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錘房價,變教育,反壟斷!國家重錘落下,未來10年變局越來越清晰
時間:21-08-25 來源:毯叔盤錢
錘房價,變教育,反壟斷!國家重錘落下,未來10年變局越來越清晰
自從兩周前我發了《國家反內卷》文章后,動靜不小,很多朋友都在下面留言各抒己見。
有贊同的,也有反駁的。
不過我發現,大部分人還是持中立和觀望的態度:
“別看他們怎么說,要看怎么做”
“雷聲大,雨點小”
“一開始都很猛,就怕后續進行不下去”
……
我就知道會這樣,所以我必須再給大家看看國家這兩周出手的一系列新動作。
比如繼續加強整頓教培,取消阿里、騰訊等稅收優惠,還有限制房價等一系列措施……
這些政策穩準狠,但本質上都是上一波政策的延續和深入,核心目標還是為了反內卷,實現共同富裕。
所以我要說,千萬不要低估國家“反內卷”的這份決心。
今天,我就結合國家最近新出的政策,給大家更深入地盤一盤。
01 國家內卷的根源是什么?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為什么會內卷?到底是誰造成了內卷?
在我看來,這個“始作俑者”就是:資本。
資本是什么?
你可以理解為,資本就是投入生產的那部分“錢”。
比方說你發現一口油田,怎么開發?光有人還不夠,這時候最需要的是一筆錢,引技術,買設備,建工廠;然后賺錢了,買更好的技術,更多的設備,建更大的廠。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就是這樣利用日資、美資、還有東南亞華僑帶過來的資本,結合我國的人力和資源優勢,一步步循環發展起來的。
馬克思說,資本主義具有天生偉力,一年創造的價值頂得上過去上千年,就是這個道理。
但資本也有一個問題,它本身是無意識的、無秩序的,最大的特點就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也就是哪兒賺錢它就往哪兒去。
所以這些年你會發現,咱們國家發展最快的行業是什么?
房地產、互聯網、教培、游戲、短視頻、外賣、社區賣菜等等等等,全是一些“軟科技”產業,沒什么科技含量,投入成本低,而利潤又極高。
雖然它確實擴大了我們的財富,誕生了BAT這樣的“巨頭”,但也產生了幾個弊端:
第一個弊端:過度、極致的壟斷
拿房地產來說,玩的就是一個資本游戲,炒房資金大部分來源于銀行和其他大宗資本,沒成本,見效快,收益還高,這幾十年來不斷推高房價,出現了好幾個房企巨頭,誕生了不少“首富”。
互聯網更甚,資本更聰明,你所看到的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會在最避稅的地方注冊公司,在利率最低的地方借錢(比如日歐),在海外計提利潤(比如離岸資管公司),在回報率最高的地方融資(比如美股),而最終獲益的是少數幾個股東。
極致的壓低成本,極致的收益,形成壟斷后,利用資本優勢再擴大壟斷,不斷地割韭菜。
第二個弊端:吸血多數人,服務少數人
有人說了,壟斷有什么不好?很多國企也是壟斷,比如中國移動、國家電網等等。
可兩者的區別是,一個只服務于資本,謀求更大利益;一個是國家控制,服務于多數人。
這些年,國企產品的價格一直被強干預,像電費、水費、網費,還有火車票,都沒怎么漲。
可互聯網的壟斷,吸的卻是多數人的血,比如靠996壓低人員成本、靠規模效應獲取巨額利潤,而最終的收益,只會全都投入再造一個新的壟斷企業,而不會返給社會做福利。
你想想,美團有多少騎手?滴滴有多少司機?加一起八位數肯定有的,這么大的群體,卻享受不到基本的勞動權益保障,想想你就懂了。
第三個,也是最大的弊端,就是擴大社會貧富差距,加劇社會撕裂和焦慮
我們來看看,資本重倉的這些產業,雖然整體上帶動了社會財富,大家都比以前有錢了,但貧富差距卻進一步拉大了。
最直觀的,這些年你一定對這些話不陌生:
“我家狗都坐私人飛機的”,“一個億只是小目標”,“我對錢不感興趣”……
很多人把這些當段子聽,卻沒注意到,這些正是貧富差距的體現,不斷激化著上層和底層的矛盾。
還有教培行業,資本瘋狂進入,也在推動教育的“劇場效應”,你花5萬在孩子身上,我就投入10萬,家長們不斷拼財力拼體力,結果自己內卷,孩子們也內卷,加劇了社會焦慮。
最最重要的是,資本一旦奔向互聯網、房地產,教培這些產業,就很難再投向收效長期的實業,長期以來必然對實體經濟形成擠壓之勢,造成產業空心化。
比如這些年,年輕人紛紛去送外賣,做直播網紅,甚至寧愿在家躺平,也不愿意去工廠干活。
很多老工業基地全面衰落,有些地方甚至變成了“空心城”。
這都是資本綁架經濟、產業空心化的后果。
如果放任下去,一定會衍生出更多的社會問題。放眼望望四周,懂我意思了嗎?
