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倒
時間:21-09-08 來源:秦朔朋友圈
不倒
“倒”是如今世界的常態(tài)。
男人能被一句話絆倒,也能被一個女人絆倒;企業(yè)能毀于一次事故,也能毀于積微成著的蟻穴。在某些領(lǐng)域,“盛名”奔跑的速度,總是快過心智完善的腳步,撐不過多久,就與“其本來面目”兵刃相向,成了要被上帝趕緊潑掉的臟水。總有人躲得過歷史的縫隙,卻逃不掉時代的更替,人算之外還有天算。
在我們能抵達的歷史波段里,它翻臉的速度大大快過它翻頁的速度,幾乎讓人回不過神來。目前看似平靜的領(lǐng)地,或許不過是保持著傾覆之前最后的平衡。但細細去想每一樁倒掉的案例,其實都能在往日里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老天給足了時間,只是叫不醒一個忘形之人。
我想所謂神秘的命運,從來不會比人瞬息萬變的內(nèi)心更加神秘。如果有人能復盤自己的來路,那些命運的追弄,急速的衰敗,比關(guān)掉濾鏡更南轅北轍的自己……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件事的走向,都在跟隨內(nèi)心的安排靜靜地發(fā)生;每一把刺向自己的刀,都是他們自己遞上去的。
這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呢?對錯、好壞總得擱到更長的歷史周期看才有意義,但更重要的是,從沒有從天而降的恩賜,每一種得到,都得配得上,才長久。
“不倒”或許是一個人在漫長的一生里,經(jīng)年累月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謹言慎行之后還算過得去的結(jié)果。性急的人會跌倒,貪婪的人會得到教訓,溫良的人倒面目完好地站在了終點。但如何實現(xiàn)呢?這個話題雖過于寬泛,但仍然值得一說。
1 樸素的原則
在我不長的生命經(jīng)驗里,發(fā)現(xiàn)所遇之人的命運起伏也多半與人本身的質(zhì)地相關(guān)。出身、運氣、天賦這些命定的恩賜是很重要,但那些人本身的美好、良善、厚道,才是托住這些鉆石的底座。沒有后來用心的耕耘,人品的加持,早年的耀眼也會隨風飄散。這不難解釋為何那些拿了一手好牌的會打爛,而那些勤奮踏實的人們能把散落一地的珠子,連接起來。
所以一個人事業(yè)或人生的高度,與其處世哲學的高度非常相關(guān)。企業(yè)也一樣,作為個人的集合體,在追求如何活著,或者如何活得更好的問題上,幾乎沒有差別。企業(yè)選拔領(lǐng)軍人才時要德才兼?zhèn)洌驴傇诓胖埃瑑r值觀總是高于能力,畢竟文化是應對危機的古老而長效的技術(shù)。
具體點說,這種“處世哲學”到底是什么呢?
稻盛和夫有一個觀點,所謂正確的人生準則,就是你從小幼兒園老師教你的那些最最樸素的原則——比如正直、感恩、勤奮、堅強、努力、利他等人世間美好的品質(zhì)。所有事都可以拿這一基本原則來做判斷。放在現(xiàn)在,就是“常識”和“本分”的力量。
比如日本要不要向中國謝罪這件事,稻盛說,當然要謝罪,日本侵略別國是歷史事實,就好比傷害別人要賠禮道歉,這是做人最基本的正義感。可許多日本人說,不能道歉,道歉了會讓國家喪失權(quán)威。可稻盛說,難道因為這樣就能違背良知嗎?因為有損自己就能不做正確的事嗎?
