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石集團創始人:當你面臨兩難選擇時,永遠 選擇長遠利益…
時間:21-09-01 來源:VC/PE/MA金融圈
黑石集團創始人:當你面臨兩難選擇時,永遠
選擇長遠利益…
彼得.彼得森,美國商務部前部長,是全世界最大的資產管理機構之一黑石集團創始人。1926年出生于美國,1962年被《生活》雜志選為40歲以下美國100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1971年出任尼克松的國際經濟事務助理,1972年2月轉任商務部長,并兼任國家生產力委員會主席和美蘇商業委員會主席,1985年與施瓦茨曼共同組建黑石。
他的自傳《黑石的起點,我的頂點》,曾被巴菲特贊譽:“彼得森的旅程,是一個了不起的故事;他的書,展現了他在商業和生活上坦誠的態度,令人耳目一新。”
在自傳中,彼得森將自己的人生經驗總結為“回望過去,我遇到的機會最后都成了二選一的題目——眼前利益還是長遠利益,而我的選擇都是——長遠利益。”
我們從他的這本自傳中,提煉出彼得森對自己人生影響最大的7堂課,以下請享用:
經常碰到很多人向我討教事業和人生的經驗,似乎我的經歷中蘊涵著某些寶貴的智慧。
比如,在事業方面,很多人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年僅30幾的我,能在一些看似毫無關聯的領域謀得要職,比如廣告業、制造業還有金融領域?
再比如,我是如何在不影響原有事業的同時,還能積極投身到公共事業中的?
還有,大家似乎都隱藏著一個未說出的問題:我是如何成為億萬富翁的?諸如此類,等等。
我的第一個回答,就是——我的某些成功是因為運氣好,但編輯覺得這個回答很敷衍。他引申出了另外一個問題:為什么年紀輕輕,就有諸多高級職位尋我而來?在機會接踵而至時,我又是如何回應和取舍的?
為了避免回答這個問題,變成職業生涯的咨詢,我必須說明:我們的興趣、愛好、能力、資源、優勢,當然還有劣勢,都各不相同,所以“如何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并沒有統一的標準;而且,我從未給自己規劃過什么長期職業路線;所以,我也不可能為你規劃一條。
我能幫助你的就是,當你讀到這些原則和經驗時,把它們當做連接各類事業的紐帶,然后問自己:哪些在我身上適用?哪些和我的興趣、能力、優勢和激情掛得上鉤?
我將這些內容提煉成人生的7堂課,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1堂課
一定要發揮你的優勢,尤其是比較優勢
我學到的第一堂課是:千萬不要被一份工作牽著鼻子走,如果僅僅是因為它薪水高、福利好、地理位置好或給你大辦公室等諸如此類的理由;你需要集中關注的是:能否在工作中發揮你的優勢,尤其是你的比較優勢。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零售業,利用的正是我的相對劣勢,所以以慘敗結束。在那之后,我真正學會了拒絕那些不適合我的工作機會,不管它看上去多么誘人。最后,我發現我事業的好壞,確實取決于我在工作崗位上的表現,也就是說是否充分發揮了我的優勢。
亞當·斯密的學生,都會牢記他數世紀都適用的至理真言:發揮你的比較優勢。我發現這句話不管是對人,還是工作,都同樣適用。
第2堂課
永遠不要在思想上懶惰
當我將自己的比較優勢付諸實踐后,我學到了人生最重要的第2堂課:思想上不能懶惰。
常常思考一下你的公司、你所處的行業、還有整個經濟環境的實際狀況是怎樣的?比如在廣告業,不是成為所謂的“靈感天才”就可以高枕無憂的;還要常常回到原點,去思考廣告是什么,廣告可以是什么,廣告應該是什么。
在我涉獵的兩個領域事業中,我發現我自己不僅僅被一些微觀問題所吸引,即每個人每天都要做好具體的事務;還有很多宏觀的問題,即一些抽象的問題能激起我的興趣。
我喜歡這樣——細小而又宏大,具體而又抽象。
第3堂課
最重要的是投入,并積極采取實際行動
我不滿足于僅僅知道我所知道的,或者我以為我所知道的。我想要去記錄它們、談論它們,甚至向他人傳播它們。在實踐的過程中,我遇到的人,一個比一個聰明,一個比一個熱誠和投入。他們不僅改造著我的思維,還拓展了我的思維。
于是,在我寫作、草擬演講稿的過程中,我感覺到,光是思考和記錄好點子是遠遠不夠的,至少對于我來說是這樣。
這成為我人生的第3堂課:對于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投入,并試著采取實際行動;這就意味著嘗試改善我認為值得努力的境況,還有嘗試改變我認為需要被改變的事情。
這就是為什么我花了如此多的時間,去各種公共機構工作或建立各種機構。這些機構,極大地擴大了我的交際圈,幫助我遇到了很多和我有思想共識的人。
我致力于財政責任、代際公平、國會行為規范、慈善機構改革、執行總裁長期績效獎金等等事務。
所以,在我人生的關鍵時刻,我發現不時會有人為我預備著某個董事會的職位——不管是營利還是非營利組織,或者為我的公司帶來新的業務,因為在上述這些領域中,他們曾經和我并肩作戰。而且,他們顯然信任我的觀察和決斷。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紀80年代的聯合預算上訴委員會,我和財政部的5位秘書長,還有數百家企業的CEO一起呼吁政府內部財政職責的實現。
之前我根本沒有料到,業余活動也能成為我事業的功臣。這堂課的一個要點是:別因為它助你一臂之力,才參與這些活動;我的參與源自我的興趣,興趣有了,其他的自然就水到渠成。
第4堂課
跟隨自己的興趣,謹慎選擇下一步
當很多機會擺在我面前時(這種事經常發生,相信你們也一樣),我得做出艱難的選擇。我應該將機會全攬下,攬下大部分,還是選擇其中幾個?
