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利的謊言
時間:20-12-10 來源:老喻在加 孤獨大腦
復利的謊言
十年賺10倍,靠譜嗎?
假如你買了茅臺股票并拿幾年,就有10倍。
或者買特斯拉or蔚來汽車的股票,不到一年,你就能賺10倍。
“tenbagger” 一詞出自世界級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自傳《成功投資》一書,意譯為“能翻10倍的股票”。
有人算了一下,假如你想在股市十年變10倍,每年“只”要26%回報即可。
于是,關于復利的傳說,又多了一個美妙的數字:26%。
然而,假如你相信如上“復利法則”,也許就掉入了一個謊言的陷阱。
不止在投資領域,關于個人的“成長”和“精進”,也流傳著一年抵N年的夢想。
最近,有人問我:
一個人可以做到持續地每天進步百分之0.1或者說百分之0.05嗎?
如果可以或者說有可能達成的話,關鍵點在哪里呢?難點在哪里呢?
我回答:
不可能。
我小時候曾經得過一本武林秘籍,上面介紹了一種看起來很靠譜的方法,讓人學會“飛檐走壁的輕功”。
具體方法是:
挖一個大坑,在里面墊很多層草席,一次墊到接近地面;
每天鍛煉跳出地面,直至輕松自如;
取掉一張草席,繼續鍛煉......
再取掉一張......
每層草席才多厚呀,這樣,你就神不知鬼不覺戰勝地心引力,掌握絕世輕功了。
可惜,少年的我胸無大志,沒有親身實踐。
你看,這是不是也是“復利思維”的一種簡化版?
“復利思維”,這個看似有些雞湯的話題,其實包含了“不確定性、連續性、對稱性、預測、冪律分布、肥尾、下注、決策、貝葉斯、長期主義”等好多個有趣的話題。
本文的觀點是:
絕大多數人對于復利的理解是錯誤的;
極少有人能夠靠復利獲利。
以下,是復利謊言背后的10個真相。
真相 1
世界被隨機性主宰
未來是極度不確定的。
并不存在一個清晰的軌跡,讓你像爬坡一樣每天進步一點點。
先來看看隨機游走假說。
這是金融學上的一個假說,認為股票市場的價格,會形成隨機游走模式,因此它是無法被預測的。
1863年,法國的一名股票掮客朱利·荷紐最早提出這個概念。
1900年,法國數學家路易·巴舍利耶在他的博士論文《投機理論》中討論了類似觀念。
另一條主線是,愛因斯坦在他1905年的一篇論文中,從物理界的角度出發研究了“隨機過程”,揭示了布朗運動,間接證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存在。
回到金融。又過了整整半個世紀,1953年,莫里斯·肯德爾提出:
股票市場價格的變動是隨機的主張。
1964年,史隆管理學院的保羅·庫特納出版了《股票市場的隨機性質》。
1965年,尤金·法馬發表了《股票市場價格的隨機游走》,正式形成這個假說。
1973年,普林斯頓大學波頓·麥基爾教授出版了《漫步華爾街》。
我很早以前看過這本書。很坦率地說,極少有人能夠第一次就讀懂并接受麥基爾苦口婆心的觀點:別瞎折騰了,買點兒指數基金吧!
即使你讀懂了,也不甘心照他說的做。
這本和我一樣老的書里,許多洞見今天看起來也閃閃發光,例如談及對基本面的專業分析未必靠譜,作者寫道:
無數研究都顯示了與此類似的結果。放射科專家在觀察x光片時,竟然讓30%具有肺病癥狀的光片從眼皮底下大大方方地溜走,盡管這些x光片已清清楚楚地說明了疾病的存在。
另一方面實驗證明,精神病院的專業人員竟然不能把瘋子從智者中分離出來。
隨機性是個太大的話題。
笨人很難理解隨機性這回事,而聰明人總覺得自己可以控制隨機性。
例如,我在澳門賭場里觀察了一陣子,發現在押大小的賭桌前,假如連續出現了十次大,那么:
新賭徒們就會繼續跟著押大,認為大的火氣正旺;
老賭徒們則會押小,他們認為根據大數定律出現小的概率更大了。
可惜,二者都錯了。新賭徒們迷信,老賭徒們犯了“小數”的謬誤。
一個公正的大小游戲,每一次或大或小是沒有記憶的。
對于隨機性里關于“無記憶”的這部分,人類的大腦很難接受。
例如,假如讓你扔100次硬幣,下面哪個結果更“真實”?
