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斌今天對話:這次抱團股會不會像當年 漂亮50崩潰一樣?
時間:21-04-26 來源:聰明投資者
但斌今天對話:這次抱團股會不會像當年
漂亮50崩潰一樣?
“很多人說,這次抱團股的崩潰會不會像當年漂亮50的崩潰一樣?
當年漂亮50崩潰的時候,它是惡性通脹的時代,
1964年到1981年,它的利率非常高,有百分之十幾,類似于我們90年代的一段時間,股市就很難好了。
但是現在的是零利率,負利率,這一定跟它的利率環境有很大的關系。當你是零利率負利率的時候,只要有派息,一個點兩個點你都很幸福了……“
“如果說過去世界500強企業的成長軌跡是拋物線形,一家公司從小公司慢慢做大到頂點,然后慢慢再消亡。
但是現在很多公司的成長軌跡非??欤热琰S錚先生剛剛退休,他領導下的公司只用了5年時間,從0到了7.8億用戶,超過了淘寶;
它可能上升速度非常快,到頂端之后可能又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所以現在互聯網公司的成長軌跡,已經從拋物線結構變成矩形結構或梯形結構;
在梯形左邊的時候,這些公司大多是虧損的,亞馬遜虧了有20年,再比如剛剛提到的電動車公司,它之前其實是長期虧損的,現在的市盈率是1000倍。
換句話說,這類改變世界的公司投資難度很大,因為它沒有安全邊際;
但如果你不去投資,可能會錯失一個偉大的時代,如果到了這些公司的成熟期你才買入,可能幾千倍的漲幅已經錯過了?!?/span>
“凡是公募基金秒光的時刻,比如說一發幾百億、上千億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一個頂點。一般碰到大贖回的時候,反而都是一個低點了?!?/span>
“互聯網泡沫破裂以后,在這個泡沫之上又誕生了新的偉大商業模式。包括新能源汽車很熱,各種公司都來參與了,關注度來了,它可能在某個階段是個泡沫,但是當泡沫沉寂以后,真正誕生出非常好的幾家公司,改變人類的生活。”
“當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的時候,我認為互聯網時代要來了,當時我們也像張磊先生一樣去做整個賽道的投資,上市的三家我們都買了。那三家之中漲得最多的一家大概漲了3000倍左右。”
“當我們研究美國的龍頭電動車企業的時候,它的股價還只有30美元。2014年我們去紐約調研這家公司,當時公司董秘也出來接待我們,他覺得很奇怪,怎么有中國人跑到我們這兒來調研。
當時這家公司規模還不大,他約我們到加州去試駕,去看它的第一代工廠,后來《時間的玫瑰》再版的時候,在185頁,我們也認為這家公司應該值600塊錢,940億美金。
和現在一樣,這家公司總是爆出一些負面,很多人認為這家公司要破產,比如大摩的報告認為它只值10塊錢,但現在它的市值在7000億美金左右。
所以當新的商業模式出來以后,它如果真的是改變世界了,相應的回報確實是非常的驚人的?!?/span>
“這類改變世界的公司投資難度很大,因為它沒有安全邊際,但如果你不去投資,可能會錯失一個偉大的時代,如果到了這些公司的成熟期你才買入,可能幾千倍的漲幅已經錯過了。”
“能夠穿越周期的行業是跟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而且是文化影響非常長的公司。”
以上,是東方港灣董事長但斌,今天在東方財富線上交流中,分享的最新精彩觀點。
但斌從估值等角度,談了近期的A股、港股、美股市場,對于市場關注的抱團股、堅持等現象進行了分析;
同時,還結合他自己具體投資的幾個案例,分享了對于新能源車、白酒、醫美、房地產、家電等行業的具體看法。
聰明投資者整理了但斌演講精彩內容,分享給大家,全文點此查看但斌今天對話:這次抱團股會不會像當年漂亮50崩潰一樣?能改變世界的公司投資難度很大,因為它沒有安全邊際|聰明投資者
美股有韌性的原因:
主要的公司估值不貴
問:不管美股漲到什么時候,總會聽到一種聲音說美股泡沫太大了,年年都有人說要崩了,怎么看待美股所謂的泡沫問題?
但斌:東方港灣一成立就在A股、港股做,后來做美股,我們做了很多年了。
美股主要的這些公司估值并不貴,像FAANG等等這幾家公司,除了亞馬遜的估值稍微貴一點以外,其他的就30倍上下,
而且他們是做全世界人的生意,全世界40%的利潤是被美國公司賺走的;
而且它的生態一旦成功以后,比如說蘋果,它在賺我們中國人的錢,但是我們能像美國人打華為一樣打蘋果嗎?難度很大,所以它是賺全世界的錢。
假如說30倍,加上它的增長,比方說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長,它的估值并不貴。
為什么美國市場的韌勁比較足呢?
