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興,終極大考
時間:21-05-06 來源:鄔健敏師姐
王興,終極大考
導讀
美團成為第二家反壟斷調查的企業,情理之中。
說好的那個鵝鵝鵝,據媒體報道,也即將跨入調查之門,后面還跟著一大波平臺巨頭。
在外賣領域,僅剩的巨頭就是美團和餓了么。相比之下,餓了么體量要小得多,跟個受氣包一樣,老被美團追著攆著打,氣得餓了么在商場打不贏,就打法庭戰,而且,還真的是美團敗訴居多。
比如,2月份浙江金華中院查明美團向商戶推送詆毀餓了么的信息,以及要求“二選一”獨家合作構成不正當競爭,判處美團向餓了么賠償100萬元。
這說明什么問題?
美團以大欺小。
不過,100萬,毛毛雨。相比用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美團能獲得的市場份額,簡直太劃算了叭~
所以,提高違法成本,數十億乃至數百億,一直到不可承受之重,也許才是徹底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一、美團的壟斷之門
能成大事的,必定心腸手段快準狠。
王興如此,其他這個首富那個首富,基本也都是,不狠不成角~
美團在上市前的2018年,就牢牢占據60%的市場份額。上市之后,市場份額還在持續增長,壟斷地位不斷鞏固。
去年的疫情,更是助推美團外賣逆勢增長。據美團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底,美團的活躍商家數為680萬戶,逆勢增長10個百分點,再創新高。
依靠這么優勢的壟斷地位,對商家美團開始磨刀霍霍。
據報道,商家入駐美團要簽訂一份苛刻的協議,如果跟美團簽獨家合作,傭金抽成18%;不簽獨家合作,傭金提高到23%;商戶簽了獨家后,再入駐“餓了么”那就進入黑名單,還要交違約金。
進黑名單是啥意思?
就是讓你店鋪流量為——0
甚至,還可以將店鋪強制下線,并關閉后臺。
這就是強制商戶“二選一”,互聯網界的畸形競爭模式,也是行業潛規則。
除了商家倒霉,美團對顧客、競爭對手、送餐員、代理商等各個環節,壓榨的套路也是層出不窮。
總之一句話,為了讓自己擴大壟斷地位,獲得超額利潤,而讓所有合作方承擔不該承擔的成本。
這就是大平臺做生意的訣竅,也叫流量稅。
二、如何界定美團的“壟斷”?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阿里182億罰單的《行政處罰書》和《行政指導書》,堪稱教科書級別的專業論文,數法并用,對二選一、壟斷的推論強有力。
有了第一個成熟案例,后續的認定相對就簡單了,因為已經有方法論了。
根據阿里處罰文件,界定“二選一”壟斷行為,需要論證清楚三個核心點:
第一,市場的邊界度。
美團“二選一”行為主要發生在外賣領域。
而美團的業務結構,已經從單純的外賣擴展到生活出行各個方面,比如酒旅影等。
在酒旅影方面,美團并無實質壟斷地位,也就不敢用“二選一”這些招數。
第二,市場的區域度。
指國內市場是沒錯的。
但美團與阿里有名下區別,阿里的電商業務,是線上不分區域。美團外賣雖然也是在線下單,但有距離半徑,基本還是區域性。某些城市的壟斷行為不一定代表公司的全國行為。
那就要看美團各區域市場,到底有多少比例,在執行“二選一”政策了。從常理分析,這種政策,即便最初由區域市場發起,嘗到甜頭,其他區域一定也會跟進。再說,肯定還有美團公司總部的政策制定和指導。
這方面取證,相信并不難。
第三,美團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最關鍵的要素,包括:
1、市場份額是否達到壟斷標準。
事實上,美團自己都披露,公司在生活服務領域基本都超過50%的份額。而第三方數據顯示,美團外賣在2019年的市場份額就已經達到64.6%。
2、市場集中度。
不多說了,直接上圖,一目了然。
3、市場控制能力。
主要是美團能控制服務價格,控制平臺內經營者獲取流量和銷售渠道。這個證明應該也不難。
4、雄厚的財力和先進的技術條件。
特別是用算法來掌控流量分配。這就要說到美團的科技含量了。算法的強大一直是王興的驕傲所在,現在,也可以成為證明公司壟斷的有力證據。
5、其他經營者在交易上是否高度依賴當事人。答案:是。
6、相關市場進入難度是否越來越大。答案:是。
7、當事人在關聯市場是否具有顯著優勢。比如在物流、支付、云計算等領域進行了生態化布局,占據明顯優勢等。
雖然上述七條是阿里的《行政處罰書》的認定邏輯,是否完全適用在美團處罰中尚不可知。
但對比這七條,美團條條中招。
So,比照2019年阿里境內4%銷售額的處罰,4557.12億元4%的罰款,計182.28億元。注意,是銷售額,不是銷售收入。銷售額是指俗稱的平臺流水,收入是指歸屬于公司的部分。
美團2019年餐飲外賣銷售額是3927億元,如果也按4%計算罰款,將達157.08億元。
不過,人家阿里財大氣粗,一年凈利潤都超過1000億,罰沒182億也不會傷筋動骨。
美團就不同了。外賣業務確實薄利多銷,美團2019年全年才賺回來47億元,如果被罰掉157億,那會讓公司馬上扭盈為虧,而且是出現巨額虧損百億。
股民要哭死了,股票還不得崩盤啊??
事實上,自從大平臺反壟斷事件發酵以來,美團確實經歷了暴跌。較2月份460港元高位,美團市值2個月已經蒸發9000多億港元,股價回落33%。
嗯嗯,所以就看監管部門怎么界定違法程度和處罰力度了。
總之,血淋淋的應了一句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三、美團也想突圍
除了攤上反壟斷這件大事,美團最近新聞確實也不少。比如無人機發展宣傳、捐資清華設立基金,還有就是最新的人保處長做外賣員的事兒。
就在立案決定發布前幾天,2021年4月20日,美團發布公告,稱擬融資近100億美元用于科技創新,加大在無人車、無人機配送等領域前沿技術的投入。
更早一點的4月12日,美團聯合清華大學共同成立了“清華大學-美團數字生活聯合研究院”,宣布將圍繞智能無人系統、生活服務人工智能、智慧交通、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治理、數字經濟等前沿科技方向開展研究,推動生活服務業需求側與供給側的數字化升級。
霍,這儼然是一家巨型科技公司的戰略愿景啊。
其實,王興率領的美團,早就想從本地生活APP,迭代為科技公司。
這也是支撐美團市值節節高的核心原因。
畢竟,外賣業務薄利多銷,撐死了也就賺那么一點錢,典型的人力密集型,人多不好管。美團早就看到了自己的天花板。
對外,在商戶、消費者和代理商那兒,美團很有霸王氣質;
內部,自己也是在拼命降本增效,努力拓展產業空間。
如果老天眷顧,一不小心真成了一家名副其實的科技公司,比如造車、自動駕駛、人工智能啥的,可以預見,美團的未來將比外賣更加可期。
相信這也是王興的不二之選。
作為全球最大的生活服務平臺,美團從外賣、團購、電影、買菜、社區團購等拓展開,總共有200多個業務線。
其中很多業務是跟城市末端物流緊密相關的,比如閃購、買菜、外賣等。
美團外賣現在在全國2800個縣市區都有業務。截止2020年末,美團上共有950萬名外賣騎手。
什么概念?