除了這些,資本無序還導致了其他一些問題,比如數據安全,典型的就是最近滴滴侵犯用戶隱私、數據泄露事件。
所以,你最近一定會在很多人的解讀中看到這句話:
“警惕一切以壟斷、吸血、依賴漲價、制造焦慮、提高社會摩擦的行業、公司、資產”。
02 國家深入“反內卷”都干了什么?
我們現在遇到的所有問題,發達國家之前都遇到過。
當年美國就是這么發展過來的,所以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矛盾尖銳等一系列問題。
其實美國這些年也在改,“制造業回流”、“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一直是美國總統最重要的一張牌,懂王就是靠這個宣傳口號才當選的,只是最終沒能挺過來。
雖然美國的改革暫時失敗了,但至少占據了先發優勢和國力優勢,還可以向全世界收專利費和保護費,我們呢?
資本造就的這些互聯網壟斷企業,不僅在國內加劇內卷,在國外還要被美國卡脖子。
所以,我們國家現在才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要改變發展路子。
好在我們還有一個“后發優勢”,可以吸收先行國家的經驗,然后制定有自己特色的舉措。
比如最近這些:
1,也是最緊急的舉措:限制資本無序發展
這其中的主要動作,就包括限制房價、互聯網反壟斷、整頓教培、規范游戲和娛樂產業等。
這一兩年以來,我國在房產上的動作可以說是最多的。
我統計了一下光是近一個月發布的樓市政策,就至少有10條以上:
7月22日,中央調控工作會議,重申“房住不炒”;
7月23日,八部委聯合通知整治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
7月24日,上海贈與房屋限制;
7月29日,武漢出臺“憑房票買房”新政;
8月5日,北京住宅限購新規,離婚3年內不得買房;
8月10日,浙江發布市新政,公證搖號、限售3年;
……
樓市政策肉眼可見的越來越嚴,其實所有目的就只有一個,限制資本向房地產流動,穩定房價,讓普通人也買得起房。
最近這些政策頻出,讓資本也嗅到了味道,不少地方的房價開始出現跌落。
像湖南岳陽,部分房地產商甚至打5折賣房,引發不少人連夜排隊,當地還緊急出臺了“限跌令”,這才是真正揭示房市新行情的信號。
再來看看互聯網反壟斷。
阿里因為“二選一”被罰182億,騰訊音樂因為壟斷版權被罰,虎牙斗魚合并占領市場被罰,社區團購因為“1分錢買蔥”惡意競爭被罰……
阿里騰訊因為此前生態互相屏蔽,目前也正在被政策干預,這點阿里已經在季報中有所透露。
還有一件事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
最近國家還收緊了“關鍵軟件企業”的資格標準,叫停了對阿里、騰訊的減稅優惠補貼,停掉了它們的稅收紅利。
所有這一切,都是在約束資本無序向互聯網過度集中造成壟斷。
而且可以預見,互聯網要挨的暴捶還遠遠沒結束,接下來還有更多。
2,引導資本的發展,發力“新制造”
正如剛才說的,資本本身是無意識的。
所以,一方面國家大力限制資本無序發展、對互聯網反壟斷,另一方面也必須對資本進行引導。
最近這段時間政府的態度還是很明顯的,整體方向就是降低房地產、教育、金融等的利潤和壟斷,限制互聯網大廠中技術含量不高、圈錢很快的業務,限制對民生和實體經濟的擠壓,把資本往硬件和底層技術上趕。
那接下來要發展的是什么?
就是新制造、新能源、半導體、新基建、航空航天,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硬科技和實體經濟,是那些真正影響國計民生的產業。
比如做硬件開發的華為、比亞迪、還有幾家芯片公司都得到了國家扶持,從資本市場股價也能看出來,新能源發力、寧德系股票開始猛漲.....
