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想的15條復盤
時間:20-08-07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志
李想的15條復盤
總結來說,年輕人創業和發展7個要點為:方向、目標、意愿、方法、毅力、成果、自我觀察。
一、李想創業復盤
1.比競爭對手起得更早
我是一名80后創業者,真正開始接觸電腦,是在高一。之前家里買不起電腦,所以我從初一到初三,基本買遍了市面上所有電腦類的報紙和雜志,不停地看這些內容。
高一時,父母給我買了第一臺電腦,大概8000塊錢。買完后,我才發現報紙雜志上寫的內容非常不靠譜。所以我當時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按照市面上最流行的文章風格,自己寫怎么選電腦、怎么選顯示卡的文章。
比較幸運,我投的第一篇文章就被《電腦商情報》全文刊發,占了一個整版,而且基本沒改動。那是我的第一筆收入,大概600塊錢。后來我就不停地寫稿,寫了非常多。
高一下半年,撥號BBS(惠多網)流行起來;高二時,開始有個人網站了,也能夠上網了。我申請了自己的個人網站,叫“顯卡之家”,因為那時候3D顯示卡最火。
當時我所在的信息港排名第一,還有一個競爭對手排名第二。那個第二名的,就是后來成了我的合伙人的——樊錚。
高三時,正是互聯網泡沫最嚴重的時期,賺錢非常容易。個人網站上的廣告展示一個月有1萬多塊錢收入,再加上稿費,我一個月差不多有近2萬的收入,比我父母的工資加起來還多10倍。
現在回頭來想,我做網站的時候,為什么會比別人的訪問量高?原因特別簡單,那時大家都是早上上網,因為首先是網速快,其次是上網費用便宜,于是我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開始做更新,6點到6點半就更新完了
網民之間口碑相傳,大家都來我的網站看,就這樣,我把信息港里同類的個人網站就都干掉了。
競爭對手還罵我是一個神經病,每天那么早起來更新網站。他們一直罵到自己的網站沒了,也沒有像我一樣早起更新。所以是他們給了我一個特別好的機會。
后來我決定輟學,就想著怎么把網站真正商業化,做成一個真正的商業網站,那時候商業網站不多。
但是,不懂技術對我來說是最大的障礙,于是我就把樊錚拉進來,因為他懂技術,會寫代碼,會管理服務器。
1999年,我高中畢業,我的第一個合伙人樊錚也大學畢業了。以我的個人網站為主,我占60%股份,他占40%股份,我們全身心地一起創業。
2.把創業公司的所有錯誤全犯一遍
2000年的時候,我們將個人網站轉成了“泡泡網”,但發展并不順利,因為做泡泡網最核心的初衷,是從個人網站開始的,這是我個人的愛好
那時候我不懂得什么叫管理,什么是團隊協作,只想著自己怎么盡可能地努力,也不懂得如何溝通,更不懂得怎么去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建立什么樣的管理結構。
所以,一個創業公司能犯的所有錯誤,我幾乎都在泡泡網上犯過了一番。
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當時并不在乎時機的把握,就是自己喜歡,其實電腦的真正爆發期是在2000年到2003年,2003年以后整個電腦市場開始平緩并往下走了。
在市場爆發的時候,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但在市場平緩或者下滑的時候,再努力也沒有用了,圈地變成了搶地。
我們那時候基本上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以上,但是競爭對手一天也能工作12個小時,除非你一天工作30個小時,才能超過對手
在市場不增長的時候,活著還是很容易的,但想要成為第一,基本上沒有機會了。
2004年,我和合伙人商量要選擇新領域,趁著泡泡網還有利潤干點新事兒。
做新領域,第一重要的因素不是喜歡。我可以不喜歡,但是必須能在這個領域做到第一,因為常年做老三是個非常痛苦的事,什么都改變不了。
假如你去客戶那里,跟客戶談,客戶說因為行業老大給了我這些條件,所以你必須給,我們沒得商量,客戶說什么,我們就答應什么,很被動。所以,我們要找一個有可能成為第一的領域。
我們當時篩選了三個領域:房地產、旅游、汽車。那到底選擇哪個呢?我們開始了分析判斷。
① 分析自己擅長什么,能不能干成
先看房地產。我們研究了當時做得最好的搜房網,發現它成功的原因是各地的分站。