以色列一個國家也就不到900萬人口……
當然人家以色列以高科技和軍事實力見長,在世界上的地位也算舉足輕重了。
美團覺得自己也可以。
根據美團的預測,未來5年,即時配送需求量還會上升。950萬騎手,服務4億下單用戶,每年訂單量超過100億筆。
考慮到下單客戶的不同區域結構差異,確實在訂單量密集的區域,騎手真的忙不過來。
再加上最近那個新聞,人社處王處長,為了體驗小哥疾苦,12小時送單只賺了41塊錢,人都累癱在馬路牙子上:“太委屈了,這個錢太不好掙了。”
所以,美團想到“造車”——研發無人車,充當運力補充、提升效率的作用,也是有道理的。
為此,美團的研發團隊超過萬人,是國內最大的工程師團隊之一。
根據公司財報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美團研發支出從去年同期的22億元增加至32億元,占營收比例達到8.8%。全年研發投入超過百億,高于比亞迪,低于上汽,大概和小米處在同一水平。
嘖嘖,都在造車的路上~
美團的無人車,硬件部分是選擇與供應商伙伴展開合作,而如云端軟件(高精地圖、數據、仿真、安全系統等),車載軟件(感知、定位、預測、規劃等算法)是由美團自主研發。
末端物流——最后3公里的城區即時配送,是美團的主戰場。
以人機協同的方式,無人車與外賣小哥協作,提升配送效率。
末端100米,以及樓層里的一些場景,由外賣小哥來完成。
一部分有技能的外賣小哥,可以從純體力的藍領工人,轉化為更有技術專業能力的運維人員,負責無人車的日常維修、充電、保養等。
不過,無人配送的場景,想著是真香,實際落地可能障礙重重。
顯然,考慮到成本,無人車的配送價格肯定高于目前的人力配送,這錢誰出?反正消費者估計是要用腳投票的。
再說,滿大街黃燦燦的美團無人車,大城市交通已經擁堵不堪,這不是更加禍禍嗎?
而快遞和外賣配送的競爭,還在繼續……
所以,無論價格、服務到體驗,自動駕駛方案目前看,都很難完全替代人工。
尤其是,中國的居住環境和國外不同,商業網點更密集。在一線城市,商超、便利店隨處可見,如果高成本叫個外賣,那倒真不如自己動動腿了……
現在為啥懶人這么多,關鍵是方便還便宜,性價比高。但不可否認,價格是消費者考慮的最重要因素,沒有之一。
這些,都是美團無人車要面臨的巨大挑戰,最優解在哪里?美團似乎還沒找到。
四、王興的野心
王興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
這位“連續創業者”,甚至有個非正式的稱號“中國互聯網最苦命的人”。
2003年,王興還在美國上學的時候,用六度空間理論創辦了社交網站多多友。
六度空間理論是數學領域的猜想,也叫小世界理論。理論指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
理論成立,模式也挺有趣,但是多多友規模小,用戶太少,王興沒有資金支持創業,最后夭折了。
相比之下,黃崢比他幸運多了,干啥都有導師段爺加持,有恃無恐~
多多友失敗后,王興又創辦了游子圖。海外留學生可以在線把照片發回國內,沖洗后送給父母。很明顯,這是一個適合留學駐外人員的小眾市場。
于是,王興還是失敗了,因為不懂市場。
后來,王興還做過手機云輸入法、短網址服務站、地圖服務等,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最后都夭折了。
再后來,王興創辦了校內網、飯否。再次失敗之后,王興在江湖上就有了個響當當的稱號,“中國互聯網最苦命的人”。
簡直是干啥啥不行。
2010年3月4日,王興創立了美團,很多人斷言他的這次創業又將陷入“習慣性失敗”。
結果說話。
黃崢和王興,兩個人簡直是創業兩極的代表。
黃崢也是數次創業,但每次結果都成功,無非是大成和小成。
過程中,黃崢一直在追求找到爆發式增長的創業點,直到拼多多。
王興苦命多了。從無數次失敗到美團的成功,王興其實選擇了另一條創業路。在一次又一次生死考驗里,實戰中認識到市場、產品、現金流、人、管理、服務的重要性……以及自己作為公司的支柱、作為公司天花板的重要性。
知乎上有個問題:王興是不是被高估了?
