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豬致富指南:牧原股份和中國養豬生意
時間:20-06-08 來源:騰訊自選股
養豬致富指南:牧原股份和中國養豬生意
我在2018年年初立了這樣的一個flag,要重點研究三家公司:老板電器 、 分眾傳媒 、 牧原股份 。后來,我只研究了前2家,再后來牧原股份2年漲了4倍。
最近正好因為一個項目看養豬行業,本文把養殖行業的一些思考做了初步的梳理,呈現以下幾個內容:
1、牧原股份6年30倍漲幅
2、為什么是豬肉行業出大牛股?
3、如何判斷一家養殖類企業是否足夠好?
4、中國的養豬事業和中國國情
5、周期股的投資難點和反思
當我們聊起豬肉行業時,會有這幾點印象:
(1)行業是屬于剛需性產品,行業的市場規模近萬億
(2)在家庭消費的細分品類占比中達到80%左右,但是未來長期的占比會有所下降
(3)行業內的企業產出的產品為同類型產品,并無明顯差異,因此成本是該行業的核心指標
(4)行業集中度極低,市場規模最大的企業在全國細分行業的占比在1.5%以內
(5)行業與下游客戶為現金交付為主,無賬期
(6)公司的產品價格呈現周期性的特點,每3-4年都有一波價格的周期
這類周期股通常只會在某一個階段受到市場的關注,另一個階段又默默無聞,最近朋友圈關于萬科養豬的新聞又被寫手們炒作一番,上一波里大家講的更多的是丁磊養豬。
1、牧原股份6年30倍
從2014年上市至今,公司的股價6年上漲了30倍。6年時間,公司的規模和體量增長近10倍。公司的收入從2014年的26億到2019年的202億,凈利潤從0.80億到63億,公司生豬出欄數量從186萬頭到1025萬頭,公司的固定資產從14.9億到188億,公司通過定增融資近120億元。
2、為什么是豬肉行業出大牛股?
養殖的大類有養豬、養雞、養魚、養牛、養牛等細分行業。A股和港股的上市公司中有養豬公司和養雞公司。市值最大的公司分別是牧原股份市值2650億, 圣農發展 323億元。
圣農發展2010年上市以來股票漲幅僅有1.2倍,遠低于牧原股份。
為什么是養豬企業中有這么大市值的企業,而沒有出現市值相當的養雞公司、養牛公司和養羊公司?
答案是:豬肉是中國肉類消費中最大的品類,而產生的背景是在這類馴化的動物中,豬是優勝劣汰的結果??梢詮膸讉€維度看,重量、繁育規模、繁育周期、材料供應、首筆投入規模、文化信仰、進入門檻、補欄速度等等,養豬的綜合得分是最高的。
不是我們選擇了豬,而是動物的繁衍特征選擇了豬,是歷史的選擇。
選對品類是成為大牛股的第一步。
3、如何判斷一家養殖類企業是否足夠好?
評判之前,我們需要了解養豬產業鏈,包括上游的飼料、藥品、疫苗、養豬設備等,中游的是種豬、商品豬的飼養,下游是屠宰和深加工(比如火腿腸等等)。在這里吐槽一個事情,我前兩天買一袋潮汕牛筋丸,最后發現配料里寫的是豬肉、雞肉、牛脂肪、各類添加劑等等。養豬的產業鏈如下圖:
國內的養豬、養雞企業的祖代豬和祖代雞都是從國外進口的,源頭上是受制于人。其他的環節都可以實現國產化,所以說養豬行業是真正的國內必需消費品。
養豬的本質模式是成本和規模導向,價格被動接受。
我們可以從四個維度看養殖企業:
1、成本維度
由于養殖類的產出品并無本質區別,比如牧原的豬和溫氏的豬并沒有本質區別,用肉企業也不會因為品牌而多付錢。所以養殖成本極為重要,核心的判斷指標是每公斤成本,更具體的為每公斤可變成本、每公斤固定成本。
降低養殖成本的方法有幾個:
(1)產業鏈一體化。
把飼料、種豬等業務模塊也都自己做,比如牧原股份,自己家的豬吃自己家的飼料,自己只需要買上游最初的大眾原材料即可(比如小麥、玉米、大豆)。核心的評判指標是:豬豬糧比,這是生豬價格和作為生豬主要飼料的玉米價格的比值。我國一般的計算口徑為,生豬價格和玉米價格比值在6.0比1,在這個價格以下,生豬養殖基本處于盈虧平衡點。豬糧比越高,說明養殖利潤越好,反之則越差。但兩者比值過大或過小都屬不正?,F象。豬料比價是指生豬價格與飼料價格的比值。豬料比價平衡點為動態值,根據飼料、人工、水電暖、藥物等相關成本的變動情況測算得出。
(2)豬場的技術和管理
養殖水平豬場的出欄量=母豬數量X年生仔量X仔豬存活率。對于豬場來說,豬場需要做好母豬的產后護理。這個國內外的豬企、國內的養豬大廠和小廠的技術差別較大。需要重點關注。國內養殖戶一般是16只,大廠一般做到20只,國外能做到30只。養豬的高科技屬性是一個系統性的提升養殖效率和結果,在整體體系中持續提升,每一個增加的一點點帶來了更大的效益。
(3)豬場的管理