因為北京的房子、石家莊的房子跟上海的房子沒有任何的關系,搜房開了分站,有將近1000人分布在全國。后來我們想一想,這個事做不成。
泡泡網當時總共才100多人,要管理一個分布在全國那么多城市的千人規模的團隊,這不是我們擅長的。所以,房地產被第一個放棄掉了。
再看旅游。旅游當時做得最好的是攜程,那時候還沒有人會拿著手機APP下單,攜程做得最多的事,是在各個機場發一張卡,撥打電話訂機票酒店;訪問網站也都是拿著電話,沒有人直接在網站上下單。
我們研究攜程,它當時最厲害的是呼叫中心,規模也是好幾千人,這個事太難了,我們做這么大的呼叫中心根本不可能,所以旅游這件事也給放棄掉了。
② 當對手很弱時,即使是后來者也有機會
最后是汽車。當時一看汽車,太好了,簡直為我們量身訂作。為什么?
第一,汽車是標準化的產品,你看到的寶馬3系,在北京、石家莊、烏魯木齊都是一樣的,這跟我們做的IT產品非常相似;而且汽車的品類非常簡單,當時的汽車種類比現在少得多,汽車品類的復雜度遠遠小于當時手機品類的復雜度。
第二,看看這個行業里的人怎么樣,所有人天天在發廠商的新聞稿,不做任何東西,懶到沒辦法再懶的地步。IT網站有競爭,汽車網站沒有,競爭對手太弱了,比IT網站的對手們弱太多。
③ 時機最重要,抓住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換的過程
最后再看,是不是好的時機。我們特別在意這一點,因為泡泡網就錯失了時機。
研究后發現,汽車是一個特別好的時機,當時的汽車市場跟1999年、2000年的電腦市場非常相似,是一個賣方市場。
2004年時造出來的車都不愁賣,隨便開一個4S店,一年回本。
我們當時認為,任何一個市場的爆發,都是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換的過程,這是爆發的本質。
但是,當時誰是市場第一,跟三年以后誰是市場第一,卻沒有任何關系
3.團隊管理是什么?企業文化有用嗎?
① 要贏的團隊,要比自己強的同伴
泡泡網早期,我們不招外邊的能人,所以招來的員工,更像一堆助理,喊一嗓子往哪跑他們就往哪跑,團隊里邊沒有什么強的人。遇到問題時,大家都想著自己怎么學習、怎么解決,因此,每個人有什么樣的能力,工作就做成什么樣。
到了汽車之家,這種思維模式就逆轉了。
我們必須要做到第一。任何我們自己能做到第一的事情,就必須自己去做;自己做不到第一的,必須找到能幫助我們做到第一的人,來加入這個團隊,他要什么都可以。
汽車之家也沒有從泡泡網拉太多的人過來,因為泡泡網的人已經習慣了IT網站的那種思維邏輯,我們希望有一個全新的思維邏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能徹底改變,但是原來的員工不一定能改。
當時汽車之家想找CEO,最后我們選了一個最不可能被選上的人——秦致。因為我很早之前就見過秦致,第一次見他的時候就不太喜歡他,他也不怎么搭理我,后來聊了以后,發現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人。
那時候秦致在265.com,后來265賣給了Google。當時秦致有好幾個職業方向選擇,最后他選擇了來汽車之家。我管跟用戶相關的,他管所有跟商業和管理相關的。
我最在乎的就是輸贏,這是我創辦汽車之家最根本的理念。作為一個創業者,我的使命就是帶著團隊去贏(而不是刷存在感和情懷),沒有什么比這個更重要。
贏,要贏得客觀,絕不能自欺欺人。(什么我文章寫得好就是贏,這是我上高中做個人網站時候的SB想法,沒有最多的人看,我寫得再好也是自欺欺人,自娛自樂)
大到收入要贏、利潤要贏、用戶量要贏、效率要贏,小到一篇文章、一個論壇要贏,從上至下、從下至上,建立一個贏的理念。
團隊里的每個人都是贏的心態,就不用天天談心了,因為每個人都會用贏來激勵自己,不需要哄,自我驅動是必然的。
建立團隊也是一樣的,我們不需要一個夢幻團隊,而是需要一個可以贏的團隊,誰能幫我們贏,我就去找誰。
我自己擅長用戶和內容的經營,所以我的第一個合伙人樊錚就是做技術的,CEO秦致是做管理的,財務副總裁李鐵是普華永道的,銷售副總裁韓松是經營廣告公司的,畢安是帶HR團隊的——從2005年到2007年,一個不錯的團隊就這樣建立了起來。
我找到的這些核心管理團隊所擅長的,都是我完全不擅長的,甚至不會的,他們就是來獨當一面的。
早在2007年,汽車之家就已經有了這樣一支在汽車網站領域數一數二的充分互補的團隊,只不過這個團隊的能力變成結果,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考驗。
② 企業文化,成倍放大管理效果
