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聊“錢大媽”:加盟店越賣越虧,到底哪里 出了問題?
時間:21-09-07 來源:劉潤
聊聊“錢大媽”:加盟店越賣越虧,到底哪里
出了問題?
前天,9月1日,央視財經報道了錢大媽生鮮超市不少加盟店面臨虧損的問題。
并稱,錢大媽“激進”的打折方式,直接導致了一些加盟店的虧損,有消費者養成了特意等到打折時間來光顧的習慣,導致門店菜賣得越多,虧損就越大。
隨后,錢大媽在微博和官網上聲明回應,稱:加盟店經營不善,不是普遍現象。
“加盟商經營不善”情況,并非普遍現象。對于一家新開的門店,前面3-6個月通常稱為“爬坡期”,期間公司與加盟商共同培育市場,并為每個門店提供幾萬到十幾萬不等的幫扶;從近期數據來看,度過爬坡期的門店,華南區盈利率超過90%,其他區域超過80%。
(圖片來源:錢大媽官網)
有同學問我,對于這件事情,怎么看?
那我就來斗膽說說我的看法。其實,錢大媽這件事,主要涉及到幾個不同的問題。
分別是:薅羊毛,生鮮格局的變化,和加盟商。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 1 —
“不賣隔夜肉”:
到手邊的羊毛,你薅不薅?
“不賣隔夜肉”,一直是錢大媽引以為豪的標簽,也確實刻進了它的DNA。據說錢大媽的初創故事,就是從創始人馮冀生早年在東莞開豬肉鋪,不賣隔夜肉,開始的。
不賣隔夜肉,口頭說容易,做起來難。那,錢大媽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說來慚愧,我平時真沒去錢大媽買過菜,趕緊上官網搜了搜。
錢大媽要求所有門店經營的新鮮肉菜均當天銷售完畢,每天19:00開始打折,每隔半小時再降一折,直至免費派送,絕不隔夜銷售。
(圖片來源:錢大媽官網)
每天晚上七點開始打折,從九折開始,每過半小時,再降一折。到九點,變成五折了。11點,一折。十一點半,免費派送。
聽起來就像每年雙十一,大家捧著手機等零點降價、付尾款、清購物車一樣,激動,顫抖,翹首以盼。這么好的羊毛,為什么不薅?
七點,大家早就買好了菜,甚至很多人家已經吃上了晚飯,年紀大一點的,可能已經吃完、洗好碗,準備出門溜達了。這個時候,家門口、小區附近,即將打折的錢大媽,就成了個好去處。
更有甚者,為了挑到更多的菜,為了薅到更大更好的羊毛,很多人會在六點、六點半,早早選好要買的雞、新鮮肉、菜等等,拿在手中、放在購物籃里,等著七點鐘聲敲響的那一刻。或者再逛逛,等到九點,變五折,再付款。
乍一看,好像沒什么不好的。店家可以處理掉當天沒賣出的存貨,堅持每天都上當天的新鮮菜;消費者呢,可以得到一點折扣優惠。一舉雙贏。
可是,如果,有人六點就來店里,把貨架上所有想買的菜,一掃而空,一股腦扔進購物籃,然后一屁股坐了下來,坐等七點開始打折,甚至可能坐等到九點,打五折。這時候,很多六點下班回家,準備做飯的人,陸續走進店里,發現,貨架空了,菜都在購物籃里,沒法買,悻悻離去。
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對顧客來說,急著要買菜的人,買不到菜。對店家來說,本來可以原價賣出去的菜,不得不折價。
只因為那些不緊不慢的人,提前“搶”了菜,甚至可能他每天只在這個時間來買,就是為了薅到羊毛。
薅羊毛,是人之常情。就像我們吃自助,金槍魚突然來了,不管吃不吃得下,趕快先去搶一大盤。
就怕猶豫一會兒,眼瞅著到手的金槍魚就“飛了”。事實上,這釀成了很大的浪費。
所以,錢大媽為了做到“不賣隔夜肉”定的打折規則,我相信本意一定是好的。但,確實造成了一系列問題。百密終有一疏。
這個現象,在商業中被稱為:規則之縫。
凡事規則,都有漏洞。這個漏洞,就是規則之縫。
怎么辦?這條縫,得想辦法,盡量給堵上。
比如,把金槍魚自助自取,變成了回轉餐廳的形式。大家都坐在傳送帶邊上,一碟金槍魚轉到你面前,需要就可以拿下來,不需要就會自動傳送到下一桌。每碟有3-5片,每人一次只能拿一碟,過了,就得等下一輪。
餐廳用回轉的方式,控制每次拿的量,而不至于浪費。
比如,盒馬鮮生。和錢大媽相似,盒馬也有晚間打折制。以鮮奶為例,那會不會也有人提前放進購物籃,等到九點再結賬呢?
我想應該有,但很少。為什么?因為盒馬可能用了兩個方法,把縫堵上。一,大數據選品,嚴格控制當天上架數。二,內部消化,在盒馬烘焙,變商品為原料。
薅羊毛,本質上就是規則之縫。和規則共生、并存。
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想辦法優化,堵縫。對于錢大媽來說,解決不賺錢問題,通關第一條,或許就是堵縫。
— 2 —
生態重圍:
生鮮格局變了,電商在敲門
過了第一關,游戲才剛剛開始。
這,第二關,就由不得錢大媽自己了。哪怕它的品質把控做的好,哪怕價格控制也做得好,哪怕銷售、夜間打折也很好,但是時代變了。
生鮮格局的變化,或許才是不賺錢問題的最主要矛盾。
錢大媽、永輝超市,這樣的生鮮、生活超市,悄然變成了生鮮格局的過去式。它們遇到的是,怎樣的后浪?
