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風口和風險
時間:20-12-24 來源:秦朔朋友圈
2021年:風口和風險
2020年終于跌跌撞撞地走到了歲末。香港的圣誕氣氛已經相當濃厚,從中環到灣仔,幾乎每幢主要大廈的外墻開始閃爍起了令人溫暖的霓虹燈,提醒像我這樣的港漂:令人無語的一年,很快要過去了。
在準備迎接新年的同時,我在思考一個問題,2021年會是什么樣的一個年份?我們是該去黃大仙抽個簽問一問,還是坐下來翻翻舊歷,看看明年會發生什么事?
1.延至2021年的三件大事
2020年至少三件大事值得注意,它們在2021年會繼續發酵。
「第一件自然是新冠疫情,2021年它會怎么走?」
目前中國的防疫工作在全世界做得最好,而且中國和美國都各自宣布擁有了疫苗。但是在實際中,我們看到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仍零星有新的疫情出現,美國“得益于”懂王為首的佛性防疫措施,其確診人數仍然沒有明顯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僅靠疫苗的話,2021年能否平抑這場人類災難還很難說。
「第二件事是全球漫灌會否引發收水壓力?」
2020年2月開始,從全球石油市場引爆的全球熔斷式股災,在以美聯儲為首的央行們大水漫灌的情況下,終于給投資人帶來一些賬面的安慰——但水漫金山的做法所引發的后果也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它所引發的蝴蝶效應還在折騰之中。
君不見,比特幣的價格已經超過2萬美元,誰敢拍胸脯說,這里面沒有美元泛濫的因素?進入2021年,全球市場上會不會有更多多余的水?將來如何收場?大國收起水喉的時候,市場價格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這可能是所有關心錢包的人都要關注的話題。
「第三件事就是美國大選引發的社會撕裂,到底會有什么影響?」
截至本文發稿,美國的“懂王”還沒有徹底認輸——其實在我這個外國人看來,這場選舉的輸贏對美國人的影響并不是誰上臺:贏的是兩個候選人,各自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但輸的有可能是美國國運——由這次大選所引發的美國社會撕裂,給美國國內政策,以及國際政策的影響,有可能在長期內還會存在。
從好的一方面來說,如果美國能對社會撕裂自我修復,可能會以更開明的心態引領全球市場;從差的一方面來說,如果這種撕裂持續不斷或是持續擴大,對其他國家,特別是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影響有可能會更深遠。
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國內局勢的變化,在政治和經濟方面都會出現外溢效應——香港市場是否對此已經作好充分準備?這也是2021年需要考慮的話題。
2.2021年的市場風口和資產配置
從上述三個因素出發,我覺得2021年作為“牛”年,全球市場未必真的會走出“大牛”市,但是既然是牛年,它也不會走得太差,到明年年末來看,出現“熊”態的機率較小。
「首先,基本判斷是股市優于債市。」
從全球市場來看,我們首先要關注的是美國美聯儲的政策,以及美國債券市場的情況。這是資金配置的第一步。
從現有情況來看,美聯儲還沒有明顯的變更利率政策的跡象,而且美元正處于貶值通道中,至少目前還看不到明顯的趨勢逆轉的勢頭。美聯儲對于通脹的寬松態度,大概率將會促使美國國債收益率曲線進一步趨于陡峭。
鮑威爾近期的態度是,力求使美國的通脹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在平均2%的水平,市場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在美國通脹率低迷一段時期后,美聯儲將允許通脹率稍稍超調。
如果這種預期在2021年首季度沒有變化,更容易受通脹升溫影響的長期國債會繼續遭遇拋售。目前美國國債市場已經出現的收益率曲線陡化情況會維持,這意味著長債的收益率上升幅度會持續高于短債的收益率上升幅度。
