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正處在估值體系迷茫的至暗時刻
時間:21-08-24 來源:格隆匯APP
我們正處在估值體系迷茫的至暗時刻
最近的行情很亂,比如說昨天大金融、啤酒暴漲,今天就被暴捶,熱點今天一個,明天一個,切換極其快,但可持續性很差。再看成交量,資金又是活躍異常,已經連續22個交易日突破萬億成交了。
但整個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無頭蒼蠅一樣,這里撞一下,那里撞一下,但就是撞不出一個方向來。盡管連續22個交易日萬億的成交,但沒能形成合力將指數頂上去,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大危的信號。
但矛盾的是,要說現在有大危,其實許多還不錯的公司已經崩盤了,已經釋放一波風險了。
典型比如A股的茅臺,這兩天打響1600價格保衛戰,從最高下來已經跌去近40個點,比如港股的騰訊,今天又創新低,從最高下來已經跌去40+,比2018年調整得還深。
縱使再往下,空間預計也不會大了。
這樣想想,大危又似乎是多慮了。
那到底怎么看當下?
1
先來理一理當前的市場,我把股票劃分成以下幾個板塊:消費、醫療、周期、大金融、互聯網、硬科技。
這個里面,存在政策風險的是醫藥和醫療器械的集采,互聯網的平臺經濟重新定位,大金融里的房地產。這三個里面,前面兩個崩盤并不過分,在政策風險下,典型的泡沫估值+潛在基本面惡化的雙殺行情。
地產是比較慘的,因為它本身估值并不高。但跌得也確實不過分,從違約暴雷的地產公司可以看出,對這塊的投資者來說,他們可能面臨一無所有的風險。地產屬于高杠桿企業,政策風險是一道,不斷下跌的股價會成為另一道,因為這會影響它們的貸款。
8月份后地產政策有邊際上的寬松,帶動地產走了一波,進而帶動與它們相對密切的銀行保險走一波。但可以肯定的是,對地產的大寬松是不會有的,至暗時刻可能已經過去,但一波邊際寬松帶來的集體上漲后,后面會是分化的。
硬科技,主要是新能源、半導體、光伏,這幾塊是政策扶持的對象,行情走得非常好,只是估值也到了令人難以心安的地步,快速換手的交易屬性很強了。
消費,是我研究的領域,這塊多數已經崩了。這個板塊目前沒有明顯的政策風險,但走壞的主邏輯與醫療和互聯網并無二致,同樣是估值泡沫+潛在的基本面惡化帶來的雙殺。只不過它們的基本面惡化并非來自政策,而是來自自身。
這塊我最熟悉食品飲料,拿這塊舉例。比如調味品,千禾剛出中報,已經跌慘的股價再幾乎2個跌停,原因是財報不好。財報不好只是結果,原因是這個行業競爭格局變得相當差,由于高盈利高估值+并不高的進入門檻,吸引了各路資本進入,賽道變得擁擠,但疫情還在持續,餐飲端的恢復并不強勁,再疊加許多上市公司還有大量產能釋放,這種情況下加大促銷就是必然的選擇。
還比如速食品這塊,比如克明面業,二季度已經虧損了,同樣的原因,去年疫情刺激需求下,行業紛紛加產能,今年進入價格戰,競爭格局比疫情前要糟糕多了。
這塊可能讓人比較驚訝的是白酒,尤其是茅臺。因為從茅臺的批價看,白酒的景氣度目前依然非常高,但茅臺的股價卻崩了,與批價的走勢形成了一個大喇叭口。
白酒的這個走勢,以A股熱門板塊的有效性來說,傾向于認為白酒未來大概率是會有鬼故事的。上半年的白酒是鋪貨行情,但終端動銷,未來三季度、四季度,明年一季度會是考驗。
但其它白酒有鬼故事,茅臺的業績確定性是很高的,茅臺也不知不覺地從2600殺掉了1000塊。
這個問題,我們再回到這張批價與股價的圖,這張圖很能說明一個問題。
2
這個問題關乎最底層的估值邏輯。
我們投資一家企業,最底層的原則是它會賺錢,會做大做強,我們最關心的是一家公司是不是在不斷鞏固它的地位,從而未來可以賺更多的錢。如果這條商業邏輯不存在了,那么投資的底層估值邏輯也就沒了。