當我想法活躍,對感興趣的事躍躍欲試、摩拳擦掌時,我了解這些興趣最后可能會導致三心二意、急于求成。所以,我最終只會選擇其中的一二。
我的原則特別簡單,就是跟隨自己的興趣,或像哲學家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說過的,“追尋你的幸福”。
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工作,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我時常會為了建立更好的人際關系網,而被某個知名機構的董事會席位所吸引。但如果這不在我的興趣范圍之內,我會拒絕。
如果我對某些領域的事情特別有激情,而且愿意花很多時間在它上面,我不僅會十分樂意在這些機構事務上,花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會愿意參與它的管理以及籌資活動(這點很重要)。
再一次,我又有了意外的收獲。因為被邀請擔任主席一職,該職位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籌錢,而這個任務反過來又幫助我和更多美國政商界要人,建立起親密關系。
第5堂課
在任何情況下,必須忠于
自己的原則、內心和道德標準
第5堂課,對我尤為重要,它關乎到我們的人生之路應該如何去走。
從我父母那里,我就知道:必須要忠于自己的原則、自己的內心和道德標準。正因他們的教導,我才敢對不值得我付出的人說“不”。雖然說出去的“不”,明顯會帶來一些短期損失;但是,長期收益最終會出現。
我希望我一直能恪守自己的原則,但有兩次我沒有做到,也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第一次,我在麻省理工盜用了羅伊·科恩的論文。而我的借口很蹩腳,還狡辯說其實沒有真正“抄襲”他的論文,因為我還另外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東西。我曾發誓不僅要對他人誠實,還要對自己誠實。這次我明顯違背了這個原則,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長期代價。
第二次,在雷曼兄弟,很長一段時間,我默默容忍了幾個合作伙伴的一些不該被容忍的行為,因為我顧及的是“和平相處”和維護短期利益。
在這兩起事件中,都存在著為了短期利益或避免短期痛苦,而違反原則或妥協,但都是以犧牲重要的長期利益為代價。
涉及到原則問題時,要有說“不”的勇氣
相反,在我堅守誓言恪守原則時,即使當下不好受,卻可以實現長期利益。我此生的經歷,無一例外地都印證了這一點。
在我人生的一系列重要轉折點,我都能干脆地說“不”。我感覺我有充分的理由說不,這可能是道德因素驅動,也可能是直覺告訴我對方的品格有缺陷,或項目的可行性值得商榷。
舉個例子:
我在麥肯時,碰到一位老板,他侵蝕公司的養老基金,不顧大局購買超大型專用飛機,偷竊我的工作成果,唆使初生牛犢的我,去謀取公司主席一職。但是,當時的我,毅然決然地辭職了,雖然當時我還沒有找到后路。這在當時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決定,但我從未后悔過。
另外一個例子:
在尼克松政府時期,我堅持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拒絕像棋子一樣被總統無情地利用。我可能因此沒能經歷一些非同尋常的事件,但是我得以在“水門事件”爆發前就脫身。在人們心中,仍然保持著正直的形象,這讓我后來能遇到更好的工作機遇。
換句話說,當時我說的那些“不”,表面上看,是把我推入萬丈深淵;但事實上,并非如此,我其實因此浴火重生。
第6堂課
在事業和個人生活中,努力尋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
事實上,在這方面,我的經歷基本上是沒有找到平衡點的典型負面教材。我經歷過兩次離婚,曾經的我,除了工作外,什么都不看重。
某些時候,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意味著青云直上的事業軌跡,必須得放慢速度。
拿我自己的事業來說,我知道拒絕擔任黑石執行總裁,就意味著喪失更多收入。然而,這也意味著我可以花更多時間在妻子、孩子、朋友和各種公共事務活動上。我也正是這樣做的。
在我們的人生路上,無論我們需要作何種調整,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沒有深思熟慮,就不會有自我剖析;分不清輕重緩急,就不會取舍。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平衡的生活都得來不易。
第7堂課
當你面臨兩難選擇時,永遠選擇長遠利益
第7堂課的內容,是關于職業生涯建議的。
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在沒有搞清狀況之前,千萬不要被一個工作機會給誘惑了。你不能僅僅找一個能發揮你相對優勢的工作,你還要考察企業文化的不足之處;因為這些不足,會像地雷一樣潛伏著,可能隨時會摧毀你的事業。
事先對未來雇主作全面考察,可以帶來巨大的紅利,還能避免很多風險。如果我在進雷曼之前,也做過這樣的調查,那我很可能一開始就不會選擇加入它。
在考慮是否擔任某高級職務前所做的全方位考察工作中,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大家通常要考慮以下幾點:
1、這家企業的目標和價值是什么?
2、除了高層外,你是否還和同級的員工交流過,他們是如何看待你的工作的?他們對你的加入有什么看法?
3、這家企業CEO的調換率是高還是低?如果很高,原因何在?
4、這家企業的財務狀況是否健康穩定?該企業是否有其他遺留的重大法律糾紛未處理完?
回望過去,我遇到的機會,最后都成了二選一的題目——眼前利益還是長遠利益;而我的選擇都是——長遠利益。
摘自-VC/PE/MA金融圈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中國經濟的底層邏輯變了,未來10年什么 資產... | 突然崩了!4000億“醬油茅”被砸跌停,各種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