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團王興問了一個好問題:
時間:20-08-07 來源:原創·劉潤
美團王興問了一個好問題:
淘寶為什么還不支持微信支付?
這幾天,不少用戶用美團點外賣的時候發現,不能用支付寶了。
支付的時候,美團月付和銀行卡支付排在最前面,微信和Apple Pay也都還在。
但就是阿里的支付寶不見了。
大家紛紛吐槽:“美團,你有考慮過支付寶用戶的感受嗎?”
美團的創始人王興回應說:“淘寶為什么還不支持微信支付?微信支付的活躍用戶數比支付寶多,手續費也比支付寶低?!?/SPAN>
一時間,美團和支付寶的恩怨再次引起熱議。
今天,我們不聊美團和支付寶的恩怨,我們來聊一聊王興的回應。
王興問了一個特別好的問題:淘寶為什么還不支持微信支付
有人說,這還用說嗎?這是理所當然的呀,淘寶怎么可能去用競爭對手的東西呢?這不是傻嗎?
其實,這背后還有個更大的邏輯:
當淘寶真的開始支持微信支付的時候,那就說明阿里放棄了過去的成功,開始變革和轉型了。
為什么這么說?
我給你講個故事。
— 1 —
1999年12月22日,我加入了我夢寐以求的、當時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微軟。
微軟有個期權激勵計劃。簡單來說,就是按某一天的股價確定一個行權價,然后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你可以選擇用這個價格,來兌換微軟的股票。
未來股價漲了,高于行權價,恭喜你,你直接把差價兌換走。
如果有一天股價跌了呢?那你也不用賠,不要期權就可以。
微軟按照1999年12月27日的價格(119.125美元,拆股后變為59.5625美元)給了我一筆期權,這個價格,成為當時微軟股價空前絕后的最高點。
微軟在這一天的市值,也是之后十幾年內人類歷史上公司市值的最高點(超6000億)。
然后,整個美國科技界,遭遇了大地震。受互聯網泡沫破滅影響,科技公司股票紛紛下跌,微軟也不例外。微軟股價從119美元,跌到了80美元;又從80美元跌到了66美元。
這時,微軟決定拆股,1股變2股,于是一股價格就變為了33美元。但還是繼續下跌,后來股價穩定在20-30美元左右。
接著,微軟決定轉型:從一家“軟件”公司,轉型成為“服務”公司。
大象想要跳舞,談何容易。
從2000年,一直到2003年,微軟的轉型都不是很成功,股價也沒有任何反應,但是微軟的盈利能力,卻非常了得,公司賬上的現金已經高達600億美元。
很多人覺得錢多不是好事嗎?但對上市公司來說,現金太多不是好事。
股民會覺得你有大把現金趴在賬上,你卻不知道投資什么,說明你這家公司失去了增長的動力。
這樣的問題,蘋果公司崛起后也同樣碰到,賬上曾經趴過1000億美金,也被認為碰到了增長的瓶頸問題。
當時微軟的CEO 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決定給股民“發紅包”。微軟當時有100億股左右股票,每股派了3元股息。300億美元的大手筆,就這樣全部發出去了。微軟的賬上,只剩300億現金。發完紅包后,繼續轉型。
但到2006年,轉型還沒有特別大的突破,但賬面上的現金,又到了600億美元。
而這時候,新興公司冉冉升起了,谷歌的股價崛起了,在PC時代被微軟壓制得很厲害的蘋果公司也重新崛起了,iPod產品把它重新拉回了輝煌的地位,而在2007年,蘋果發布了即將讓它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產品iPhone……
怎么辦?
繼續轉型。
直到2012年,微軟的轉型都不是很成功。
2012年,消費電子產品的市場增長非常好,微軟重新確定了轉型方向,將自己定位為一家“設備加服務”公司。
在此之前,微軟雖然也做硬件,但沒有把硬件作為重點戰略方向。從那之后,你看到Surface電腦、Windows Phone等硬件不斷發力。
但是到2013年,雖然微軟在PC市場的占有率依然在全球90%以上,但在新的道路上,依舊沒有巨大的起色。
雖然這十幾年,微軟的現金流其實保持得非常好,但是很多人覺得,微軟已經不再有炫目閃閃的明星光芒,它不再性感了。
而性感的公司是哪些呢?
