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做散戶,不做機構?
時間:20-08-14 來源:秦朔朋友圈
寧做散戶,不做機構?
機構給了我大戶的思維,卻讓我尋找散戶。散戶代表了市場大眾。上周的文章,確實寫的是大眾心理。(延伸閱讀《有人始亂終棄,有人偷偷加倉》)有人在評論區留言:寫這樣文章的人,也是散戶思維。
散戶,在A股的語境里,如果不是貶義詞的話,也肯定不是一個中性的詞語。它和追漲殺跌、韭菜、傻錢、大媽和虧損,往往連在一起
作為一個在機構工作這么多年、靠機構發的工資立足上海,然后又做私募基金的人,竟然被說是“散戶思維”,心里接受不了啊。我個人是散戶,可以說我沒有好幾個億,但怎么能說我的思維是散戶思維呢?但是,轉念一想,散戶沒什么不好,這里面有一系列值得討論的嚴肅問題,對我們千千萬散戶投資者非常重要:
1、什么是散戶思維,什么是機構思維?
2、散戶的優勢在哪里,散戶該怎么投資?
3、散戶是弱者嗎?怎么跳出散戶思維,賺機構的錢?
試圖定義散戶
散戶的含義有幾個層面。從資金層面看,散戶指的是“資金小”的“非職業”投資者。移動互聯網發達之前,擠在券商營業部里,進不了大戶室的,叫散戶。從這個意義上講,散戶對應的是大戶。
然而,資金多少倒也不要緊,并非劣勢。“非職業”卻是劣勢,如果把投資當打麻將,投入研究的時間還沒研究麻將的時間多,沒有追劇踢球的時間多,肯定做不好投資。
韓寒曾寫過一篇文章《別用你的業余愛好,去挑戰別人吃飯的本事》。說他20歲的時候,曾經作為一支業余的上海高中名校聯隊的隊員,和一支上海兒童職業隊的預備隊踢球,注意,是兒童隊,還是兒童預備隊,對手都是五年級左右的學生。比賽結果是,開場20分鐘,高中生被小學生灌了將近20個球。韓寒上半場只碰了一次球,高中生被小學生們當狗遛。
如果你沒有工作,只有10萬塊儲蓄,要靠這10萬塊養家糊口,你還會輕易手機一點,就買8萬塊錢股票嗎?不會。一個職業的、靠投資吃飯的人,絕不會把吃飯的錢輕易當賭博一般揮霍,他會珍視每一次機會。
好多年前,我一個朋友有一段時間在香港工作,每周他都去澳門的賭場玩玩樂樂。但他很自律,每次只帶一千塊錢過去,去了賭場,如果能先把吃大餐和回程的船票“賺”回來,就把這錢放到另一個口袋,其他的錢輸完為止。如果沒賺回來,就只留船票的錢,餓著肚子也要回來香港,自己做泡面吃。
這是一種紀律。職業投資者的內在含義除了專業,更重要的是紀律。投資紀律,很多時候是散戶缺的。這是第二個層面。
第三個層面,散戶缺乏專業知識和全面信息。在這個層面,和散戶對應的是機構。一個人,如果沒有助手,不看別人的研究報告,自己獨立研究,每天能研究多少公司的財務報表,能有多少行業信息,能了解到多少公司產品供需關系、產能、價格變化的信息呢?
與此相對應的機構,他們的資源多很多。比如說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有公司的買方研究員,有券商研究員服務,提供各種數據、咨詢、模板,他們的信息豐富度、及時度、準確度,是散戶不能比的。
再舉個例子,一個做小品種化工期貨的朋友,算是小機構,但他們養著十幾個研究員,和產業的聯系異常緊密,現貨市場的一舉一動,打個電話問兩句,就清清楚楚。沒有這些信息的散戶,只能看新聞。一件事情等到新聞播報的時候,要不已經反映到價格了,要不操作的空間已經很有限。經常的情況是,價格變化了,我們去找新聞,去問到底為什么價格變了呢?信息差代表了利潤差。這一點是散戶的最大劣勢。
機構比散戶弱
大戶和散戶,除了資金外,并無本質上的差異。機構的紀律性和研究能力,才是和散戶的本質區別。那么,機構和散戶相比的劣勢是什么呢?