回到茅臺這張圖上,過去茅臺的股價走勢基本與批價一致,這很好理解,批價上漲是公司產品可以漲價的先行指標,整箱批價上行到3000+,茅臺的出廠價卻還在969,這隨便提個價,基本不影響需求,卻可以大大增厚公司的利潤。但是,從6月份起,批價已經上行到3800+,股價卻下行到了1600。
原因很明顯,市場不相信茅臺可以自主提價了。盡管批價一直在漲,但茅臺卻無法在商業邏輯指導下行事。
類似的還有互聯網企業,認識一位投了美團的人,5月份的時候,他認為即使美團需要給所有外賣人員上保險,也不會動搖美團的核心競爭力,美團的地位依然穩固,商業模式依然會正常運轉。但是,7月份教育股的大崩盤,他不得不重新審視社會主義的鐵拳,不讓你形成壟斷平臺賺錢,抽傭比例要過問誰誰誰,那么最底層的商業邏輯就不存在了。
另外,還有一家食品飲料企業近期發了財報(這里不點名),中報其實挺不錯的,但我了解到的是,內部要求低調,尤其不要提上升的毛利率。企業竟然會害怕賺錢!
再如昨天騰訊財報,今天宣布再次增加500億資金,啟動“共同富裕專項計劃”。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企業本身就有社會責任這項。我們看歐美公司的財報,里面往往有一個大章節是講社會責任的,企業講社會責任,有道德的驅使,也有商業邏輯的驅使,更好的社會形象帶來更大的收益,不管動機到底是什么,這是一件大家都得好處的事。但是,在當下風聲鶴唳的市場,類似事件只會被視為底層的商業邏輯不在的又一證明。
當底層的商業邏輯不存在了,投資的底層估值邏輯也就不存在了。像茅臺這種,已經相對成熟的模式,雖然說不清,大家多少心里還是有個價值錨。但像美團這種,萬億級別的市值,本身就沒有共識的估值錨,當底層商業邏輯不存在了,估值體系也就徹底崩塌了。
美團會繼續跌到哪不好說,如果商業邏輯無法恢復,美團再剁50%以上,我一點也不會奇怪。
3
然而,很難想象,我們會變成一個不講商業邏輯的經濟社會。
畢竟,我們見證了在商業邏輯指導下,我們由一個落后的經濟體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教育股崩盤后,發生了一波底層估值邏輯崩盤的恐慌。7月28日證監會連夜開會,直接向幾家大型國際銀行的中國區主管以及幾家國際長線基金的投資人,打消教育股崩盤的蔓延效應。
這里也可以看出高層態度。
我們再回到昨天的“共同富裕”會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富分化嚴重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國經歷了效率優先的轟隆隆增長年代,現在轉向公平優先,是正常的,也是正確的。但這個過程絕非徹底拋棄效率,而是公平優先,兼顧效率。
所以,個人看法,對部分公司,市場現在恐慌過頭了,我們處在估值體系迷茫的至暗時刻。它快過去了。
它過去的標志,也許是某個高層的講話,也許是某個領域的公司開始允許上市,或者其它。
當然,這個至暗時刻過去了,并不代表所有當前在牛市中(沒錯,不管你接受不接受,今年是個魔幻般的牛市,萬得全A指數接近新高)的底部公司都會有機會。
因為底層商業邏輯崩盤的公司(但公司本身地位,行業格局并沒有變差),是最可能迎來快速修復。
但是行業格局變差等因素導致的基本面惡化,是需要時間來調整的,是絕不可能一夜之間改變。比如調味品行業,我個人看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變差,今年大概率看不到行業拐點,明年再看。
周期往復,每個行業都會經歷自己的調整時刻。只要商業邏輯依然起著支配作用,促使優秀的人不斷奮斗,有效的配置資源,把自己的企業做強做大,源源不斷地賺錢,那么該回來的一定會回來。
我們就是需要去尋找這些會調整出來的企業。
摘自-格隆匯APP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經濟和政策又臨拐點 | 暴跌1.2萬億,熱鍋上的快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