上圖左側是請某個人類“隨機”畫的,是有意識的隨機;
上圖右側是真正的隨機(應該是模擬的)。
看起來,是不是左邊更隨機一些?
因為右側有太多“連號”,看起來不夠隨機。
實際上,恰恰相反。
這就是人類對隨機性的偏見之一。
世界是隨機的,并不符合“決定論”,更不是線形的。
“復利思維”為什么看起來如此有吸引力呢?
因為“復利”制造了一種虛幻的確定性。
我們的工作、生活、投資,大多是通過尋求事實和真相,來尋求生活中的確定性。
但是,什么是確定性?
假如你不能在某個“確定性”之前,加上一個概率數值,那么這個確定性就是一個大坑。
有次我聽見兒子在打游戲的時候,和別人說“百分之百確認”,就很認真地對他說:
記住,以后不要說百分之百確認,哪怕某件事你非常非常非常確認,你也只能說我99.999%確認。
進而,你對于事實的“確定性”的判斷,本質而言,其實只是某種信念。
人類事務,就是由一大堆信念在隨機性的沙灘上堆砌而成的。
真相 2
連續性很難實現
復利有一個重要的假設,那就是連續性。
只要你每年賺26%,連續十年,你就可以......
下面,我們來看看連續性有多難。
我在《機會泵:如何管理你的運氣?》一文里寫道: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現實中很少有福爾摩斯?
通常而言,福爾摩斯的神奇之處,在于他能夠做一連串推理,大致結構是這樣的:
因為A,所以B;因為B,所以C;因為C,所以D;因為D,所以E......
所以,兇手就是大魔王!
之所以極具戲劇性,是因為上述一系列推理,就像雜技團的疊羅漢,疊得越高,越有沖擊力。
然而,現實中很難見到雜技團的這種極度不穩定結構。
我們算個簡單的賬吧:
假如福爾摩斯的每一步推理的靠譜度高達80%(這算料事如神了吧,有這種預測能力去炒股票的話很快會成世界首富),那么從A推理到E的靠譜度,就是:
80%??80%??80%??80%=40.96%
也就是說,即使每次推理的準確率再高,經過多個環節的疊羅漢,也變成不那么靠譜了。
對于隨機游走的股市投資而言,“連續性”更難實現。
別說連續十年每年回報達26%,就連年化10%,也沒多少人做到。
有人根據wind數據分析,全市場只有33位基金經理,連續十年做到年化收益率超過10%。
那么私募高手們呢?
據統計,10年期年化收益率超過10%的私募基金經理,僅有37人。
復利極大地高估了“連續性”。
時間并不是復利的朋友,更多時候是敵人。
時間“有先有后”的特性,讓我們容易將先發生的作為因,后發生的作為果。
時間“自動駕駛”的特性,讓我們容易以為事件的發生就像將一個雪球滾下山坡。
然而:
時間的先后次序,并不能決定前后的因果關系;
時間的連續性,更不能成為事件連續性的燃料或證據。
休謨早就說過,這么想是很幼稚的。
作為“致富工具”的所謂“復利思維”,按照休謨的話說,是取決于我們的情緒、習俗和習慣,而不是取決于理性,也不是取決于抽象、永恒的自然定律。
讓我截取休謨的一段話,來擊碎復利的“連續性”謊言:
“我們就可以問,它包含著關于數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理嗎?沒有。
它包含著關于事實和存在的任何經驗推理嗎?沒有。
那么我們就把它投到火里去,因為它所能包含的沒有別的,只有詭辯和幻想。”
真相 3
現實是不均勻的
復利的神話里,還包含著一個假設:
這個世界是均勻的。
然而,現實不僅是不均勻的,而且連“不均勻”的那部分,也很不均勻。
這并非繞口令,而是聰明人對“不均勻”這個概念的多層級理解。
第一層級:理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第二層級:聰明人試圖用“正態分布”來馴服隨機性;
第三層級:理解冪律和肥尾;
第四層級:概率與賠率的不對稱性。(這是下一節的內容)