是谷歌、是蘋果、是Face book ……
微軟遇到了它的“轉型困境”。
13年。你想想,這就13年過去了。
轉型,從來都不是今天宣布,下周見效。
— 2 —
2013年3月,微軟當時的CEO史蒂夫到北京辦公室來開會。
富有激情的史蒂夫在臺上做了振奮人心的演講,微軟的未來何去何從,講得非常好,臺下的人心潮雀躍,覺得微軟這下不得了,微軟有未來了。
演講后,史蒂夫說大家提問吧。
當時一個新加坡的同事走到會議室中間的話筒前,冒出一句:
請問史蒂夫,你打算什么時候離開微軟?
我當時就怔住了。
還能這么問問題啊?你今天在公司試一試,你要是敢這么問你的CEO,估計CEO一拍桌子,你哪個部門的,明天你不要來了!
但史蒂夫沒有生氣,前幾分鐘還慷概激昂的他突然變得很靦腆,說我這輩子沒有什么特別大的愛好,我最大的愛好就是工作,我打算在微軟繼續工作下去,至少十年。
2013年8月,史蒂夫講完這段話的5個月后,他給全體微軟員工和所有股民發了一封郵件:我決定在接下來的12個月內離開微軟。
2000年到2013年期間,史蒂夫的努力功不可沒。
在財務數據上,這期間微軟的年利潤從約250億美元上升至約700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為16.4%,這一成績超過了許多知名的CEO。員工從我當時加入的3萬人左右,到他離開時有10萬名員工的規模。
他把微軟從一個巨頭,打造成了一個更大的巨頭。
但是,在轉型方面,史蒂夫的工作一直不被外界看好。
很多人都覺得,微軟沒有能夠成功轉型,就是因為史蒂夫。
史蒂夫這封宣布即將離職的郵件發出去的第二天,微軟股價大漲8%,市值增加了將近200億美元。
這什么概念?
微軟當時買諾基亞才花了72億美元,他的離職郵件,讓微軟市值漲幅,差不多可以買3個諾基亞。
這表明了股民對當時的微軟和執行官的不滿
我當時看到這個新聞,感到非常揪心。
史蒂夫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他充滿激情,對員工特別好,對公司也特別執著、有奉獻精神。至今我都非常尊敬史蒂夫。
但是,他的世界正式宣布結束了。
— 3 —
2014年2月,微軟宣布了新任CEO的最終人選: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薩提亞是什么身份呢?
他原是微軟內部負責云計算的執行副總裁(EVP),微軟最早期的員工之一,在內部勤勤懇懇成長了20多年,是一名對微軟非常熟悉的老兵。
薩提亞上任的發言中,講了這么一句話:“我將在一個星期內,發布一款新產品”。
一個星期?什么產品?我對這句話印象非常深刻。
結果一個星期后,微軟真的發布了一款產品:Office for iPad。
這意味著什么呢
你知道,微軟有兩款非常重要的核心產品:一是Windows,二是Office,這兩款產品有巨大的市場占有率,是微軟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過去微軟的Office,只能在微軟的PC和蘋果的PC上使用(由于1997年蘋果和微軟達成的特殊協議)。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Office可以在微軟的Windows Phone上使用,卻不能在iPhone和iPad上用。
這事很好理解,兼容Office是Windows Phone的一個競爭大亮點。
微軟的Windows Phone正要跟強敵蘋果的iPhone大戰300回合呢,但現在你告訴我,我的親兄弟Office要去支持對手的iPad了,你不是在開玩笑嗎?
薩提亞宣布這個事情,說明這個產品早就開發好了,因為這么復雜的產品不可能在一個星期內開發完,只是沒人敢公布而已。
為什么?