管人難,管豬也不易。養殖的過程中會有豬的吃喝拉撒睡各類問題和風險,比如最近2年的非洲豬瘟。豬場的管理是一個細節的活,在最后的結果上有幾個指標可以呈現,比如:小豬到大豬的存活率,是否發生大規模疫情,用藥成本占比,人均員工管理規模,單只商品豬的養殖成本等等??吹侥猎痛蟊鞭r 的公告都提出了“要在樓房養豬”的想法,這樣的話是否能夠降低固定資本投入的成本,值得期待。
2、商業模式:自繁自養VS公司+農戶
以牧原股份為代表的是自繁自養,可以說是集約化養豬集團,全國大概有幾百個豬場,單個豬場的年產能是10萬頭以上;這種模式的特點是:資產投入比較大,自己需要買地或租地,蓋廠房和設備,招聘員工等等。當豬價較好時,公司能夠獲得整個鏈條的利益;當豬價較低時,公司需要承擔產業鏈的全部壓力。
以 溫氏股份 為代表的是公司+農戶的模式,公司負責種豬、仔豬、飼料、疫苗、藥品等等,然后委托農戶去養殖,等小豬長大到110kg左右,公司按照一定的托管費用把豬買回來。農戶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是受委托加工,出租自己的豬圈和時間精力。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上市公司的資產投入較輕,能夠快速的放大企業的規模,形成風險共擔的機制。
3、產能由于行業的集中度較低,在豬肉價格高于成本的情況下,如果企業能夠持續擴大規模,會帶動公司的收入和利潤的增長,盡管此時的ROE或者ROIC會下降。有長遠戰略思考的企業家會義無反顧的擴大產能,價格不會一直在天上也不會一直在地下,擴產的結果會讓企業在藥品、飼料等領域的投入更具規模效應,分攤在每頭豬的成本會下降。
4、養豬人養殖行業在最近幾年因為環保、養殖成本、行政管理的原因,越來越從沒有門檻的行業變成門檻較高的行業。龍頭企業的管理制度和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變相的提升了整個養豬企業的門檻。
小時候,農村里有很多人買成勺的醬油或醋,后來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農村常住人口的減少,類似的小作坊慢慢消失,與之替代的是品牌的醬油或醋。同樣的道理,小時候農村里有很多人養豬、養雞,但由于常住人口減少,勞動人口銳減,養豬和養雞這種需要精力與體力,餐廚剩余物的事情逐步減少。小作坊慢慢的被集體化、大規模生產所替代。
看一個有意思的數據,幾家養豬企業的員工結構:本科和碩士以上的人員占比真的是不低,比一些號稱科技類公司的都要多。兩家公司人均薪酬差別較大的原因是牧原包括了養殖場的員工,而溫氏不包括。
牧原的應屆生招聘薪資,加上員工持股計劃,薪資總體水平還是很可以的。
4、中國的養豬事業和中國國情
(1)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滿足需求是第一步的事情
養殖企業不能只講動物權力,更多的是社會剛性需求。盡管這些動物被關在很小的空間,有著短暫的生命,一直在工業化的流程里拼命掙扎,但這似乎是他們的宿命。在目前的供給和需求狀態下,只有在供給極其充分后,會有一些企業供給給市場更能體現動物權力的產品,在此之前,人類需要的是高性價比的蛋白質。讓全國人民吃上肉,也就是最近20年的事情,過去幾千年都沒有發生的過的事情。
養豬的特點是集中性強、占地少、速度較快,相比之下養牛、養羊的速度太慢,一年母牛的生產次數和規模遠遠小于母豬,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地理特點決定了無法給養牛、養羊企業提供足夠的飼料供給。保護動物權力的西歐地區,對養雞企業有這么一條規定,大概意思是:不進口籠養的雞,只進口平地養的雞。
(2)糧食主產區的特點影響養豬企業的分布
小麥、玉米、大豆是中國的三大主糧,其中:
玉米:1.5%進口;70%用于飼料;主要產區:東北產區:占比30%、華北產區40%、西南產區:20%
豆粕:大豆85%進口;80%用于飼料、20%用于豆油;進口國:巴西、美國
小麥:3%進口;年產量1.2億噸,其中11%用于飼料、77%制粉;華北產區62%、秦嶺南一帶27%;北方產區9%。
我們可以看到養豬大省是河南省、四川省,近幾年國家加強了對養豬區域的管理,對于河南、河北、黑龍江等省市大力支持,而南方水網城市的養豬進行了區域性的限制。最近溫氏股份這樣的公司開始向北方市場開拓,尤其是黑龍江、河北地區等等,這些區域能夠滿足:土地或農戶、飼料供應、離核心城市較近,三大核心因素的2點以上。