秦致給汽車之家最大的幫助,就是他把我們變成了一個真正的企業,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公司和網站產品。
他來了以后,覺得這個企業的氛圍特別好,因為所有人都真實得一塌糊涂,也不會吹牛。
秦致先拉著我們所有人,讀了《從優秀到卓越》《基業常青》這兩本書,他還幫團隊找到了一些人才,更加完善了整個管理團隊。
所以,秦致來了以后,除了組建團隊,就是幫汽車之家做企業文化。
這個文化不是他編出來的,是他干了兩年用嘴說出來的,達成共識,形成了我們的企業文化。
一旦有了企業文化,汽車網站的勝負也就已經決定了,后面只是一個過程、時間的問題。
我現在看很多公司,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公司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沒有建立企業文化,這是非常大的問題。
企業文化到底是什么?
汽車之家的團隊很早達成一個共識:企業文化,是一幫人約定好的,一個簡單有效的標準,定義什么叫對企業好的東西。
很多公司的矛盾,股東之間打架、搞政治斗爭,但是你去問每一個人,哪怕企業被他搞死了,他都說自己對企業好,說其他人對企業不好。
你聽他講也有道理,但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核心管理團隊從來沒有約定過,什么才真正叫“對企業好”。
當時汽車之家是一個完全開放式的文化,所有人都往黑板上寫,你想到一條就往上寫。無一例外,大家寫在第一條的都是“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有一條特別有意思,“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工作”,但這條后來被我們否定掉了。我說:
“為了贏,可以和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工作,不喜歡的人不會成為我們的核心,但是我們仍然會和他一起工作。”
最后大家寫了一黑板,總結出2條:
第一條是我們的原則——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二條是我們的判斷方式——做正確的事,不做容易的事。
這些都是跟汽車之家過去的經歷有關的,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所有的對手都是“基礎的看不上,牛逼的做不到”,這是很普遍的事情。
0到60分的事不愿意做,老想做60分甚至80分以上的,但自己又沒有80分的能力,所以最后才只能做到幾分。
但是我們發現,把基礎的做成,就已經決定勝負了。基礎的事是最容易拿分的事,所以也是最容易決定勝負的事,60分以上的事情,決定你能贏多久。
于是我們在執行層面上,又有了一個標準——先做好60分,再去做100分。
企業文化帶來的效果,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汽車之家的銷售,如果一個案子違背了消費者的利益,廣告就不接了,能做到這個程度。
這一點非常有效地幫助了我們管理公司,而且大家都非常認可。
對企業文化接受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變得跟信仰一樣。當你發現另外一個企業不這么干的時候,你會受不了。這是對汽車之家最大的一個幫助。
所以判斷一個公司能否做大做強,我覺得最核心的問題,是它到底有沒有企業文化,并且這個企業文化有沒有深入人心。
當然,如果一個企業的文化有很多頁,那這家公司也挺危險的。
無論是公司目標還是公司企業文化,最好的方式是你能講出來,而不需要解釋,就讓大部分人都能聽明白。不是看到一條,就需要解釋一次。
我看很多公司做企業文化,出一條,就配合一頁的解釋,這樣的企業文化在使用過程中一定會逐漸失效。
為什么我們的人去了別的公司,別人給雙倍的錢挖角,最后他們還會再回來?因為他們已經不適合別的模式了。
我們的員工絕不需要照顧老板的感受,不要照顧任何人的感受,因為一旦形成這個氛圍,企業就毀了。員工每個人把自己最該做的事做了就行。
4.創始人必須具備的5項特質
第一項特質:創始人要有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不是說你要看什么書,任何的維度都是你要學習的。換另一個維度講,如何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創始人?創始人需要哪些能力?