只有科技+制造,才是一國競爭力的根本,未來國家也一定會持續用政策牽引資本往這方面走。
3,也是最根本的,改革教育
以上這些產業變革不是說說而已,也需要培養更多的后備力量,需要大批職業教育人才來支持。
我們看看德國,德國的中學教育就實行分流制,有很多人會進入“職業技校”,一幫17、8歲的技校生就能搞定“德國高鐵ICE”的高端項目。
有這樣的職業培養體系,才源源不斷給德國輸送了很多技術人才。
我們國家目前也在逐步對高中教育進行改革,以后一半的人去高中,另外一半會分流到各所職業高中學習技能,給新制造、新材料等實體經濟培育人才。
而改革教育另外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促進教育公平。
具體怎么做?
一方面體制內學校減負,另一方面就是整頓體制外的教培行業。
比如推行5+2模式,中小學每周5天、每天至少2個小時,為學生開展課后輔導服務,還要控制作業總量,將作業納入教研體系,這樣減輕家長壓力,不讓教培機構趁虛而入。
北京市還嚴禁學校劃分重點班、實驗班,所有師資力量保持平衡,禁止教育分級。
上海也有新政出爐,學生考試不允許公布成績,給孩子們減負,也為家長們減少內卷。
上海、北京、重慶等城市的學區房也相繼受到重點打壓,實施多校劃片,防止有人鉆空子炒房,加劇教育不公平。
國家對校外培訓行業的打擊也越來越嚴厲,比如嚴禁開展線下學科類培訓、禁止公辦教師在民辦學校任教等等。
這樣的大刀闊斧下,一大批教培老師受到影響,為了生存,也會選擇回公立學校教書,讓孩子在學校就可以學到足夠的知識。
說到底,國家反的是資本無序,對行業中的個人還是很關懷的,北京市最近就出臺了6大舉措,幫助培訓機構從業人員再就業。
總之,當前我國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少數學生拔尖,而是盡量讓孩子們擁有一樣的資源,站在統一起跑線,打通階層流通的通道。
當然,你得明白,絕對的公平永遠不存在,目前這些政策都是在盡力實現公平。
03我們的未來到底會怎樣?
剛才說了這么多,把它們連起來看,你就明白了。
限制資本,打擊互聯網壟斷;引導資本往制造業等實體經濟靠攏;規范改革教育行業,既為實體經濟培養人才,也為促進教育公平。
所有這些政策的目標其實都是一致的:
縮減壟斷帶來的貧富差距,減輕社會內卷,增加社會公平,讓更多人享受發展帶來的果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歸根結底,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不是沒有資本,而是國家控制資本。
這就意味著,國家運行資本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務,決策者不會按資本市場和富有資本家的意志行事。
當然,目標是清晰的,但過程是曲折的,中間也會有多重聲音,多重阻力。
但越是這種時候,我們就越要看明白前路,想清楚方向。
還記得咱們國家的“三步走”戰略嗎?
三步走,不是少數人的富裕,而是大多數人民的富裕。
去年的脫貧攻堅戰是其中一步,現在的政策也是其中一步,都是在步步往前推進。
就在8月17日,習主席在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也提出了重要議題促進共同富裕。
簡單摘錄下會議的核心語錄:
“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
“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
“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
“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
遠的不說,最近幾年國家就在發力一個「中等收入群體翻倍計劃」,目前中等收入人群大概有4億人,遠景目標是把這個群體擴大一倍,達到8~9億人。
共同富裕,你可能不信,但絕不會是國家的一句空話。
所以,別再問“房價降了嗎?996停了嗎?教育減負了嗎?工廠工資高了嗎?”這些問題了。
且不說新制造業需要積累和周期,也不說我們技術人才梯隊還不健全,單說我們人口這么多,想實現目標,不得需要時間嗎?
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各種冷眼嘲笑說不行,更不要說不可能。
這些年來,我們不就一直是“中國特色”道路上狂奔嘛,不走得也挺好?
你要明白,所謂理論也往往是實踐后的總結,沒有哪種理論一開始就注定成功,我們目標導向是好的,當下所做的事兒,既需要盡力而為,也需要所有人向心合力。
最后,我還要說一句話,為什么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要說這件事?
因為身為年輕人,看清這一趨勢至關重要。
人最終都是時代的產物,再小的個體也要關注宏觀趨勢,這樣才能在生活、擇業、投資創業等方面順勢而為,收獲紅利。
最后的最后,我想到兩句話: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大圣,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聽懂的,掌聲。
摘自-毯叔盤錢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中國樓市13個必經之路”,天涯神預言即將實... | 耶魯“財神爺”后繼有人!徒弟將繼承衣缽 掌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