因為公布的話,相當于宣布微軟放棄了Windows系統的唯一核心地位。
過去微軟內部的格局是,Windows是老大,Office是老二,其他產品都是小弟,必須基于Windows。
有了Office for iPad,意味著什么?
以我自己為例。我自己平時出差很多,但是用的軟件不多。我主要是用Word寫專欄文章、用Excel來排課表,用Power Point來講課,用Outlook來回郵件,我主要用的就是Office。
可現在,如果iPad上能用Office,那么你想一想,給iPad配個鍵盤,我就可以不帶PC出門了。
這意味著,每賣一套Office for iPad,就可能有一套Windows賣不出去了。
這個變化,就像我前面說的,意味著微軟從戰略上放棄了Windows的唯一核心地位。
產品發布后,你試想一下,微軟的股價會漲還是跌?
第二天,微軟股價暴漲到了當時十幾年來的最高點,將近40美元左右。
這說明什么呢?
說明所有股民,早就盼望著微軟放棄你曾經以為最重要的產品——Windows的唯一核心地位了,不要把過去的成功當成自己的絆腳石。
接著,我們看到被薩提亞“刷新”的事情越來越多。
薩提亞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戰略“云端至上、移動為王”。圍繞這個戰略也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微軟大力發展云計算,把Office變成基于云端的可以在網上訂閱和使用的軟件,同時宣布Windows10將是微軟最后一個版本的套裝軟件,未來將通過更新的方式來發布,這進一步奠定了云計算的重要性。
在移動端,Office可以支持安卓、支持IOS系統。
甚至新版iPhone發布會的時候,我驚奇地發現微軟去站臺了!微軟上去宣講Office在蘋果手機上是多么好用。
當時看到這一幕,我忍不住發了一條微博,說微軟真正發生改變了,這件事情代表微軟真正轉型了。
轉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就是要放下過去,放眼未來,放下自己過去的成功,去找到未來新的方向。
讓人驚訝的還不止這一幕。
有一次,在一個大會上做演講時,薩提亞居然當著所有觀眾的面從口袋里掏出了一部iPhone!
現場一片嘩然。
因為大家曾經聽說過這個故事,微軟的前任CEO史蒂夫,看到一個員工拿著iPhone,非常惱火地掄起一把椅子就砸過去了。雖然這只是一個未經驗證的傳言,但也說明大家都默認微軟的人怎么能用iPhone呢?更別說是微軟的CEO了。
薩提亞說,我手上這不是iPhone,我更喜歡把他稱之為iPhone Pro。打開手機一看,里面裝的很多都是微軟的應用,我們用微軟的軟件,武裝了iPhone。
現場的嘩然,變成了陣陣掌聲。
這些變化帶來的實際結果怎樣呢?
到今天為止,微軟收入中的70%來自于云計算,并且股票也得到了股民的巨大認可。
微軟的股價今天已經漲到了200多美元,遠超我當時進入微軟時的59美元,微軟的市值也達到了1.55萬億美元,超過那個最輝煌時代的戰績(6000億美元)。
— 4 —
聽完了微軟的故事,我們回到一開始王興的問題:淘寶為什么還不支持微信支付?
今天的阿里,其實正在走當年微軟的老路。
當年的微軟,Office只能在Windows Phone上使用,不能兼容iPhone和iPad。Windows和Office互相綁定,占據了巨大的市場,是微軟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而今天的阿里巴巴,淘寶只支持支付寶支付,不支持微信支付。淘寶和支付寶互相綁定,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兩個產品。
微軟曾經非常成功,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司,但是后來,微軟也遇到了增長瓶頸,陷入了轉型困境,非常痛苦。
直到薩提亞上臺,宣布讓Office也能裝在蘋果手機上,Windows你要自謀生路了,你們誰也別綁定誰的時候,微軟才開始真正的轉型。
然后,重新崛起。
阿里巴巴也在走同樣的道路。
今天的阿里巴巴依然很強大,還沒有陷入轉型困境。
但是或多或少,也開始遇到增長瓶頸,日活和月活都在下降。
阿里也為此做出了很多改變。
比如,最近,阿里巴巴取消了周報。
比如,最近,當阿里員工犯了重大價值觀錯誤的時候,阿里居然不開除,這引起了廣泛的價值觀討論。
前一陣,阿里P9員工找下屬代考,在內網引起軒然大波,最后只被懲罰扣除今年的股票和年終獎。
還有之前的蔣凡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最終的處理結果卻只是降職、罰款。阿里合伙人張勇說:是我決定不開除蔣凡。
為什么?