我認為作為一個創始人需要有夢想,因為你有夢想,別人才真的愿意跟著你。所以,創始人需要夢想,而學習是必備的基礎能力。
第二項特質:創始人要自信。
所有的溝通和交流,最主要的是自信。我做泡泡網的時候不自信,做汽車之家是非常自信的。自信的最核心原因是對自己的認知,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能放棄什么,你就自信了。很多時候不自信就是什么都想要。
而且你自信了,很多人就會信任你,讓別人信任你的動力,是來自于你有夢想,你自信,這是作為一個創始人的第二個重要因素。
比如說再回顧我第一次創業的時候,我只有夢想,但是我不自信,我就自然做不起來了。
第三項特質:創始人要出好題。
說白了,就是要把戰略方向先搞得特別清楚。因為越簡單、有效、清晰的戰略,才會讓團隊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牛逼的戰略,是用普通的人,達到非常好的結果;糟糕的戰略,是讓天才變成蠢貨。
我們要往哪走,大家要看得到。所有的戰略就是我們知道自己在哪個位置,達成夢想最有效的戰略在哪里,而且簡單有效,大家聽得明白的。
第四項特質:創始人要懂得堅持。
如果不堅持,什么都白搭了。堅持很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堅持拿到結果,有想要成為第一的決心,因為沒有任何人愿意跟一個只愿意當老二的創始人在一起干。
所有人都想做到老大,只是沒有人敢去做。
第五項特質:創始人要能共享利益。
懂得跟團隊去分享利益,聽起來容易,做起來也很難。既不能讓團隊餓著,也不能讓團隊撐死,包括期望值的管理,這是一個很系統的東西。
總之,一個創始人,一定要符合這五點。我們經常回顧看,過去之所以很多東西沒做成,就是因為這五點里缺了幾點。
二、李想創業3大原則
1.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互聯網創業到底什么最重要?無非兩個選擇,一個是用戶,一個是客戶。
騰訊的IM(即時通訊)使用者是用戶,增值服務的消費者和廣告商們是客戶;百度的訪問者都是用戶,而投放競價排名的各種公司是客戶;淘寶的消費者是用戶,所有的賣家都是客戶,雖然有的賣家不付費,但也是客戶。
選擇用戶第一,還是客戶第一,沒有對錯,只是一種選擇,適合自己的企業就可以了。
傳統的草根創業者,大多是用戶第一的選擇。
按照市值計算,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前三名也都是用戶第一。(假如你認為阿里巴巴集團里面淘寶和支付寶的價值大于阿里巴巴B2B的話)
用戶第一的原則至少需要兩到三年的磨練,才會看到大規模盈利的曙光,所以這類公司基本上前兩年都是賠錢的,賠個四五年也完全有可能,但是一旦形成規模,就會很大。
而如果是客戶第一的原則,初期的發展速度比較快,很容易在一兩年就達到千萬、上億的收入規模,但是瓶頸也會來得更快,因為變現能力遠遠超越了創造價值的能力。
以上兩個選擇,都是由創業團隊的性格和經歷決定,沒有對錯,且很難改變,關鍵是選擇對了適合自己團隊的。
還有很多人連哪個更重要都分不清,這樣的干脆就先別創業了,想明白了再創業。
當然,這個世界上還有一類創業者,認為想到了是最重要的,覺得想到了就等于做到了,而且還會以為這個世界上就只有自己想到了(其實別人早就想到了,并早就開始行動了)。
在互聯網創業領域這樣的人還真不少,這類創業者損害了投資方和員工們的利益(這類創業者的惡性結果,最經常見的就是解散公司或拖欠員工工資,讓投資人的錢打水漂),最重要的還是害了自己。
2.信念尤為重要,領導者要學會“點石成金”