有個高贊回答說,王興是真正值得學習的對象,作為身家 200 多億美金的大佬,仍然懷有初心,每天都保持深度學習、思考。
確實,作為一個創業家,能保持王興這樣的思考和學習能力的,寥寥無幾。
所以,你可以指責美團的壟斷和霸道,但必須要尊重王興本人。
從2007年到現在,王興在自己創辦的飯否上,總共發布超過17000多條,妥妥地飯否頭號博主~內容絕大部分是對于創業、產業和熱點的分析和觀點。
王興也經常因為自己的“大嘴”飯否言論,上熱搜或者頭條。
這點,王興也是哥奇葩般的存在,初心不改,一如既往地想啥說啥。
這幾天,王興在飯否上引用了華為自動駕駛總裁蘇菁的一段話,同時順口評論道:“特斯拉終于遇到一個技術實力和忽悠能力都旗鼓相當的對手了。”
可能連王興自己都沒想到,“忽悠能力”四個大字,讓他第二天一大早,就被網友們噴成了“篩子”。
有人挖出他為“利益站隊”。王興持有理想汽車23.5%的股份,只比創始人李想低一點點,他這話是要為理想吆喝?
要知道,在互聯網企業扎堆“造車”的今天,王興“真愛”的理想,日子過得并不理想。
雖然理想是要在2025年取得20%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第一的智能電動車企業。不過,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
2020年,關于理想汽車的斷軸、自燃報道,都成了理想ONE的年度關鍵詞了。2021年3月,理想汽車當月的交付量不到5000輛,比蔚來、小鵬都要低一些。
現實,不容樂觀啊。
現在,華為又殺進來了……
美團研發的無人車,也算是有點造車的影子吧。美團研發團隊超過萬人,好歹也是自認為科技公司,所以,王興估計認為,自己還是有資格點評下華為和特斯拉的。
其實,王興還真不是華為“黑”,反而一直是華為粉,很早前他就看好華為的自動駕駛技術:“問一個還比較懂行的朋友,全球范圍內長期來看自動駕駛你最看好哪家公司?答:三五年內哪家都沒戲,長期來看,如果一定要挑一家公司,我選華為…”
有好事者扒了一遍王興的飯否,曾得出過一個結論,王興經常夸華為手機,夸華為的次數達百次。
這可是其他公司沒法享受的超級待遇啊。
比如對手機行業,王興談過自己的手機廠商分類方式,蘋果、三星和華為是第一梯隊的,因為這三家都是用自家的芯片;oppo、vivo、小米是第二梯隊的,用的是高通或者聯發科的芯片;除此之外,就是“其他”了。
與華為的百次夸獎待遇不同,其他企業造車,王興一般閉口不談,那意思,估計是,沒啥戲?
oppo傳出造車傳聞,王興一句話沒說;
滴滴宣布造車,王興也一句話沒說;
小米宣布造車,改天王興去參加雷軍做東的“華夏同學會”,王興只在飯否揶揄了一句雷軍:“雷總真是勞模加戰神。”
哈哈哈哈,很有幽默感的王飯否。
不過呢,碰到華為,王興就栽了。
前不久,有好事者拉出一份啥榜單,據說榜單上任正非排第一,聲譽指數為5;王興是倒數第一,聲譽指數是跟任正非反著來的-5。
人們喜歡任正非,而不待見王興。人們更喜歡華為,而不喜歡美團。
雖然生活離不開美團。
這是不是有點“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的意味?
所以,很多人為王興的這次評點華為行為定調:搞“大數據殺熟”、“互聯網借貸”的王興哪兒來的底氣暗諷華為?
就憑你一個送飯的,一個“坐地收租”的“互聯網地主”,去說一家高科技公司?
其實,王興也認為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大家都是一個圈子里的,為啥不能點評?
能管好950萬騎手,4億用戶,一年超過100億筆訂單的,能是簡單的系統搞定的嗎?
王興一定很不忿。
勤于思考的王興,多年屢戰屢敗后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只有增長是重要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只要你能保持高速增長,所有的問題都至少在短期內能夠被容忍,被掩蓋,或者不會爆發。
可能很多問題當時是個問題,你長大十倍、百倍之后它就不是問題了,甚至不需要解決它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哎喲,可惜碰上反壟斷監管,不然還真讓王興給蒙對了。這一次,也許讓王興學到的,叫法律責任吧。
這個環節補齊了,王興啊,姐看好你,繼續加油,你一定能沖刺首富哈~
摘自-鄔健敏師姐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巴菲特冷門語錄,看過都說好! | 中國版絕對回報產品的三次路徑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