對于那些重視資產配置的投資人來說,2021年需要繼續減持長債配置的權重,將資金轉向其他類別的資產,比如短債或是股票。從這個角度來看,2021年股票市場獲得的資金配置似乎會更高一些。
「其次,發達國家市場有可能增速更快。」
市場對于全球經濟的普遍預期是全球2021年的GDP增長都會上升。不少機構對中國經濟的預期都在9%以上甚至達到11%,具體是多少,我覺得可能黃大仙都說不出來。但這個趨勢很重要。
這么說吧,如果中國經濟在2021年能達到9%~11%,那么其他發展中國家,甚至部分發達國家都有可能達到這個指標。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今年疫情,已經大幅拉低了各國今年的經濟數據基數;二是今年疫情中,中國是全球第一個出現全面控制疫情的經濟體,其經濟反彈勢頭已經持續一段時間。
如果美國的疫苗真的有效,而且可以在各國全面推廣的話,各國將會出現全面的經濟復蘇,這種蹲低起跳的高度,往往會高于中國這種站著起跳的上升幅度。
從這個角度來看,配置發達經濟體的股票市場,應該是2021年的一個不錯選項。
「第三,美元弱勢引發的投資機會。」
鑒于美聯儲利率政策對于通脹的容忍度,市場普遍認為2021年美元會持續走弱。顯然,如果市場普遍預期美元進入貶值周期,則會驅使那些以美元為本幣的國際投資者將美元轉為其他市場的資產類別。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香港的離岸人民幣資產、中國內地市場的人民幣計價資產(包括中國的人民幣債券及中國A股市場)、中國香港股票市場(更多反映了中國內地企業的價值)、新興市場的藍籌股、黃金、大宗商品(主要是以美元定價),甚至連數字貨幣這樣的虛擬資產(如以美元定價的比特幣和以太坊等)都將受益。
3.風險不容忽視
做投資不能只看風口,不顧風險。全球疫情形勢仍然不明朗、全球央行大水漫灌的后果仍未顯現,而從美國社會撕裂所衍生的全球地緣政治影響,特別是對中國的貿易與投資格局影響仍然需要進一步觀察。
「先說疫情。」
由于目前的疫苗存在保存和物流配送方面的困難,并不能實現低成本的大規模發放,因此對于經濟復蘇的積極作用,還有待觀察。而且這期間,不排除疫情還會有反復,如果各國的抗疫效果不佳,需要進一步采取隔離或是減少商務活動的措施來防疫,有可能令企業虧損進一步擴大,從而導致經濟復蘇中斷或是延緩。
「再說大水漫灌。」
目前的大水漫灌,實際上有多少進入實體經濟,有多少真正令底層老百姓受惠,是各個經濟體都在頭痛的問題。我們看到的是,美國股市屢創新高,但其就業率低迷,底層居民的生活并沒有真正改善。其他經濟體也大體如此。在香港,受疫情影響,盡管金管局的基準利率低迷,但旅游業、零售業和餐飲業幾乎面臨全行業崩潰,而另一方面,香港的租金不斷下跌,但房地產價格卻未見明顯暴跌,這些都是全球貨幣流動泛濫的后果。
而這種異象必會有得到市場糾正的一天,這種糾正行為會不會發生在2021年的某個時候?誰也不知道。但試想一下,如果2021年美國通脹達標,美聯儲進入提前結束量寬的環境,市場加息預期上升,則可能各國也要考慮應對“收水”階段帶來的風險。由此帶來的一系列貨幣匯率風險、資產價格的波動風險都是不能不預防的。
例如,最簡單的一個后果就是,如果全球大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出現逆轉,目前受益于流動性泛濫與互聯網等新興產業頭部企業盈利持續提升所帶來的美股歷史上最大最長的牛市,極有可能在2021年會出現巨大的不確定性。并且這種不確定性也會傳導至倫敦、法蘭克福、香港以及上海等地的股票市場。
「最后,中美關系的演變。」
從目前市場反饋來看,經過這兩年的中美貿易對抗,國際投資者似乎已經逐步適應了這種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中國的外貿盈余并沒有受到影響,這令不少投資者心態有所放松。
但從經濟運行的角度來看,所有的貿易摩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會憑空消失,中國的外貿盈余是否在2021年能克服中美關系的陰霾,我們需要繼續觀察。