因為在業務中,他們確實都是人才。
而這樣的事情,從前的阿里是絕對不會容忍的。
2016年阿里發生了“月餅事件”,幾個程序員,利用技術手段多搶了幾盒內網的月餅,結果被定性為嚴重違反價值觀,5個人被直接開除。
但是今天,你發現阿里變了,價值觀開始妥協了。
其實不是因為阿里變了,而是因為阿里開始遇到增長瓶頸了。
這樣的情況,當年的微軟也曾經歷過。
— 5 —
在最輝煌的時候,微軟實行著一個著名的員工績效考核制度,叫做“271”。
就是將員工強制劃分為3個檔次:
1、超出期望的優秀員工,占全體員工的20%。
這20%的員工業績表現突出,同時也是公司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他們是公司的驕傲,會被不斷提拔到重要崗位。
2、符合期望的普通員工,占全體員工的70%。
他們認同公司的核心價值觀,但業務能力中規中矩,并無突出表現。
大部分員工屬于這個類型,公司對他們進行針對性培養,挖掘潛力,鞭策他們進入20%的佼佼者行列。
3、低于期望的最差員工,占整體的10%。
這類員工要么業績表現很差;要么業績突出,但不認同公司的核心價值觀。
如果連續兩年被評為后10%,那就要被開除了。
但是后來,微軟取消了“271”。
為什么?
因為微軟遇到了增長瓶頸,招人開始變得困難。
當微軟勢如中天,是全世界最好的公司時,1個崗位有100個最優秀的人競爭,實行“271”毫無壓力。
因為每開掉一個人,后面還有99個人等著。
但是,當微軟遇到問題,谷歌、蘋果、Face book開始崛起,招一個優秀的人才就開始變得困難。
這個時候,你開掉一個人,到哪再去找更好的人呢?
所以,微軟選擇放棄“271”。
當你發現一家公司在制度上開始變化的時候,在人事上開始放松的時候,在價值觀上開始妥協的時候,那么通常是因為這家公司開始遇到增長瓶頸了。
那么,一家公司什么時候會開始真正的變革和轉型呢?
當它開始選擇放棄的時候。
微軟陷入轉型困境,選擇放棄Windows的唯一核心地位,開始變革,然后重新崛起。
未來的阿里,也許也會是同樣。
當有一天,面對格局的變化,淘寶真的開始支持微信支付時,那就說明阿里放棄了過去的成功,開始變革和轉型了。
今天,淘寶和支付寶互相綁定,彼此增益,阿里非常成功。
但是如果未來有一天,淘寶和支付寶不再彼此增益,反而開始互拖后腿,淘寶真的開始支持微信支付,阿里就會迎來新的變革。
但是這樣的阿里,也需要一個像薩提亞一樣,有魄力的領導人。
轉型的核心邏輯,就是認清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且勇于放棄。不把過去的成功當成自己的絆腳石
但是要放棄既得利益,對一個成功的巨頭來說,是冒著巨大風險的,一不小心就會革了自己的命。
阿里今天,還沒有走到那一步。
但是如果未來真的走到了那一步,希望阿里能夠勇敢邁出去,創造更大的輝煌。
摘自—原創·劉潤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半年走了9個老總后,萬達連寶貝都賣了 | 李想的15條復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