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不能失去投資的力量
時間:22-01-24 來源:投資界
互聯網,不能失去投資的力量
北京時間1月18日,大洋彼岸傳來了爆炸性的消息,微軟要一次性花掉700億美元的現金,去收購動視暴雪公司——曾經世界上最優秀的游戲公司,去和自己的游戲業務相協同,也卡住發展元宇宙的身位。
第二天,到了北京時間1月19日,國內關于字節跳動戰投部被整體解散的消息傳來。有人懷疑,這可能是在監管政策的壓力之下作出的“極端動作”。這在隨后被明確證實是謠傳。
兩個市場里的兩大巨頭,在短短兩天時間里爆出了兩個截然相反的大事件。
騰訊已經在此之前通過實物分紅、二級市場交易的方式減持了京東、SEA的投資,并被傳很有可能將繼續拋售或分掉拼多多、美團等其他互聯網公司的股票。
還記得2011年馬化騰在一次內部診斷會上的發問,騰訊的核心能力是什么?他得到的答案是流量和資本。騰訊的投資帝國也從那時奠基。
但如今市場環境的天翻地覆不禁讓人感慨。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們如果喪失了并購的可能,未來將會怎樣?
曾經阿里收購優酷、高德、餓了么的豪氣,騰訊投資京東、美團、拼多多、快手的眼光,是最終成為往事,還是仍將以某種方式傳承?
我們急需看清,未來可能發生的樣子。
01
對抗
快速擴展能力邊界去對抗對手,是巨頭們去投資、去收購最大的動力之一。
對于互聯網巨頭來說,近年來越來越少為了自身業戰略協同而開展收購或投資的情況,更多的是為了占領賽道、牽制對手。
就像騰訊對于京東和拼多多的投資,是為了在電商方面去抗衡自己的老對手。因此對手的對手就變成了自己的盟友,再加上資本上的大力支持,就成了親上加親。
既牽制了對手,又能通過投資和收購獲得資本收益,一箭雙雕。
投資策略同樣被用在了內容和短視頻領域——騰訊對快手的投資被視為一筆至關重要的投資,這意味著其確保在短視頻這個極其重要的戰場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不是將所有的疆土拱手讓給對手。
當張一鳴感覺到騰訊既是自己的對手,也是自己的牢籠時,同樣選擇用收購的方式去破局。
2021年3月,字節跳動耗資50億元收購了沐瞳科技,獲得了其最核心的產品、2016年上線的MOBA類手游《無盡對決》。8月,字節跳動又甩出了90億元收購了國內規模最大的VR企業小鳥看看(PICO)。
游戲和VR,兩筆收購清晰地傳遞出了一個信號:字節跳動在以騰訊為假想敵,來構筑自己的戰略布局。這就是大規模投資與收購的魅力所在——企業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擴充自身實力以抗衡對手,而它們所需要付出的“僅僅”是資本。
快速擴展能力邊界去對抗對手,是巨頭們去投資、去收購最大的動力之一。
02
擴展
投資與收購變成了性價比最高的動作。
站在對手的角度,巨頭的投資是一場戰爭。站在用戶的角度,巨頭的投資是畫地為牢。
用戶就像永遠在探索和嘗試的孩子,不愿受到任何有形或無形的阻礙。內容不夠、功能不夠、兼容性不夠,都是用戶離開一個應用的理由。他們所要去的,就是一個內容更加豐富、功能更加齊全、兼容性更好的平臺。
為了能夠盡最大可能的留住用戶,互聯網公司必須不斷擴展自己的能力半徑。
豐富度的提升。2021年11月,B站在現金流并不寬裕的情況下,拿出6億元收購了奧飛娛樂旗下的“有妖氣”原創漫畫平臺。
這次收購引來觀察者的一片質疑。但對于B站來說,如果想盡快擴展自己的內容豐富度,給用戶呈現出更多(可能)更好的內容,除了收購,哪里還有其他更快的方式呢?拿出6億元招兵買馬再造一個有妖氣平臺,需要多久?
除了這筆投資,B站還進行了包括支付、餐飲、新能源汽車、服裝、游戲公司在內的多種投資,乍看之下讓人摸不著頭腦,但這其實是一個年輕用戶的互聯網入口+生活方式集成的思路,是內容+消費的商業化模式。
只有投資與并購的擴展,才能幫助這家曾經只有內容能力的公司,快速擴展和具備多種服務用戶的能力。即便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冒一定的風險,去融合與試錯。
如果這些包括線上、線下、實體、虛擬在內的多種商業模式,都需要一點點去自己孵化,對于管理層來說,將是多么巨大的挑戰?再加上產品打造過程中很低的容錯率,都讓投資與收購變成了性價比最高的動作。
就像楊致遠和扎克伯格可以“輕易”扔出10億美元收購,這是在幾十年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早就被論證清楚的事實,是互聯網公司工具箱里的常備工具。
03
推演
沒有任何管理者是全知全能的,完全采用內部孵化方式擴展能力半徑的只是少數。
“不許投資”已經被證實是假消息,那么對于如今的互聯網公司來說,資本的力量應該被如何使用?
首先,就是壟斷的高壓線觸碰不得。
所謂壟斷,不是指對某一塊市場形成支配地位,而是對這個支配地位的濫用——包括無限度地向小商戶收取服務費用、向用戶和客戶收取過高的傭金和會員費等等,不論表現是什么,其本質上都是對超額利潤的追求。
巨頭們可以通過投資和收購去對抗競爭對手,但最后即便獲得成功,也仍不具備賺取超額利潤的合法性。這其實并非是互聯網公司所獨有的情況,很多行業都經歷過類似的歷史時期。
如果不以超額利潤為出發點,巨頭們是否還會像以前那樣激進地揮動并購大棒?
其次,對于多數互聯網公司來說,用戶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滿足所有需求的入口和平臺,能力圈的構筑仍然需要借助并購工具。
沒有管理者是全知全能的,完全采用內部孵化方式擴展能力半徑的只是少數。
網易是這個少數中的典范,也給其他互聯網公司提示了一種可能性:丁磊和團隊先后孵化了門戶網站、游戲、在線音樂、在線教育、電商等業務,幾乎沒有一個靠的是收購。
類似的還有拼多多。這家公司從頭到尾都在貫徹自己的經營哲學,除了收購付費通獲得支付牌照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的收購動作。
互聯網企業的領導者可以捫心自問,是否可以像丁磊和黃崢一樣,完全靠自己團隊的力量打造產品,擴展企業的邊界?
如果大多數人得到的都是一個否定的答案,那么資本的力量,就仍是互聯網公司所必須的。
04
寫在最后
當比爾·蓋茨決意淡出微軟的時候,他可能不會想到,互聯網的力量,會把微軟推到如今的高度。
當喬布斯決意不再持有蘋果的股份,以換取重新掌控這家公司時,他可能不會想到,互聯網的力量有一天會讓一個硬件企業徹底蛻變,直到市值突破三萬億美元。
互聯網的潛力總是被錯誤判斷。即便是這個星球上最有遠見的企業家們也未能幸免。那么當我們身處2022年,互聯網作為一個行業整體都陷入階段性的困境與質疑時,我們是該選擇恐懼,恐懼它的盛世到此為止,還是選擇相信,相信它仍有價值與潛力?
我選擇相信。
摘自-投資界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趙建:丟掉幻覺,直面現實(最新宏觀數據解讀... | 中國經濟內需不足的成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