是的。在這個問題上,所有“倒下”的人恐怕都像日全食一樣出現(xiàn)了罕見的重疊。人明明知道什么是正確,但就是不去做。犯錯往往只有兩條原因,要么無知,要么無能,大部分不是無知,而是良知沒有能力戰(zhàn)勝私欲,把許多簡單的問題弄到無法收場。
邁入成年社會,當人看到種種急功近利,捷徑小道,藏污納垢,彎彎繞繞后,總?cè)菀缀鲆暷切┳顦闼氐脑瓌t。畢業(yè)多年之后和同學聊起來我才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個人都經(jīng)歷過踏入社會之后若干年的心理調(diào)整期,短的幾年,長的十年。但在每一個故事里跋山涉水之后,才發(fā)現(xiàn),那些降臨的磨難,不過是為了來穿針引線,做你的領(lǐng)路人,告訴你也只有那些樸素的原則才能最終護你周全,那些“大道理”才是真的取自“大道”。背離它們的,基本都離安寧喜樂越來越遠。
稻盛和夫也提出了一個人生成就方程式:
人生/工作的結(jié)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在這個公式中,能力和熱情只有0到100分,但是思維方式可以從-100分到100分。換言之,改變了思維方式,人生會柳暗花明。有能力、也有熱情的人,如果思維方式是負面的,好好的人生會被反噬;有正面的思維方式,即使能力差一點,也不至于淪為輸家。
而正面的思維方式,就是那些樸素的原則。
2 有德的生活
中西方的大哲們,其實在“什么才是值得一過的人生”這個問題上有非常類似的答案——“有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才值得一過。但諷刺的是,你看生活中,世人慌慌張張,皆為碎銀幾兩,人們并不按大哲們倡導的方式去過生活,他們對追求道德不感興趣,對追求錢財?shù)故蔷\所至。
畢竟人們在理解“德”上面,還是非常淺薄,總覺得是老生常談,是故紙堆里的東西,不知道去追求善良正義,到底是為了什么。人能體察到的自我生命,單向又短暫,從局限性看無限性,猶如坐井觀天。特別是年輕人,還是個半成品,都還沒時間來鋪開、試驗、總結(jié)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
當然除了年輕人,還有特別順遂的人,比如一夜成名的,比如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對于世界的理解只在一層薄薄的橫截面上。要經(jīng)歷些人世風霜,才能慢慢體悟人道與天道,以及天道對于人道的修正。
“有德”和“好生活”之間的關(guān)系像是被層層編碼過,普通人并不具備解碼的能力。但如果,“有德”能明明白白通往幸福,能賜予你一個好生活,才是人們無法拒絕的理由。
趙汀陽寫的《論可能生活》,便回答了這個問題。
什么才是人生的幸福呢?幸福當然不等于簡單的快樂,也不等于欲望滿足,最重要的,幸福也不是某種結(jié)局或者目標,不是賺到1個億之后的生活,對幸福的這種誤解,會把幸福本身推向了一個遙遠的時間點,不知道何時才能得到。雖然幸福對于每個人而言是主觀的,但在哲學意義上它有客觀性。因為生活的目的就是體現(xiàn)人的創(chuàng)造性,那么幸福就是,一個人能從事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去實現(xiàn)生活的多種可能性。
在這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并不高深,也不需要天才,而是每個人都能實現(xiàn)的日常創(chuàng)造,比如工作、做事、經(jīng)營家庭和友誼;創(chuàng)造性活動本質(zhì)上是不求回報地給予,是“給予即收獲”。譬如有一件事,沒有錢你也樂意去做,而且這件事本身還能對他人、對社會有貢獻。如果父母養(yǎng)育孩子是為了將來養(yǎng)兒防老,那就注定失去了幸福,但如果你只享受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才是來到了幸福腳邊。
那么,為什么“有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呢?因為勇敢、智慧、勤奮、無私這些人類的美德,體現(xiàn)了人的卓越性,讓人的創(chuàng)造力可以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去創(chuàng)造開拓生活里那些尚未實現(xiàn)的可能性,讓人更容易實現(xiàn)幸福。如果生活是每個人的作品,那么幸福就是這幅作品的最高成就。
3 無限的游戲
再看如今的世界,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錯綜復雜,即時的反饋極其頻繁,不知道我們做的哪一件事情,就會莫名其妙地上了熱搜,成為太平洋那邊蝴蝶的一聲振翅。有本書叫做《失敗的邏輯》,它就是講在一個如此復雜的系統(tǒng)里,如果我們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處理簡單問題的水平上,失敗的種子就會埋下。
人生也是一個系統(tǒng)。人過去的遭遇,經(jīng)驗的總和,都會如油畫一般一層層涂抹在人生畫布上,命運會影響性格,性格又會決定命運,如此反復,相互作用。再加上經(jīng)驗尚未完成,意義還未確定,隨時有不同的強調(diào)和忽略,你踏出的每一步或許都有回聲,還不定時。生活好像不是一條由因果、成敗連成的明亮軌跡,所有的事會形成一種“無限游戲”。
也就是說,不是割裂地、局部地、靜態(tài)地看問題,而是關(guān)聯(lián)地、整體地、動態(tài)地去考慮;不是單單關(guān)注某一段時間的成敗和輸贏,而更關(guān)注讓人生真正有價值的、那些可以不斷讓好人生延續(xù)下去的事物。
這里不得不提曾國藩的一則著名的故事。曾國藩給他弟弟寫信,說,咱家現(xiàn)在有錢了,但是在老家,你還是要經(jīng)常借錢。有幾個好處:第一,藏富,顯得咱家也缺錢;第二,有借有還,能幫助積累自己的信用;第三,搞清楚誰能借咱們錢,到了真有急用的時候,這個人際關(guān)系的圖譜一目了然。
一個簡單的行為,不僅規(guī)避了潛在的禍端,而且從長遠的視角,為自己架路搭橋,謀劃了一場生動的“無限游戲”。
雖然歷史是復雜的,時代是復雜的,人也是復雜的,但用樸素的原則去指導生活,用美好的力量去創(chuàng)造生活的可能,用無限游戲的方式來經(jīng)營人生,如此捆扎起來的人生重量,至少敵得過,時代那不期而至的強力吧。
摘自-秦朔朋友圈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社區(qū)團購大戰(zhàn)分水嶺:同程破產(chǎn),巨頭拼毛利,... | 三一重工“頻繁”漲停,半年賺100億 仍面臨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