第一波,2017年,盒馬出生,轉而各地生花。
一時間,石破天驚。它帶著電商思維,撥動了生鮮行業變革齒輪。
超市里也能吃海鮮;買單只能用盒馬鮮生APP;線上也能下單,半徑3公里內,30分鐘送達。
盒馬的門店不再僅僅是擺放商品的地方,而是可觸摸、可品嘗、可體驗的綜合場所,更是線上配送的前置倉。
什么是前置倉?
簡單來說,就是把原本遠在郊區的倉庫,前移到離消費者更近的地方,解決配送時的“最后一公里”。從而,讓商品更快送到消費者手中。
前置倉開門營業,線上線下結合,大大增加了單店總收入,提高了坪效。
第二波,每日優鮮、美團買菜,同樣不同凡響。純粹的電商外賣,“城市分選中心+社區前置倉”極速達,進一步提高了效率。
還有第三波,現如今如火如荼的社區團購,也來生鮮行業這杯羹里舀一勺。
于是,留給錢大媽們的,可能只有些殘羹冷炙了。
電商在敲門。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生鮮行業里,在不斷橫空出世的新業態中,突出重圍?
或許是錢大媽必須直面的。
我們驚喜地看到去年7月,錢大媽成立了錢小鮮,邁入生鮮電商這條擁擠賽道。期待這頭傳統生鮮行業的小象轉身,驚艷四座。
錢大媽的第二關,我想,就是突出賽道重圍。
而第三關,或許更艱巨、更重要。那就是,加盟商。
— 3 —
加盟商賺不賺錢:
錢大媽的阿喀琉斯之踵
希臘神話里,有一個叫做阿喀琉斯的人。他出生的時候,被母親握住腳踝倒浸在冥河中,讓他擁有不死之身。但,唯獨腳踝露在外面,成了他的致命弱點。最后,阿喀琉斯也正因為被射中腳踝而死。
對于錢大媽來說,或許可以說是成也加盟店,敗也加盟店。
如果說,薅羊毛,是有優化空間的規則制定問題。生鮮格局變化,是外部因素推動下的轉型問題。
那么,加盟商是否盈利,可能是錢大媽最應該守護的阿喀琉斯之踵。
從2013年,深圳福田第一家社區門店問世。到今年2月,錢大媽通過直營和加盟的方式,全國門店總數突破了3000家。
回看錢大媽的拓展歷程,勢如破竹。
2019年4月,錢大媽走出珠三角,直入上海,一年內在上海開店100家,打入華東市場;
2019年9月,武漢第一家門店開業,布局華中市場;
2020年3月,入駐成都和重慶,進軍西南市場;
2020年12月,落戶北京、天津,布局華北市場。
與此同時,加盟商虧損、轉讓的報道也屢見不鮮。
加盟店到底掙不掙錢,我沒有明確的數據,不能斷言。
個別商戶反映不掙錢,錢大媽官方聲明表示,經營不善不是普遍現象。我相信都是真的。
這本質上,其實反映了加盟商和品牌商關系的問題。
加盟商扮演角色的價值,和品牌商要求的標準化是成反比的。標準化越高,角色價值反而是越低的。
打個比方。如果你是一個服裝銷售,你的任務是把庫存拿走,拼命地說服消費者買走它。這是你的價值。
怎么賣?賣哪些?沒有統一規定,可以自由發揮。這時候,你的價值,就更明顯。
而,錢大媽對標準化要求很高,經營管理很嚴格。
因此,它對加盟商的期待,反而是低的。僅僅是出了一筆資金、占據了一個位置、按照標準來經營,就好了。其他的,比如,策劃一次促銷活動,都不必操心,也不能操心。
因此,每家加盟商自己能掙多少錢,是和錢大媽自身的品牌價值和商業模式,高度綁定的。
既然如此,那么錢大媽就是最重要的決策中心,一定要做非常準確的判斷。什么判斷?
就是,我們到底有多少加盟商能賺錢。
收取加盟費,是評估一個加盟商愿不愿意加盟的決心。
而,評估加盟商總體盈利的比重,是錢大媽心中必須裝下的標桿。
過去錢大媽在華南地區,有90%的加盟商能賺錢。在全國有80%的加盟商能賺錢。
那么,現在,哪怕在競爭激烈的條件下,也一定要保證讓80-90%的加盟商掙到錢。不能打破。
向上,爭取到更好的供應商;向下,發展更大規模供應商,都離不開這條紅線。
這,就是第三關,更是錢大媽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信任的基石。
最后的話
今天聊了聊錢大媽,面對如今可能面臨的內外困境,我給出了三點建議:
(1)優化經營規則;(2)布局生鮮電商賽道;(3)守住加盟商盈利紅線。
期待錢大媽的通關歸來。
打開錢大媽的官網,首頁有一句話:
做一家值得尊重并受人信賴的企業。
這是錢大媽9年來的恪守,也是對未來的愿景。
祝福錢大媽。祝福每一家有理想的企業。
摘自-劉潤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劉潤:長期主義,就是扔掉投票器,踏上稱重機... | 社區團購大戰分水嶺:同程破產,巨頭拼毛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