自信和信心兩個詞翻來覆去,我認為都是一碼事,都是關于信念的。
一個人的自信和信心,有3個級別:
第一個級別,是對事有信心,但事與我無關。
比如你對蘋果公司的發展有信心,但對事的信心與行動無關,與自己也無關,不存在驅動力。
這個層面的信心實際上毫無意義,所有人都可以有,而且沒有難度,沒有挑戰。但很多人認為這個層面的信心只有他自己獨有,就停在這里了,然后什么都沒付出,什么實際結果也沒發生。
這種信心,就是一種假的自信和信心,最害人了。
第二個級別,是對自己有信心,自信和自己的目標、行動、結果關聯在了一起。
比如,我要在三年內從一個新人做成一個主管,我要用五年時間做一個中國最好的汽車網站,我要在30歲之前開上寶馬車等等。一個認為自己可以做到的目標,配合可以到達目標的動力,再有一個腳踏實際的過程,這就是第二級的自信和信心。
擁有這類信心的人,普遍學習能力強、意志堅強、自我要求高。每一個組織和團隊都需要有這樣的人,企業才能更好的發展,家庭才能夠幸福。
但這只是一個合格的自信,仍不足以領導團隊,達到這個級別,能夠做好自己、管理好小團隊,還不足以領導和管理更大的團隊。
第三個級別,是最高的自信和信心,即對別人充滿信心,且主要是對身邊的人有信心,哪怕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是一塊鐵,也相信他本應該是一塊金子。
能夠相信事情誰都會,能夠相信自己有一定難度,而最難的是能夠相信別人,從而讓別人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好。
我還是用金子的說法來比喻第三級自信。任何人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其實都是一塊金子,可能因為種種原因,這塊金子有點生銹,看起來像一塊生了銹的鐵,于是就會出現這樣一個狀況:
我認為他是一塊鐵,所以我對他的要求也只是做鐵的事情,他也認為自己是塊鐵,所以他一輩子就是塊鐵,頂多是塊好鐵或爛鐵的差別。
而第三級自信的人會堅信,你其實就是一塊金子,雖然你現在表面的樣子是鐵,但是他會以金子的標準來要求你和幫助你,這個短暫的過程會很痛苦,但是結果很不同。
盡管你的結果不會馬上成為金子,而是銅或者銀子,你卻已經搞明白了,原來自己不是鐵,自己的真身是金子。從此你的自信和對自我的要求會截然不同,你會用一切努力使自己成為金子,并以金子的標準做事,并享受著金子的成就和價值。
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金子,少數人是鉆石(天才),但是我們可能以破銅爛鐵的方式創造著價值、要求著自己并活著,這個世界也并不缺少金子,真正缺少的是擁有第三級自信的人,把金子還原成本來的面貌。
一個真正的領導應該干的,就是讓鐵變成金子,讓鐵有金子的信心、提出金子的要求、創造金子的價值。
第三級自信是一個態度和信念,不是一件事,所以不需要漫長的過程。把鐵變成金子也是一樣的,10天和10年沒區別。
3.只有“平常心”才是真善,既不左,也不右
以一顆平常心去做事,通常都會有好的結果。
先反過來講,這世上真的沒有不求回報的人。我們常說的不求回報,只不過是不求利益上的回報而已。
不要利益上的回報,那就肯定需要別的回報,比如內心的滿足等等。
不要利益回報的人,其實是最難滿足的人,從結果上來看是最自私的人。
但是,合理地追求利益,這是一個正常人應該有的常態,只不過我們的社會把這再正常不過的心態演繹成了功利和負面的,把那些真正自私的難以滿足的回報描述成了偉大和英雄。
平常心等于4點:
第一,先要對先自己負責,再對別人負責:
一個對自己都不負責任的人,如何對別人負責?一個對自己都不負責的人,知道什么是責任才見鬼呢!