復利神話里描述的那種“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年賺一點點,就能成長為巨人”的場景,在現實中并不會出現。
確切說,在現實世界,99%的時間你會感覺一無所獲,只有那1%的時間會感覺到收獲的喜悅。
即使聰明人理解了隨機性,也會過于相信正態分布的鐘形曲線,而忽視黑天鵝出現的頻率以及導致的破壞。
有些事情是正態分布,或者是薄尾,例如人的身高;
有些事情是冪律分布,或者是肥尾,例如人的財富。
正態分布與冪律分布最大的區別在于,某些現象中,正態分布嚴重低估了極端事件發生的概率。
再比如,當奧巴馬說“我國經濟09年以來增長13%”時,有可能真相是:
美國人只有最富的1%收入增長了;
剩下99%的人收入反而比之前略微下降。
原因是:
財富的分布并非正態分布,而是冪律分布;
美國1%最富有的家庭擁有的財富占美國家庭財富總額的34.6%。
我隱約覺得,復利神話對人帶來的錯覺,可能與“小數法則”有關,同是賭徒謬誤。
反過來說,我們在有限的空間、有限的時間、有限的樣本量下,高估了大數定律的作用。
大數定律依然起作用,但收斂得可能很慢。如凱恩斯所說的市場非理性的時間比你破產的時間要長。
你也許可以用指數基金來投資,正如博格所說,別去草堆里找針,干脆買下整個草堆。
但是,萬一你選錯了草堆呢?
不確定性的一部分,正是分布的“不均勻”。
打個比方,就像你開輛車,打算來一次數千公里的自駕之旅,計劃一天五百公里,然后艱難而快樂地抵達目的地,享受挑戰自我的樂趣。
結果呢?也許前三天走得好好的,第四天就陷入一個沼澤地,完全動彈不得。
我想過一個問題:
假如一個難題是均勻的,那就不算一個真正的難題。
例如,我每天做一百道圍棋死活題,一年我就可以升兩段。這并不是一個難題。
問題是沒有這樣一馬平川的難題。
假如有,圍棋可能就不是一個很難的游戲了。
其實,AI就將圍棋變成了一個均勻的難題。
所以滿大街都是隨便滅掉人類冠軍的圍棋AI了。
又比如“戈壁挑戰”那種人造的均勻的難題,也許只是另外一種精神按摩的商務人士廣場舞而已。
真相 4
回報是不對稱的
我們的世界有太多對稱性,例如對稱的身體,好與壞,陰與陽,正與負,人類對“對稱性”也有很高的期望值。
復利神話,也包含了“對稱性”的幻覺。
然而,由于以下兩個關于“對稱性”的真相,復利神話被戳破了:
1、現實世界里,財富的委托代理機制的權利和責任是不對稱的;
2、在數學上,不懂期望值會導致概率與賠付之間的不對稱。
塔勒布在《非對稱風險》里,提及了人類事務的對稱性原則,包括公平、正義、責任感、互惠性。
他尤其嘲諷了金融業的高管們拿別人的錢冒險賺自己的大錢。
該書譯者這樣寫道:
在權利和責任不匹配和非對稱的委托代理機制下,代理人只會考慮如何盡可能地延長游戲的時間,以便自己能夠獲得更多的業績提成,而不會考慮委托人的總體回報水平。
塔勒布從數學的角度,在概率密度函數中突出了“矩”的概念,揭示了看似能夠產生“長期穩定回報”的投資策略其實隱含了本金全損的巨大風險。
看起來大概率低風險的收益,由于不對稱性(既有機制上的,又有期望值上的),忽視肥尾和黑天鵝,委托人最終會因遭遇爆倉風險而損失全部資產。
戴國晨在解讀《肥尾分布的統計效應》時總結道:
1、重視概率忽視賠付在肥尾條件下會導致更大的問題。
2、肥尾條件下對實際分布估計的微小偏離都可能帶來巨大的賠付偏差。
第一點好理解。例如我最近沒時間下棋,但會在網上看高手下棋并虛擬下注。我并不是總押獲勝概率更大的棋手,而是關注賠率,也就是計算期望值。
從投資看,就是:
一個大概率賠錢的策略不一定是糟糕的策略,只要沒有破產風險且小概率能獲得巨大收益即可,如尾部對沖策略(例如Universa);
一個勝率99.99%的策略也不一定是好策略,如果不能完全規避破產風險前期盈利都會歸零,如杠桿統計套利(例如長期資本)。
關于第二點,塔勒布給出的是數學解釋:
由于存在非線性關系,市場參與者的概率預測誤差和最終賠付誤差完全是兩類分布,概率預測誤差是統計量,在0到1之間,因此誤差分布是薄尾的,而賠付的誤差分布是肥尾的。
稍微總結以上三節,“連續性”的幻覺,對“均勻性”的幻想,“非對稱”的風險和回報,經常是財富的致命殺手。
在這三個“不確定性”殺手的圍剿之下,復利謊言走不了多遠,就粉身碎骨了。
真相 5
勤奮無法替代思考
希望每天進步0.1%,進而疊加出驚人的復利,與其說是一種幻想,不如說是試圖每天都獲得“即時滿足”。
復利神話,其實是一種反智的智力販賣。
為什么呢?
因為要獲取世俗上的成功,除了運氣之外,你需要兩個步驟:
1、做正確的事情;
2、把事情做正確。
復利神話過于強調第二點,讓人忽略了第一點。
還有那種“每年只要賺26%,十年能變10倍”的說法,除了教會你一點兒小學數學,實在是害死人。
例如談起定投,假如你在一件錯誤的東西上定投,做得再正確也沒用。
在捕鼠夾上雕花,你做得再極致也沒用。
如果你沒有方向,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真相 6
“種下樹”的驚險一躍
假如說種樹是你說的這種“每天長一點點”,然后長成參天大樹,枝繁葉茂,那么這里的關鍵點不是每天長一點點,而是“種下樹”這個“充滿驚險一躍”的大決策。
這類決策,很難外包。
這方面,投資和教育孩子也有點兒像,你應該做一名園丁,而不是木匠。
在一個充滿隨機性的世界里,并不存在“設計和打造”的木匠。
對未來的預測,和算命沒什么區別。
那些關于所謂周期預測的神話,當事人其實是像算命先生那樣,提前說了很多模棱兩可的預測。
人們總能從中挑出偶爾對的只言片語。
連一個不走的鐘一天都能對上兩次呢。
“充滿驚險一躍”的大決策,仍然只是一個“信念”而已。
你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信念”,而不是捍衛自己的觀點。
并且,你需要有一種這樣的心態:種下樹,享受這個過程,哪怕你本人不能親身享受樹蔭。
真相 7
驚濤駭浪里的貝葉斯
所以,厲害的人,本質上是個貝葉斯主義者。
他們能夠做到:
隨時在根據當前境況重新判斷;
打出無記憶的牌;
不介意自打嘴巴;
勇于自我更新。
他們絕非像驢子拉磨那樣,以為只要堅持轉圈兒就能每天進步。
例如亞馬遜的股票,自上市以來年回報率的確很驚人,但是并不是每天一點點穩定爬坡漲上來的,中途經歷過好幾次大跌,跌到讓人懷疑人生。
那么,復利神話的“死磕到底”,不正好可以讓人抓住亞馬遜的這種大機會嗎?
問題是,你怎么知道自己死死抓住的股票是亞馬遜?
在復利思維的“指引”下,有些人喜歡用“不斷攤薄、加倍下注”的投資方法。這是一個復雜的話題,但大多數時候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是錯誤的做法。
這兩年,特斯拉的驚人反彈,會讓很多人再次對“死磕到底”與“抓十倍股”產生幻想。
我只能說,從進化的角度,馬斯克是有益于人類的。
市場也給予了馬斯克和貝佐斯比巴菲特還高的回報。
但是造物主并不是自上而下地設計物種,而是自下而上地“演化”。
馬斯克是個好的創新者,但是他作為你的老公,就未必是好的。
當然很多女士會跳起來反對這一觀點。
不過我一貫的觀點是,女性在擇偶上的非理性,從進化的角度看,也保護了物種的豐富性,并且鼓勵了一些必要的冒險家。
這些冒險家以個體的非理性實現了人類群體的理性。
真相 8
牛人需要“北極星+雞血”
概括而言,“復利思維”鼓吹持續每天進步百分之0.05,只是追求一種所謂確定性的幻覺,稍微遇到一點兒風雨就被打散了。
此外,厲害的人還要能夠在沒有任何激勵、沒有任何“進步跡象”的情況下,依然每天打滿雞血。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呢?