第一、機構資金大、難掉頭。怎么能悄無聲息地建倉,還不把股價拉上去,是機構頭痛的事情。建倉的時候,拉高一波,賣出的時候,又打壓一波,弄的不好,變成進得去出不來
在以前的莊家時代,高度控盤的公司,不是他想控,而是身不由己,越控越多,進去了出不來,難受的要死。
第二、靈活性。這是機構堅守投資紀律的反面。比如像公募基金公司,一般來說,都有公司的股票池,在股票池里的股票才可以買。股票池里面的股票還分等級。比如,一般的股票,頂多買到基金總盤子的3%,超過3%的股票,要進核心池。進核心池的流程,比較復雜,要研究員寫報告,風控同意,更大的投資,要公司層面決策,基金經理沒有權限。堅持紀律的時候,就喪失了靈活性。
第三、倉位限制。以公募股票基金為例,股票基金有倉位下限,不能空倉,這讓基金經理即使看空市場,也不能空倉,更不能做空。私募基金雖然沒那么多限制,包括其他一些機構資金,但機構這周滿倉,下周清倉,是不現實的。散戶不一樣了,上午滿倉,下午清倉,隨便搞,有一些不適合機構操作的機會。
第四、業績基準和激勵機制。投資目標決定了投資回報和風險管理方式。散戶的投資目標是絕對收益,只要掙錢,管你指數漲跌。公募基金的目標一般是跑贏指數。如果指數下跌,哪怕基金是虧,但只要跌得比指數少,基金經理也能拿獎金。獎金能拿多少呢?其實,在公募基金體系里,特別在中小基金公司,獎金的多少更多和公司的經營情況相關,和單個基金的表現沒那么相關。
一個3個億的基金,做的再好,公司的收入就是一年管理費300萬,公司還要利潤,基金經理怎么都分不到多少錢。所以,選基金的話,大公司的基金,基金經理的工作動力高。但是呢,大公司基金經理待遇好,待遇太好了,又變成基金經理憑什么要努力干活呢?其他類型的機構,如果激勵機制弄不好,基金經理做起來也挺難過。基金經理沒動力,機構怎么能投好?
隨便去看了一下基金排名,今年以來,股票型基金收益最高的超過100%,最差的虧20%多,1265個基金,有60多支基金是虧錢的。誰說只有散戶牛市虧錢?
散戶當自強
所以,散戶不一定比機構差。但是,散戶有幾個思維一定要不得。
1、弱者心態。
認為市場有莊家、有主力,他們是來割我的,我做不過他們。弱者心態導致散戶不去學習,不去研究,不去提高能力,不去按照市場的規律去思考。市場有沒有主力,有!市場主力不是一個人,兩個人,是除了你之外的由千萬個人集合形成的市場本身。這個集合的動向是極其難以判斷的。但是你需要考慮市場普遍心態會怎么思考,以此去推測市場主力的走勢。這是最難的。
有個冷笑話說:一般買股票的有3種人:賬戶不到20萬的天天罵人,20萬到50萬這種人很少說話,專心研究市場行情,50到100萬的人都很謙虛,別人一問買啥都說自己是新手,不太懂!一開始我也很謙虛,再后來我專心研究,玩到現在我也開始天天罵人。怨天尤人,說的是散戶里的散戶。
能力提高了不一定賺錢,但怨天尤人,不提高能力,肯定不能持久地賺錢。
2、只用耳朵不用頭腦。
投資的本質是一直在摸索市場規律。如果掌握了市場規律,就能順著市場規律賺錢,如果摸不到規律,也可以正好碰上運氣賺錢。如果只是道聽途說,聽別人說一些似是而非、沒有數據驗證的規律,就是糊涂。
舉個例子,一些人一方面認為所有現代金融理論,什么價值投資、財務指標,都不適合A股,一方面又對北向資金、外資QFII的動向趨之若鶩,認為他們最牛。這是自相矛盾的不動腦子行為。除了部分回流資金,決定北向、外資QFII資金流向的基金經理們基本上是學現代金融理論出身,是科班畢業,是CFA,他們的底層投資邏輯,恰是你認為在A股根本不適用的。重要的是要思考北向資金是不是真強,有沒有統計上的顯著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3、只看實用,不看理論。
最常見的評論是,你說的沒用啊,等于沒說。很多人就是這樣,懶到想讓別人直接告訴他買哪個股票,什么時候買,什么時候賣。其他的都覺得沒用。
韭菜也是分檔次的,這種人大概率是會被人騙去買那些能告訴買賣點的智能炒股軟件、去買一萬塊的包賺不賠股市課程。這樣的韭菜,比在市場里虧錢的韭菜,差一個檔次。鐮刀割的不是韭菜,割的是智商稅。
事實上,方法論比一兩次操作成功更重要。有人如果在努力把理論的、復雜的、由時間形成的規律和觀點,翻譯成大白話讓沒那么多專業知識的股民理解,是好事情。
說到這里,開始的問題就很清楚了。如果散戶的心態夠開放,勤于摸索市場規律,善于使用研究資源,他做的不會比機構差。從這個角度看,要讓我選,除了不要散戶思維,我寧愿做一個自由自在的散戶,沒有機構的羈絆,用頭腦做成牛散,想想都開心。
摘自—秦朔朋友圈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物聯網帶來的六大運營挑戰 | 恒大物業上市前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