第二,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必須先對自己好:
自己沒吃過糖的人,怎么可能給別人甜頭?別總覺得別人欠你的,總覺得欠自己的人都是SB,只有你的白癡智商才造就了別人欠你的幻覺,從你生下來到死,沒人欠你的!
第三,合理地追求利益是再正常不過的:
因為,結果和價值的回報就是利益和價值成就感,不求利益的人其實是偽善的,是最自私的,是最容易形成自我幻覺,感覺別人虧欠自己的。
第四,在對自己好、對自己負責的前提下,去對別人好:
在你覺得沒人虧欠你的前提下,從結果上你必然你會發現,所有人都好了,相信我的這句話。
三、李想給年輕人和管理者的7個忠告
1.方向
方向,是創業和發展的第一個重要指標。
方向不是目標,目標有終點,而方向永遠沒有終點。
什么是方向?方向就是你要為什么而奮斗。
不過別鉆牛角尖,方向是具有輻射性的,不是說我們做IT和互聯網,別的就一律不做,只要和這個方向相符、相關聯的,而且有利可圖,都可以去做。
就像Google也做紙媒體廣告,微軟也出游戲機一樣,只不過,主線一定是你的方向。如果你是做互聯網的,還要去做鋼材,那就出問題了,除非你是多元化的集團。
一個人的方向是可以改變的,不過改變的代價也是很大的,改變方向以后等于又在新的方向上回到了起點。
所以,對于年輕人和創業者而言,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說得再難聽一點,即使我們自己很笨,只要堅持一個正確的方向,一直堅持,也會取得不錯的成果。
有了方向,目標就會更加清晰,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去管理目標,當一個目標達到后,去挑戰更高的目標。
2.目標
方向是模糊的,目標是清晰的,很多人說生活和人生感到迷茫,最重要的就是,他失去了目標。
我在做汽車之家的時候,比較喜歡用大學畢業生,他們身上的“臭毛病”比較少。我發現大學畢業生可以分成兩類:
一種是上學就有明確目標的,這些人在上學的四年中,除了正常的學習,還會圍繞自己的目標去學習和提升,所以,這類大學生特別好用,只要工作的意愿夠高,就可以快速成為一流的員工;
還有一種類型的是大學上完了還沒有目標的,為了上學而上學,他們來面試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有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或者干脆一坐,問HR:“你能給我安排什么工作?”