因為主要的公司估值并不貴,像FAANG占了納斯達克差不多50%的權重,只要這幾家公司不跌,或者跌了很快回來,它韌性就非常強了。
另外像煙草,當然出于社會責任我們不投,像美國煙草巨頭公司也就十幾倍的市盈率。
我們中國的煙草公司沒有上市,但是電子煙的公司在香港有上市,估值很貴的。
還有像軍工,美國軍工龍頭十幾倍市盈率,也是非常便宜的,為什么我們國內的軍工企業大起大落,因為估值還是太貴。
所以一個市場有沒有韌性,最終還是取決于估值變化情況。
如果主要的龍頭企業估值不貴,或者說適當,再加上增長,它就表現得非常韌勁了。
剛才開玩笑說,A股市場2007年是6000多點,現在是3000多點,原因跟我們的發行體制有很大關系。
過去是審批制、核準制,需求大于供給,很多股票比方說應該值20倍、30倍,一下給你干到100倍、200倍,它上市完以后,基本上就是往下走了。
中國很好的公司在美國、香港上市,上市以后漲幾千倍、幾百倍。
在改革開放這40多年當中,享受到中國發展最好成果、又享受到互聯網時代的這些公司,全在海外上市,這是A股市場有缺陷的一個重大原因。
理解了這些問題,也就理解了,美國公司為什么這么好,它一定是有內在的合理邏輯。
減持不一定導致公司有問題
互聯網龍頭這次被減持為什么沒怎么跌?
問:前些日子國內的知名互聯網企業的大股東減持,你也對此做了一些點評,能不能針對這個現象再多聊一聊?
但斌:減持本身是很正常的,包括今天,某體育品牌的股票在香港也是暴跌,因為也是大股東減持。
在市場經濟的調整下,減持不一定導致公司有問題,
我們在互聯網的龍頭企業的減持過程當中可以看到,像目前最大的社交平臺的公司,他的老總每次減持后都是漲;
我記得早年它減持了2000萬股,如果按買深圳的一個別墅算,2000萬股現在變成1億股了,1億股現在就算600多塊錢,也就600多億,可以買多少個別墅。
大股東的減持不一定非要導致股票下跌,像南非這家公司在三年前減持的時候,當時跌了50%,這次減持為什么跌幅這么小,甚至沒怎么跌,還是估值的問題。
三年前它可能六七十倍的市盈率,到現在30倍的市盈率,到2021年或者2022年,可能它就變成20多倍了。
這樣的公司,它的估值還算是比較便宜,所以估值是最重要的問題。
像另一家互聯網巨頭公司要配售500億,如果這家公司放在A股,我們很多老百姓說了,你這個叫什么?叫抽血。
在美國市場,昨天我們看到互聯網證券公司,也是配股了差不多150億,昨天大跌了20%多。
在一個開放的市場里面,資本上最核心的作用就是讓好公司通過這種方式變得更好。
當然你可能抽一次血,如果真的不好,你就下去了。但是如果再融資等等,能夠讓公司建立一個更長期的競爭力,市場還是會投贊成票的。
但是不管怎么樣,這個市場如果交給了資本市場自己去配置資源,會更有效率。長期它是更優化的一種選擇,否則很多公司就不會在A股上市了。
為什么新的商業模式公司都跑到香港或者跑到境外,它更有利于市場化運作。
公募基金秒光的時刻
基本上都是一個頂點
碰到大贖回的時候
反而都是一個低點
問:今年有一個非常知名的基金,一個季度,規模被基民買賣了一半,這個很恐怖的。你作為堅定的價值投資的踐行者,對于價值投資怎么看?