從好的一方面來看,美國新總統上臺后,至少不會無限制地讓兩國關系再進一步惡化(這是拜登的對外觀點所體現的),而且中國的經濟總量在不斷上新臺階,綜合國力也在持續提升,這給未來資本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盡管受到美國的干預,但是中國的互聯網、光伏、通信、電動汽車這些新興產業繼續在全球競爭中顯現出強大的活力,并且至少從現階段來看,仍然保持著優勢增長,這給相關產業或是板塊帶來了歷史性的財富增長的機會。
但從風險角度來看,我們不能不提防拜登政府有可能對于中國采取更新的限制性措施,并聯合其他盟友共同遏制中國的崛起。例如半導體行業、高科技領域、高端制造業、先進醫療領域的產品與技術限制等,拜登都有可能繼續延續特朗普的路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加上全球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通脹回升,利率政策正常化,甚至美元可能進入加息周期,從而導致全球流動性撤離新興市場,都將對全球資本市場帶來極大的波動,其對相關產業的深刻影響也絕對不能大意。屆時進入中國市場的資金會以多快的速度撤離,可能是我們無法預期的。
而資金撤離的時候,通常都是從已有盈利的行業先行撤離,屆時,估值偏高的板塊將首先受壓。
3.2021年的行動指南
「第一個是2021年的決策時段。」
綜合來看,建議把2021年分成幾個不同的時間階段來觀察,最簡單的就是按季度進行策略性的資產配置。
首季度似乎情況比較明朗,至少量化寬松的環境和美元趨弱的形勢不會有質的變化。這時候,可以多配置風險資產,需要考慮股票漲跌的三個核心變量是:企業盈利能力,市場利率,宏觀經濟及行業增長。
具體來說,我們選擇的股票,所處行業最好是盈利能力將在2021年有大幅反彈的行業,我們要選擇的個股也將是這個行業的領頭企業。
考慮到從2021年開始,利率政策可能迎接一定的不確定性,導致相關行業可能出現估值下移的情況,我們選股的時候,需要考慮該公司的盈利增長速度和當地市場利率增長所導致的估值下行速度對比,看哪一方占優勢。
只要某個行業的企業盈利上升速度高于利率上升帶來的估值下行壓力,這個板塊就值得繼續持有。
「第二個是每個階段的資產配置問題。」
美國的國債收益率曲線上揚,意味著長債價格有壓力。所以,第一個要考慮的要素是,資金將會撤離長債,流向其他資產。
第二個配置要素是美元的貶值趨勢和其他貨幣的相對走勢。顯然,人民幣資產在2021年首季度仍然是一個不錯的資產類別,港幣與美元掛鉤,但港股中不少是中國內地企業,反映的是中國內地市場的收入,因此個人認為,如果沒有其他負面因素的拖累,港股在2021年首季度正常會有一個較好的表現。
第三個配置要素要考慮的是疫情的緩解,可能帶來經濟復蘇,以及個別行業的報復式反彈。我個人比較看好大消費相關領域的反彈機會,這方面的基本面因素大家都能理解,而估值因素很簡單,就是一個低基數的數字現象。
市場上還有不少人看好醫療、教育、光伏和儲能等行業的發展,這方面的研究報告網上很多,在此不再贅述。但我個人更看好醫療和教育,光伏和儲能仍然受各經濟體的產業政策影響較大,也面臨不小的競爭替代產品的問題,因此即便是龍頭企業,(除非加上高科技的門檻支持,否則)也難言有較高的護城河。當然,如果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足夠大,資金規模足夠大,我個人覺得上述五大領域都可以配置。
「第三個是對可能的風險作出策略性的防御安排。」
關于風險,既要考慮國際因素,也要考慮本地因素。國際上,主要關注美聯儲的利率政策、全球疫情是否會出現突然變化,以及各國地緣政治變化情況。比如美國如果停止量寬措施,有可能會導致海外資金回流,令港股和人民幣資產受壓。
從本地經濟來看,主要觀察產業政策是否會出現重大調整。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政策,中國對于互聯網的反壟斷措施會行至哪一步,中國對于高科技企業的鼓勵與資助政策是否會有更重大的舉措出現,是否會帶動上下游企業的機會,這些行業機會是否會帶動企業盈利再上一個臺階,這些都值得考慮。
摘自-秦朔朋友圈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寧德時代的時代!7500億市值超越中石油,諾基... | 高瓴資本為何158億入股光伏龍頭隆基股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