(3)地理位置對養殖企業的影響
地理位置對養殖企業的影響分為幾個方面:
維度的問題,動物對氣溫的敏感度極高,過高過低都會導致其生存率下降,合理的維度下的氣溫保障了其生存環境;
原材料供給,周邊是否有足夠的飼料或替代性飼料,外來飼料是否方便運輸;
固定成本的影響,北方的養殖企業需要做好冬季防寒的設備和開支,南方的養殖企業就不太需要,或者在山地地區很適合利用大自然的生態去養雞;
疫情的影響,交通過于便捷的地方更容易受疫情影響,如果離市場較近又有部分山地阻隔,能夠較少疫情的影響;
離市場的遠近會影響到運輸成本,在疫情嚴重事情不允許生豬的跨省運輸。
(4)中國大眾的消費者偏好
消費者的偏好和習慣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大多數的消費者會認為市場里的豬肉更新鮮,剛殺的豬肉質更好,對冷鮮肉的認可度比較低;中國人也不可能像外國人一樣,愛吃培根或香腸這樣的產品。區域市場的偏好,比如溫氏扎根的華南地區,更偏好于三黃雞而非白羽雞,但三黃雞的生產周期較白羽雞更長。白羽雞的下游大客戶是KFC或麥當勞這樣的快餐品牌,油炸類的做法更適合白羽雞這種肉質嫩、脂肪多的飼養方式。在雞肉的品類中,中國對外出口的是雞胸、雞翅,進口的是雞爪。
(5)養豬與脫貧致富在看牧原股份的年報時,我們看到多支扶貧基金會、各地政府會與牧原合作,在當地建設養豬場,解決當地的一些就業和扶貧問題。事實上,自繁自養的模式是摧毀了小農戶的生產方式,但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保障部分農民的收益,公司+農戶的方式更能把農戶納入到產業鏈中,農戶有機會脫貧。
5、周期股的投資難點和反思
周期股投資最大的難點是很難判斷周期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樣的價格反轉,每一輪周期都有其特點和因素,歷史的周期無法簡單的用時間維度去劃分和推演。我在2018年的年初時說要好好研究三家公司,老板電器、分眾傳媒和牧原股份。最后的結果是我前面2家公司都研究了,最后的收益很一般。
但周期股投資里仍然有3個要點需要跟蹤和判斷:
(1)龍頭公司的業績虧損
行業里的龍頭公司通常是在業績最好的時候去上市,講一個行業會保持熱度、價格會穩定的故事;當龍頭公司的業績因產品價格導致的虧損時,這往往代表行業的價格到底一定的底部空間,當所有參與者都無利可圖時,就會有參與者退出這個市場,當總供給減少時價格會有一定的支撐。
(2)產能的維度看總量
養豬行業里也有幾個先行指標,比如母豬存量數量等等,但這都會有一定的波動空間。坦白講,很難去預判價格能否維持,但能夠判斷價格是在高位還是低位。價格不可能一直在天上,也不可能一直在地下,它的價格應該略高于成本的一定區間,養豬企業是毛利率40%不可能維持。
在價格相對空間判斷之后,更主要的是判斷企業的產能。更多的企業是在價格上升區間加產能,價格下降區間減產能,這樣的結果是容易左右打臉。更卓越的企業可能會更剛、更直接的去持續擴產能。事實上,投資者對于收入和利潤的增長關注,遠高于對于產能的關注。
(3)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
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比例決定了在位者的退出難度,如果一個企業的可變成本占比很高,出現虧損企業的理性選擇時關門,在價格恢復時再回到市場;但是如果固定成本占比高,盡管最終不賺錢,但資產所有人會覺得還可以再支撐一段時間。如果是開工之后就不能輕易停止的產業線就更有這樣的問題,比如玻璃行業、焦炭行業,產能不能輕易停止,只能維持產量。
固定資本占比高的產能一旦退出市場,也會增加市場的供給難度,延長供給的時間區間。
每一個細分行業的生意,背后都有其獨特的特點。
養豬行業的特點是:產品同質成本導向、區域分散、市場集中度低。
在價格不好時,還在努力擴產能的企業尤其值得關注,去融資搞在建工程的企業終究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摘自—騰訊自選股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國產光刻機重大突破! | 萬向控股肖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