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投黃金時代結束,經緯張穎給創業者 9條發展諫言
時間:21-11-29 來源:Tech星球
創投黃金時代結束,經緯張穎給創業者
9條發展諫言
在移動互聯網風起云涌的10年,出現了很多平臺型經濟。如今流量紅利消失,追求效率至上的年代,生產力創新走上舞臺。國內很多資本也開始關注技術型創業,科學思維如何融合商業思維,投資了陌陌、滴滴等企業的經緯資本創始人張穎總結了9點觀察。對于很多企業老說,不失為可參考學習視角。
以下是張穎發布的全文:
近年投資賽道切換明顯,在大醫療、硬科技、企業服務、智能汽車生態上我們都投入了很多。和這些科研屬性出身的創始人接觸下來,我清晰、深刻感受到他們和5、6年前的移動互聯網創始人們是很不一樣的。他們科研或技術出身,在專業領域權威,技術積累深厚。但也往往因為出來創業相對較晚,年齡較移動互聯網創始人創業相對偏大一點。也因為科學導向、技術導向較強,在科學之外會有一些不擅長。年齡和嚴謹的科學思維,也會帶來性格的相對固化,容易單線思考,相比之下更難接受一些新的事項。在成為一個全面的企業家的道路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因為我們在持續、深度和他們打交道、幫忙、賦能,看到了很多發展非常好的優秀公司最好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了這些創始人中有因為自己的不擅長,會更多專注一個點,沒有考慮到面,在創業過程中發生一系列比較遺憾的事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了很多思考,提取了很多建議。同時,為了更嚴謹一點,我也和芯馳科技的Maggie總、三迭紀的成總討論了一下,她們也貢獻了自己的思考。我們把這些思考整理出來,對我們經緯來說,是面對這些技術和科學屬性的創始人時,我們每一個人和整個平臺應該如何在理解本質后對他們不添亂的情況下做更有效的幫忙和支持。也發出來供大家參考:
1.找到值得占有一定股份的商業合伙人、聯合創始人。
很多科研出身創始人的商業化能力都比較弱,需要有人能補足對商業模式探索的工作,有時還要包括公司運營、資金籌募,甚至所有科學以外的事情都需要這個人來補足。如果找到了這樣合適的人,可以給出原有創始人所占股份的1/5到1/3,因為你要認可這個人是同等的伙伴,不是下屬,科學家搭配上這樣的伙伴能讓你們的事業如虎添翼、快速發展、飛的更高。當然,針對萬一人錯了的情況,也要有一定的保護機制,這個在第3點會聊到。
2.找到戰略高度的,能長期作戰的,在創業公司證明過自己的HRD。
這個人不是簡單聽命去執行招聘動作,而是要有前瞻性、懂人性,能快速融入這個行業,理解這個行業的趨勢,了解這個行業的人才所在,除了能配合創始人在找專業人才上發力、加速之外,更要知道如何匹配其他行業溢出的專業人才,去補充這個團隊。這個人也幾乎是一個合伙人的狀態,雖然他的職能是HRD,但在合作默契的情況下,也會滲透到公司運營的其他方面。這個人一定要高配、超配、前置配,合適的情況下,也應該在做好保護機制的前提下給予一定的股份。戰略級HRD和第1條中的商業聯創都是重要的不能再重要的人,是一個團隊的真核,這兩個人選也非常難找,但這種執著不放棄找到這些人的精神,這種要付諸行動而不是停留在說說而已的重視必須從公司的最早期,成立的第一天就要有。
3.相信專業的力量,相信前置的嚴謹能避免很多坑。
不懂的東西就要用專業的態度去面對,所以從創業的第一天開始,就要在財務、法務、股權期權等方面找專業的機構去做好設計,在勞動合同、期權協議、老股回購、員工離職等敏感點上做好前置準備,填好漏洞,避免踩坑。哪怕是前面提到的最核心的合伙人出現跟不上進度或其他撕扯的情況,也能在規則內解決。同時,在給了人選擇以后,不要做價值判斷。
4.系統性設計自己的全面成長。
要有心胸和視野,留出一定比例的時間去體系化地學習和補足自身在市場、銷售等各方面的認知。如果自己不能做好學習設計,那就找到志同道合的創始人共同學習。這些志同道合的人可能是來自不同行業的,快速發展的,同階段的創業公司一把手,我們認為只有跟這種差不多階段的一把手聊天,才會有真正同頻的認識和收獲。可以通過自己的方法,或者投資機構介紹,或者參加類似億萬這樣的學習型組織去找這些一把手,可以先列出7-15家,定期以周為單元去進行交流、碰撞,這種系統的交流式學習對自己的全面成長會有極大的幫助。億萬二期同學,安歆集團創始人徐早霞就在結業時展示了她的拜訪計劃表,滿滿一大張,有人物、有主題、有時間,而她一直以來的成長我們也是有目共睹的。另外,如果是一家優秀的公司,融資兩、三輪了,那股東里都至少應該有三、四家投資機構,要注意去差異化對待每個投資機構的每個投資人,在這些投資人里提煉對自己真正有幫助的人,放棄那些對你成長意義不大的人,把自己的時間、精力聚焦在這些少數人身上,讓他們幫你成長。人的對大于人的數量,一定是少數人對你的貢獻和幫助,幾十倍于大多數人給你的邊緣化建議。