但斌:前天我也轉了一個表,凡是公募基金秒光的時刻,比如說一發幾百億、上千億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一個頂點。一般碰到大贖回的時候,反而都是一個低點了。
但是最近有一個變化,從公募基金的普遍情況來說,現在股民慢慢成熟了,包括基民也慢慢成熟了,并不會說因為最近的調整,對明星基金經理就不信任了,總體來說還是正的,還有更多人去加持,這個跟過去稍微有點不太一樣了。
像我們A股市場的老百姓特別喜歡板塊輪動、風格切換、尋找下個熱點在哪里,包括什么抱團取暖等等這些討論。
最好不要從這些角度去思考,如果你從這些角度思考,你是很容易虧錢的。
像去年,優秀私募和公募都賺了很多錢,但是去年你個人炒股很容易虧損零頭。
假如說有一個億,年初說牛市來了,你買券商,券商咣嘰跌了百分之二三十,一個億可能剩7000萬了;
年中芯片股上市,說中國的崛起要靠芯片,你買芯片,又跌30%,這時候可能剩5000萬了;
再到年底的時候,新能源,一追高又跌了40%,你可能就剩3000萬了;最近又說碳中和,又跌了,你是很容易從一個億變零頭。
但是如果你選一些好的公司、長遠的公司,比如說它今年利潤1個億,明年2個億、3個億、4個億、5個億、6個億、7個億、8個億……我們也統計過一個數據,凡是上市的公司,如果每年的利潤都是正增長的,比如10年20年,它每年利潤都是增長,它100%是大牛股。
換句話說,如果你要以這些公司做標的,不去猜下一個熱點在哪里,會不會板塊輪動,它是一個比較好的結果。
投資一定是共贏的
不是割韭菜
過去31年,我們中國老百姓形成的交易文化,非常難改變,很多人在思考什么割韭菜、抱團。
我不太認同這種觀念,投資是個共贏的事業。
當一個公司從一個億到100億的利潤時,所有人都是贏的,國家贏、企業贏、員工贏,投資者也贏。
投資是個分享的事業,而不是說你贏了我輸了,或者我贏了你輸了,它不是個零和游戲、不是期貨,股票可以靠利潤增長,大家共贏。
我們有時候寫微博或者是記錄自己生活的過程當中,可能間接地也幫助了一些人,這些朋友買了這些好公司,改變了他們整個人的命運和家族命運啊,變得更有財富了。
你要用一種比較正向的思考方式,包括抱團取暖,我更希望用另外一個詞,叫英雄所見略同。
一個好公司,最好它是沒有天花板的,另外它的商業模式一定是非常簡單可靠容易理解的。
換句話說一個好公司只有我們東方港灣知道,誰都研究不出來,你也賺不了太多錢。如果這個好公司我知道、你知道、大家都知道,那一說就知道,眾人拾柴火焰高,才能漲100倍、1000倍、1萬倍。
所以投資一定是共贏的,不是說割韭菜。你割也割不了多少,而且從一個公司跳到另外一個公司,可能最后你自己也完蛋了。
秉持一個長遠的思考方式,比如說我們做一個模型或者分析,說這個公司在未來10年20年,它的利潤能從一個億到20億、30億、50億甚至更高,所有人都是贏的。
為什么每個國家都愿意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因為確確實實是讓優質資源配置在好公司上更好,開賭場只有少數國家才允許的。
投資還是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很多人他好像是把資本上當成你死我活的游戲,不是的,它是一個非常正向的,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的發展都起了積極作用,包括那些有泡沫的公司。
互聯網泡沫破裂以后,在這個泡沫之上又誕生了新的偉大商業模式。
包括新能源汽車很熱,各種公司都來參與了,關注度來了,它可能在某個階段是個泡沫,但是當泡沫沉寂以后,真正誕生出非常好的幾家公司,改變人類的生活。
能夠穿越周期的行業
是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
問:可以講一講改變世界的公司和不被世界改變的公司嗎?
