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讓“企業家”變成貶義詞
時間:21-11-26 來源:財視傳媒
不要讓“企業家”變成貶義詞
改革開放以來,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成為經濟活動和媒體輿論的主角。我們都多少知道一些極富個人魅力的明星企業家,任正非、柳傳志、王石、張瑞敏、馬云、馬化騰、李彥宏、王健林、劉永好、俞敏洪、李書福、陳東升、郭廣昌等等。
他們與中國繁榮發展的社會背景交相呼應,他們既有經營智慧又有家國情懷,他們時常站在聚光燈下談論商業文明和企業戰略,他們的創業故事和管理思想被廣泛傳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創業者。他們甚至參與公共外交,向國際社會講述中國經濟的微觀故事
我們對這些白手起家的明星企業家們曾經給與過足夠的尊重,代表著中國經濟軟實力的企業家精神,也成為我們口中經常討論的詞匯。在商業的世界里,這些明星企業家的光環和話題性,絲毫不亞于如今娛樂圈的那些“頂流”。
不知從何時開始,這個群體開始逐漸被“走下神壇”,并被悄然戴上了各式各樣的帽子。“資本家”、“吸血鬼”、“買辦走狗”、“該掛上路燈的人”,成為他們新的“標簽”,企業家這三個字也開始從褒義逐漸走向貶義。甚至有些人把“共同富裕”這個美好的字眼,當成是對于企業家們的財富清算。
企業家是什么樣的一群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回歸到最大公約數的思考,這群人的共性是:更有冒險精神,更善于組織協調資源,更善于規模化生產經營。總的來說,這個群體比普通人更聰明,也更加勤奮努力,同時也創造了更大的商業成功,創造了更大的社會價值。
然而,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財富這個附加品,給這群人帶來了巨大的負面評價。
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聲望這個附加品,卻可能給這群人帶來不確定的風險。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明星企業家開始不再進行公眾表達,即便偶有表達,也從過去的公共話題、行業話題,縮小到企業話題。國際化、并購、投融資、商業模式、商業倫理,甚至規模增長,這些曾經的商業論壇中的熱門議題開始變得越來越冷。企業家們的話題圈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小,沒有人再去碰公共議題,漸漸全是企業廣告;企業家們的表達情緒也開始越來越軟,沒有人再去展示雄心去秀肌肉。
最近幾年,我們看到了太多明星企業家被“網暴”,也看到了太多窮兇極惡的情緒和言語。這樣的輿論環境造就了這樣一個無奈的結果,已經沒有多少企業家愿意公開說話,也沒有多少人可以說出什么有營養的話。大多人如寒蟬般諱莫如深,欲言又止。
俞敏洪是這個群體中,還持續公開說話的人,他有自己的微信公號、視頻號、微博,也經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觀點、情緒和生活日常。雖然也曾因為表達,遭受過各種風波、爭議和批評,但他并沒有禁聲,這也正是這個一直保持知識分子風骨的“俞老師”的可愛之處。
俞老師的新東方正面臨著創業以來最艱難的時刻,這艘教培行業巨輪上的很多人前途未卜。但對于他個人來說,早已功成名就且財富大自由。在行業熔斷的大背景下,花甲之年的俞老師很容易做出退居二線的決定,把企業交給職業經理人,利用品牌影響力和手里的現金儲備做一些能做的事。在遭受重擊之下,這并不失體面,但俞老師并沒有。在整個行業都沉默不語時,他卻高調了起來,一邊捐贈著課桌椅,一邊準備和新東方的老師們一起進軍直播行業賣農產品。
不確定新東方老師們是否賣的好農產品,但不管這個決定對與錯,我都想給俞老師鼓鼓掌。如果我是他,我想我會選擇抽身離去,頤養天年,去選擇某種確定性。
法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坎博龍在1755年將企業家精神定義為“承擔不確定性”,也就是說真正有企業家精神的人,骨子里就帶有著某種程度的冒險精神,敢于在不確定性中抓住機會。
我們正處在一個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的時代,表達的技巧性要求變的很高。但我們更應該擁有一個更加寬容,并充滿善意的輿論環境,讓企業家們愿意暢意直言,讓中國的企業家精神繼續有展現的舞臺。
我們正處于一個經濟繁榮發展的時代,但不能變成一個只有商人,沒有企業家的時代,不能變成一個企業家們只愿悶聲掙錢,不敢承擔公共責任的時代。
而對于中國的企業家們,也需要理解和適應新的敘事環境和經營之道,做好企業家的本分,不慌亂,不沮喪,不迷茫。近日中央財經委副主任韓文秀的一番話說的非常好,“企業家為共同富裕做貢獻有多種渠道和方式,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合法誠信經營,照章納稅,履行社會責任,善待員工和客戶,保護勞動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辦好自己的企業,為社會創造財富,這是企業的本分,也是為共同富裕作貢獻的正道。”
我們正處在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而企業家精神正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積極推動力。我們需要企業家精神,就不能讓企業家成為一個貶義詞。
摘自-財視傳媒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沈南鵬是如何思考的? | 市值大漲500億,這個江湖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