一些線索:長期主義、價值投資。他們依然相信高水準長周期開發帶來的價值,相信“上海永遠未建成”的期許,也相信中國依然是分散國際投資風險最好的目的地,并保持這樣的信念一條路走到底。
或許這樣的價值認同,是穩重保守如costco,近日在國內擴張的動因。
也是與城市同進退共存亡的「城市運營者」們,真正需要擁有的信念。
摘自—原創·佐夫Zoff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放水!5.07萬億元,社融大超預期! | 日賺15.6億!2020巴菲特致股東信來了,重倉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