我們100%不會用第二類的大學生的,因為培養的成本太高了。
所以,我建議大學生們,早一點給自己找到一個目標,在進入社會后,你可以比別人至少早兩年進入正軌。
我們發現了目標的重要性,不過目標的制定也不是那么簡單的。
目標,一定要現實又具備挑戰性。當我們完成一個目標以后,再去挑戰更高的目標。
目標又分為眼前的目標、階段性的目標和戰略目標。
我們起初的目標,可能是非常樸實的、簡單的,甚至自私的,但是這些目標就是不斷實現更大目標,成就更大事業的必經之路。
而企業管理中則會運用到目標管理,從目標的制定、目標的實施、目標的監督考核、目標的總結、目標的修正,看起來是很復雜的,但是作為管理工具是相當有效的。
目標是導航標志,階段性的成果分析工具,目標就是我們人生和企業的雷達,不要讓自己和企業變成一個沒有雷達的飛機。
馬上找到屬于自己的目標,盡管你我現在的目標不是多么偉大,但是他是你實現偉大目標的必經之路。
3.意愿
有了方向和目標以后,最重要的不是馬上去找方法,而是先解決自己的意愿的問題。當然,作為一個管理者,你也需要解決好別人的意愿。
意愿就是一個人為了實現目標而付出的行動力的決心。
我們常說人要有壓力,我認為,壓力純粹就是放屁和自欺欺人的。壓力從來就沒有和行動力、目標以及結果有過任何實際的聯系,有壓力而無所作為的人數不勝數,只有通過意愿變成超強的行動力,而產生出結果和實現目標,才是有價值的。
如果有人天天喊我有壓力,他99%的可能性就是喊喊而已,行動方面幾乎什么也不會改變,因為他早就習慣這樣了,他知道只要經常喊一喊有壓力,別人就認為自己努力了,和到底去不去行動沒有關系的。
沒有行動力,壓力就是人最大的阻礙和自我欺騙的口頭禪而已。壓力喊得越多,行動力也就越差。
放棄壓力,變成行動力,而行動力的根源來自于意愿,只有行動力才可以實現你的目標。
一個人基本的做事方法取決于三個步驟:
第一,意愿;第二,過程,包括方法、技能等等;第三,目標、結果。
意愿決定了過程中的行動力,其實每個人都不缺少方法,太多的方法和機會都擺在你面前,你根本就看不到,因為你根本就沒有意愿。
沒有意愿,再多的方法也沒用,因為在你沒有意愿的時候,給你方法你也不會去用,你甚至會覺得給你方法的人很煩。
所以,意愿對于個人和管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意愿越大,成功的機會也就越大。(前提是有方向和目標)
我又把人分成了四種,管理者和我們自己可以分別對號入座:
一,高意愿、高技能;二,低意愿、高技能;三,高意愿、低技能;四,低意愿、低技能。
第一種人屬于可遇不可求的,你只需要給他不斷的挑戰和鼓勵,就足夠了。
不過第一種人也有可能變成第二種人,對于第二種人,經常會是一些老員工,作為當事人自己以及管理者,需要解決的主要是意愿的問題,讓他們重新獲得激情和行動力。
第三種人多半是新人,尤其是大學畢業生,多用這樣的人,他們會樂于接受和快速學習所有的方法和技能,很快成為高技能的人,只要他們的意愿足夠的高。
第四種人,這種人對于一個企業而言,沒有任何價值,直接開除掉就可以了。而如果你就是一個這樣的人,要解決的根本不是技能問題,而是什么也別干,先解決好自己的意愿的問題,讓自己變成第三種人。
當一個人具備了很好的方向、目標和意愿以后,他就具備了創業以及走向工作崗位的基本條件了。
4.方法
很多人總認為我只要有了方法就一定能成功,這個是有前提條件的,所以我把方法放在了第四位。
人最不缺的就是方法,最缺的也是方法。不缺的時候方法很多,就是用不上;缺的時候,方法也很多,就是沒有最有效的那個。
方法本身并不重要,為了實現目標而存在的方法是最重要的。
這里從個人和管理雙方面講述方法,對于個人而言是如何獲取正確的方法,對于管理者而言則是如何有效的傳遞方法。
對于一般人而言,只有自己有強烈的意愿去實現目標的時候,就非常容易接受別人給予的方法,甚至自己去找尋方法,所以獲取正確的方法的前提是目標和意愿的存在;
對于不一般的人,他具備很好的學習和聆聽的能力,把所有的方法變成自己的,在實現目標的那個環節中最恰當的方法來使用。