但斌:投資有些領域當然變化很大,但是總的來說,能夠穿越周期的行業是跟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而且是文化影響非常長的公司,
因為改變文化需要100年和1000年,類似這種商業模式的公司,一旦它建立很強的競爭壁壘,那就很難被世界改變了。
比方說全世界最古老的16家公司中,有4家是酒類公司;
酒類公司生命周期是非常長的,德國某家做啤酒的公司,已經存續超1000年了,它的產品也是供不應求,一出來就賣光了。
這類公司其實很難改變,除非未來發明一個芯片植入到你腦袋里面,直接通過電信號讓你產生喝酒的體驗,只要這種情況沒有出現,喜怒哀樂都需要喝酒助興。
這一類公司可能持續的周期就是200年、1000年,我們做DCF模型就知道,一家公司的存續時間,比如20年、50年,和200年、1000年的區別是非常大的。
如果公司真的改變世界了
相應的回報是非常驚人的
但改變世界的公司投資難度很大
另外一類是改變世界的公司,這類公司投資難度就比較大了。
當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的時候,我認為互聯網時代要來了,當時我們也像張磊先生一樣去做整個賽道的投資,上市的三家我們都買了。
那三家之中漲得最多的一家大概漲了3000倍左右。
互聯網時代來了以后,誕生了一大批偉大的企業,智能汽車時代到來以后,可能又會誕生出幾家類似的巨頭公司。
當我們研究美國的龍頭電動車企業的時候,它的股價還只有30美元。
2014年我們去紐約調研這家公司,當時公司董秘也出來接待我們,他覺得很奇怪,怎么有中國人跑到我們這兒來調研。
當時這家公司規模還不大,他約我們到加州去試駕,去看它的第一代工廠,后來《時間的玫瑰》再版的時候,在185頁,我們也認為這家公司應該值600塊錢,940億美金。
和現在一樣,這家公司總是爆出一些負面,很多人認為這家公司要破產,比如大摩的報告認為它只值10塊錢,但現在它的市值在7000億美金左右。
所以當新的商業模式出來以后,它如果真的是改變世界了,相應的回報確實是非常的驚人的。
另外新的商業模式也在不斷發生重大變化,如果說過去世界500強企業的成長軌跡是拋物線形,一家公司從小公司慢慢做大到頂點,然后慢慢再消亡。
但是現在是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時代,很多公司的成長軌跡非???,
比如黃錚先生剛剛退休,他領導下的公司只用了5年時間,從0到了7.8億用戶,超過了淘寶;
它可能上升速度非???,到頂端之后可能又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所以現在互聯網公司的成長軌跡,已經從拋物線結構變成矩形結構或梯形結構;
在梯形左邊的時候,這些公司大多是虧損的,亞馬遜虧了有20年,再比如剛剛提到的電動車公司,它之前其實是長期虧損的,現在的市盈率是1000倍。
換句話說,這類改變世界的公司投資難度很大,因為它沒有安全邊際;
但如果你不去投資,可能會錯失一個偉大的時代,如果到了這些公司的成熟期你才買入,可能幾千倍的漲幅已經錯過了。
比如像蘋果的成長,很多人早期說喬布斯是個混蛋,如果你真的認為他是混蛋,你可能不會買他旗下的公司,現在的情況也一樣,
電動汽車的公司總是出事,那你要不要去投資,或者你已經投資了,遇到負面報道該如何思考應對。
沒有任何一個公司是完美的,再好的公司都有缺陷,做投資的時候我們要看一些因素到底是主因還是次因,包括我們剛才分析經濟的變化,緊縮寬松變化等等,它也是一個主線,收縮是一個次要原因。
具體到分析公司的時候也是如此,要倒推它的主因是什么?
去抓主因,而不要因為次要原因去決策,但很多人往往是被次要原因所主導的,因而錯失了很多偉大的機會。
我相信每個人幾乎都買過牛股,但是往往拿不住,一般都是被次要原因給嚇的。
但是如果你去思考,決定這個公司長期未來的到底是什么。這就是我們過去說的,要做邏輯起點的思考。
一個公司如果從5塊錢漲到50塊,這個時候你賣了,之后它又跌回3、5塊,你一定不要慶幸說賺了這么多,而是要反思自己剛開始買的邏輯起點是不對的,如果你50塊錢賣掉它,它又能漲到500、5000,這證明你一開始思考的邏輯起點是對的。
如果你每次開始思考邏輯起點是立足于未來的長期思考,即便50塊錢就賣掉了,你也要想到自己當初的判斷是對的,這樣一來你每次做投資都是贏的,投資一定要思考一些最核心的東西。
投資要為長期而買進
持有優質資產超過10年
它的風險跟債券等同
問:即便是價值投資者應該也有賣出的時機,關于賣出有什么分享?
但斌:國內投資圈有一個很錯誤的觀點,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
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如果你是自有資金投資,沒有預警線和清盤線來折磨你,投資就應該類似于買房子。
比如說2008年你在深圳1萬多、2萬多買個房子,現在漲到10萬、20萬了,你要把這房子賣掉嗎?
你賣掉的時候可能會賺一點錢,但是賣完之后它又繼續漲了。
當時你可能幾百萬買一套房子,現在幾百萬可能只夠付房租了。
其實這跟投資(股票)是一樣的道理,比如某家公司你買了1個億,現在市值漲到300億、500億了,它哪怕每年派息2%,每年也有很多收入,那這家公司就像下金蛋的雞,你為什么要把雞殺了呢?