5.不設限地與不同領域創始人碰撞。
在第4點的延展下,我們強烈建議科研背景的創始人也能更多和其他領域的同階段或一二個輪次之后的創始人交流,不僅是從別人身上學習,更要去聊他們的創新,去探討他們的業務,去沒有邊際的碰撞,這期間有很大可能會商量出新的合作形式、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科研成果轉化和IP商業化的機會,甚至是彎道超車的方法。頭部的機構一般都有大量優秀的公司,完全可以通過他們去介紹兄弟公司的創始人。要有大膽作假設,去和他們接觸,去和他們交流。
6.先知識產權,后論文。
科學家喜歡把新的研究成果發論文,但從商業角度講,一定要讓知識產權、專利先行,知識產權一定比論文更重要。你應該在知識產權進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再有策略、有計劃地發論文,這樣在商業和學術上才能都站得住腳。一定要用商業模式來決定知識產權的布局、申報的節奏,用知識產權的布局來安排發論文的節奏。因為你的公司已經是一個商業的組織,必須重視商業的嚴謹性、商業的秘密,必須思考如何與競爭對手拉開距離。在科技推進一切的基礎上,知識產權的布局就是命門,就是護城河。
7.轉換市場思維,不要自嗨,適當放下心中的驕傲。
科研背景的創始人選擇創業,其實本質是進入了另一個領域,要能打破一些條條框框,要接地氣,甚至要有狼性。科研的歸科研,商業的歸商業。科學家往往是順向思維,喜歡從技術路線去思考產品形態,但市場往往需要的是逆向思維,要根據商業需求去倒推技術匹配。身份的轉換也標志著成就評價方式的轉變,不能因為在研究和技術上處于前沿和有新突破而自嗨,要能夠從市場的角度來評價每項成果,客戶認可才是最重要的,要放下一些作為科學家的驕傲。
8.以創始人為主導去主動學習和了解政策。
和政府相關部門的溝通、互動一定是長期的積累,正向的積累,只有這樣才會讓相關部門、監管部門對你的公司有了解,在一些關鍵的節點上,不管這個關鍵點是好是壞,才可能讓相關部門給你更多賦能,或更多溝通的邊際。沒有這些積累,就不可能期待當真遇到關鍵時刻,瞬間就能獲得相關部門的支持或容忍。政府鼓勵科技創新,給予了大量的引導、扶持、激勵政策和措施,科研背景的創始人一定要主動學習和了解。在早期,創始人一定要自己來主導,以身作則,去花一定程度的時間,有方向、有節奏,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尋求長期交流和協作,在相對成熟、穩定后可以引入GR同事來幫忙。
9.懂人性,允許灰度的存在。
科學家的世界往往是非黑即白的,是喜歡堅持真理的。但在公司的實際運營中,灰度的存在是必然的,要有妥協和包容。這些灰度可能會存在于對員工的處理,對商業合作的妥協,對條款的容讓,與對手的競合。因為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真的對事不對人,科學家喜歡琢磨事兒,不喜歡琢磨人,但很多事情背后還是人在決定的。在人這塊怎么去成長,怎么變成一個好的琢磨者,怎么去理解人性,能跟各種各樣的人溝通,達到商業目標,獲得發展,我們不奢求,但一定要有大幅提升,才能把自己從一個科學家轉換成企業家這條路走得更穩、更遠、更長。
上面這些觀點和建議是基于過去我們經歷的真實案例和真實交流,做出的一些總結,一些思考和調整,一些賦能的方法。經緯能做的,也許就是在系統性賦能科技創業者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創始人們可能遇到的各類現實場景問題,并前置做好補齊預案、建議,這也是我們最近在提煉的“投后場景化”概念。我把這些建議們發出來,第一是對自己的提醒和自勉,第二也是希望更多科技類創始人能看到。
上述九條建議可能對應到個人的只有2、3條,但是只要能把自己真正認可的幾條,花時間去變成一個結構化、流程化對自己的優化提升路徑,那對科研屬性創業者自己的成長就一定是有幫助的,對科研屬性的創業公司也一定是有加分的。不期盼這九條建議能收獲多少認同,更期待真的有科研屬性的創業者在讀完這些建議后,在想清楚后有所動作,一時的觸動遠不如立即的行動。哪怕這些建議最終只幫助到一家公司,那我們這個整理也是有意義的。
摘自-Tech星球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放水有用嗎? | 房子與股票,哪個更容易拉大貧富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