秘密在于:他們既有心中的北極星,又敢于走入黑暗的森林。
此外,別忘了,我們人性和社會性。
牛人們會利用人性和羊群效應。
“北極星+雞血”,幫助他們對資源有更強大的獲取能力。
真相 9
一邊“滾雪球”一邊“補血”
復利思維描述的理想化的滾雪球,在現實中經常會掉血。
高手們需要一邊“滾雪球”,一邊“補血”。
例如特斯拉在中國建廠,蔚來汽車拿到政府投資。
都是生死一線間的“補血”。
為了擁抱大數定律,你需要長期在場,實現遍歷性。
所以投資人要講故事,要制造自己的傳說,要持續募集更多的錢。
他們懂資源聚集效應。
當然,這背后自然還有對“概率權”的理解。
職業投資人和業余投資者最大的區別之一,在于職業選手有源源不斷的彈藥。
巴菲特有保險公司的浮存金,可以發債(不差錢的他今年四月在日本借了18億美金)。
他還強調所投公司有很好的自由現金流,他有一個極小的總部,只在乎旗下公司的經理人們把賺到的錢源源不斷地交上來。
據知情人士稱,高瓴2020年上半年正在從投資人那里籌措可能多達130億美元的資金,準備抓住疫情之下經濟當中出現的新機會。
上一次融資是在2018年,最終募集到106億美元,創造了紀錄。
即使牛如巴菲特和高瓴,也在源源不斷地獲得資金,為下一次下注準備籌碼。
只有如此,無限游戲才可以持續下去,英雄一直留在場上,大數定律發揮作用,財富因為遍歷性中的概率優勢、以及最大化的正期望值得以實現。
這才是“長期主義”背后的道理。
換句話說,他們一邊滾雪球,一邊不斷往前面的雪道上撒雪。
真相 10
西西弗斯向上滾雪球
那么,批駁復利思維,這是否定了“滾雪球”的存在嗎?
巴菲特不是靠滾雪球成為首富的嗎?
人生也許像是滾雪球,可惜不是順著坡往下滾,而是像西西弗斯那樣往山上滾雪球。
而且,這雪球隨時可能砸下來。
指數型的崩潰,往往比指數型的增長“容易得多”。
所以,即使我們能夠有足夠耐心慢慢變富,慢慢成長,也不能令“變富”和“成長”因為“慢慢”而變得容易。
忘掉復利神話吧。
人類唯一可以什么都不干就增加的,只有年齡(也許還有體重)。
人生就像逆水行舟。
即使你只想做一個防守者,也要主動防守。
為自己種下一些樹。
也許惟一能夠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只有我們的心靈之樹。
最后
復利神話,是對“躺贏”的另外一種包裝。
很不幸,這個世界并沒有“躺贏”這回事。
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復利式增長的傳說,甚至包括那些巨無霸公司。
然而,我們并不能以此逆向推導,得出脆弱的“因果關系”,去找成功者的秘籍,指望自己也能實現“十年十倍”的神話。
說起因果,休謨否認“每一個事件都有原因”這一命題的必然性。
那么,怎么看“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倒是可以從“可證偽性”來看這句話:
菩薩畏因
別去做那些會炸掉的事情。
但是也別指望能找到并復制“成功者”的“因”。
凡夫畏果
即使你種下了善因,而沒有得到善果,甚至得到惡果,也要坦然接受。
那些沒有殺死你的惡果,往往能幫助你更新自己的信念。
大多數人是要當普通人的。
幸福的普通人比不幸福的牛人更幸福。
摘自-老喻在加 孤獨大腦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三只松鼠失寵 | 高瓴在賭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