對于管理者而言,管理的同時,方法會成為催化劑,這個催化劑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方法一定要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再給予,也就是對方有意愿和需求去達成目標的時候。
如果別人根本不需要方法,而你單方面地向對方灌輸方法,那么這個效果則是負面的,對方不但不接受你的方法,反而會反感你,因為他當時根本就不需要方法。
人最不缺的就是方法,最缺的也是方法。如何獲取最需要的方法,如何把自己的方法有效地傳遞給別人,將是一項非常大的挑戰。
5.毅力
有了方向、目標、意愿和方法,也不一定能夠實現目標,因為太多的人是根本就沒有毅力的。
毅力=堅持+突破。
舉個會出現在大多數人身上的例子——
我們給自己擬定了一個大目標,并為這個大目標制定了幾個相應的小目標,不過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小目標還沒有完成,又出現了更多的目標,結果很多人就被目標把自己“搞死”了。
我們設定的目標會有很多小的目標組成,小的目標完成了,大的目標就可以完成了。不過,我們被目標搞死了,因為目標遇到一些難度或者阻礙的時候,我們就不去完成了,繞開它,然后寄希望于找到更多的新的目標去實現大目標。
好了,你會發現,慢慢的,你已經失去了完成目標的能力了,當眼前的目標受阻,你就馬上轉移目標,就你那毅力,眼前的目標都完不成,你以為自己就能完成新的目標了?
目標不能完成,而為之付出的過程無論多少都是白搭的,你的人生就在不斷去做不能完成的目標,不斷地去找新的不能完成的目標的過程中浪費掉了。
所以,盯好眼前的目標就足夠了,用你的毅力去戰勝困難和阻礙,堅持和突破!慢慢地,你已經掌握了實現目標的能力了,而這完全歸功于你的毅力。
少找目標,多達成目標,你就不會被目標搞死了。
困擾年輕的人無非兩點,而且是兩個極端:一是沒有目標,沒有意愿;二是目標太多,沒有毅力。
6.成果
說了這么多辛苦的條件,我們總算可以見到成果了。
成果就是目標的完成,該目標到此結束。
最值得興奮的就是成果,而不是過程。成果見證了你的5個必備條件的具備,標志著你已經具備了完成目標的能力,也意味著你可以去挑戰更高的目標了。
沒有成果,所有的條件和努力其實都是白搭的。
成果是驗證點,成果是興奮劑,只有成果真正體現出你的價值和能力的提升。
那么,接下來你就可以進入更高的境界了:自我觀察。
7.自我觀察
我們太多的時候陷入過程而不能自拔,發現不了問題,如果沒有高人指點,往往會陷入或者沉迷于過程而不能自拔。
問題如果發現不了,就會迷失,肯定實現不了結果。
既然不能總是依賴于高人的指點,我們只好進行自我觀察,以另外一個站在事情外面的人來看觀察自己。
自我觀察是我從2005年開始做的,我針對自我觀察制定了一個簡單的工具。
任何事情的組成簡化為:目標——過程——結果,而對于一個有目標的人,問題肯定會出現在過程中,所以一旦感覺不太對勁,馬上用這個工具判斷自己:
我所進行的過程與我要實現的目標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話,問題出現在哪里?用目標來判斷正在進行的過程是否相符,是否是最佳的過程,能否產生結果?
這樣,問題就會找出來,然后解決問題,目標就可以完成了。
2005年的時候,我用這個簡單的“目標——過程——結果”工具來幫助自己,感覺不對勁的時候就觀察自己。
2006年,這個工具已經變成了我的生理本能,任何時候我都可以站出來觀察自己,只不過,看自己的高度的提升則是永無止境的。
總結來說,年輕人創業和發展7個要點為:方向、目標、意愿、方法、毅力、成果、自我觀察。
以上是我這些年創業的積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摘自—中國企業家雜志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美團王興問了一個好問題: | 黑石,出手就是326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