另外還有一個,我在很多年前看過一本書叫《投資者的未來》,為什么要做優質資產的配置?因為只有優質資產才能夠抵御通貨膨脹。
在過去100多年的歷史當中,錢是長腿的,不說你賺了一個億(就能怎么怎么樣了),就像我小時候的萬元戶,
當時1萬塊錢存到現在也就兩三萬,稍花一花就沒有了,但當時的1萬就跟現在的億萬富翁一樣,所以錢是長腿的。
如果你那1萬去做投資了,那就不一樣了,就像當年北京的房價,可能1萬塊錢可以買好幾套四合院。
所以只有優質資產才能夠穿越變化。
當你持有這些優質資產超過10年的時候,它的風險是跟債券等同的;當你持有周期超過15年的時候,你的風險是小于債券的。
換句話說,這樣的投資是對的,那你為什么要賣?
就比如說,早年你買湯臣一品,我記得我跟我們同事說,如果它5年以后還敢賣5萬,就搶光了,但現在可能已經賣到30萬了,那你會因為你5萬塊錢買的,(現在)就把看黃浦江的這種稀缺資源給賣掉嗎?你賣了以后它未來再漲,你可能買不回來了。
所以投資還是要為長期而買進。
如果你投資不專業
最好的還是買房子
問:后邊一個問題就是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尤其是家庭方面想聽一聽你的建議。
但斌:如果你投資不專業,最好的還是買房子,雖然說房子現在限購的比較厲害。
因為投資是非常專業的,你要是不專業,做板塊輪動、風格切換很容易一個億變成零頭,你還不如不來,還不如買債券或者做銀行存款,雖然說最終也是錢長腿跑了,但至少比你虧要強。
投資是非常專業的,如果你得病了,你會自己給自己開刀嗎?讓你開飛機你敢開嗎?
投資也是一樣的,它是個非常專業的事情,除非你自己愿意學習變得非常專業,你再自己去做。
再有就是我們A股市場沒有資本利得稅,包括像愛馬仕,我們曾經想去買過,但是它的資本利得稅是75%,就是你賺100塊錢,你要給法國政府75塊錢。
我們剛剛看到一個案例是美國的造船股,一個散戶在一個造船股上賺了7萬,但他交稅要交80萬,因為他在美國可能持有一定時間才會免稅。
所以我們A股的老百姓是比較幸福的,為什么?因為股票賺的錢不交稅,住房也不交稅,
但問題是什么?問題是咱們中國老百姓80%是虧錢的,因為一會兒買一會兒賣,不太專業。
所以我建議,要么你自己夠專業,要么你就交給專業的機構去做,這樣才會對得起你的財富,要么買房子或者債券等等,一些比較保守的投資。
很多公司的估值是一個系統性的概念
很難具體量化
問:判斷一個公司的高估和低估總有一些模糊,到底如何去理解高估和低估?
但斌:昨天有個朋友也問我,他說漂亮50的崩潰,當時五六十倍,從70年代受益到80年,10年的時間怎么理解?
很多人說,這次抱團股的崩潰會不會像當年漂亮50的崩潰一樣?
當年漂亮50崩潰的時候,它是惡性通脹的時代,
1964年到1981年,它的利率非常高,有百分之十幾,類似于我們90年代的一段時間,股市就很難好了。
但是現在的是零利率,負利率,這一定跟它的利率環境有很大的關系。當你是零利率負利率的時候,只要有派息,一個點兩個點你都很幸福了。
昨天我也轉了一篇文章,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未來整個世界都會日本化,如果變成日本化,社會是停滯的,如果整個世界都是這樣,好公司的估值很難便宜,
所以估值高低一定跟它的社會大環境有密切的關系。
另外一個,我也在《時間的玫瑰》描述過,有人問巴菲特,你有沒有一個相當于公式一樣(的東西),去判斷企業高估和低估。
芒格就開玩笑說,像功夫熊貓里這樣的秘籍,我一定要等到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的時刻,偷偷拿出秘籍來看,
功夫熊貓把秘籍一展開啥都沒有,一張白紙。
巴菲特也說過,模糊的正確大于精確的錯誤。
很多公司的估值是一個系統性,整合的概念,很難具體去量化。
我在《時間的玫瑰》里也舉過例子,我有朋友說他能精確算出某房地產公司的精確估值,當時我就說,你不用去算這個公司,你就算你家的房子,20年以后這個房子漲多少倍,它是靜態的。
公司是動態的,它有很多的變化。
你怎么估?它變數是非常大的,你只能是一個模糊的正確,很難說有一個公式(可以算的清楚)。投資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摘自-聰明投資者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獨家|跟誰學更名「高途集團」,以改名應對 華... | 谷歌突然宣布:上帝的密碼防線逐漸崩潰!人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