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氣再襲CXO
時間:22-09-13 來源:阿基米德Biotech
寒氣再襲CXO
資本市場既健忘又敏感。
一年前,拜登政府發布供應鏈百日審查報告,要降低對中國制藥業的依賴,現在已沒人記得。
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奧巴馬開始呼吁制造業回流美國,更不會有人知道。
《華盛頓郵報》直指拜登所謂“美國制造業復興”是個假命題,制造業崗位并不是因為工廠轉移到其他地區而減少,而是因為科技的進步和效率的提高而減少。
簡而言之,美國的工廠仍然在生產東西,但這些東西越來越多地由機器人生產。
是不是很凡爾賽?
美國醫藥產業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攫取全球分工中利潤最豐厚的一段。輝瑞新冠口服藥Paxlovid上半年銷售額96億美元,而3個中國打工仔藥明康德、凱萊英、博騰股份上半年合計確認的新冠大訂單收入不到15億美元。
中秋假期,CXO意念跌停,拜登擬簽署一項行政命令,準備擴大生物制造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這不符合經濟邏輯,事實上,這項行政命令對應中國《“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重心是合成生物學。
國內大部分基金經理不懂合成生物學,任何醫藥的負面都會放大。今年二季度末,扣除醫藥基金后,市場整體的醫藥股持倉占比為6.03%,同比及環比分別下降4.29、0.73個百分點,為2013年以來歷史最低點。
雖然醫藥處于配置最低位,但CXO倉位仍相對較高,機構恐慌未釋放完畢,節后開市很可能抱頭鼠竄。
公募基金并沒有成為資本市場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君不見抱團光伏已到喪盡天良的地步,整個生態惡化,劣幣驅逐良幣,無底線、無框架、無理念的基金經理反而上位。
如果你仍心懷價值投資和長期主義,國內沒有任何一只主動型基金值得信任。
拜登這項行政命令的草案提出,利用生物系統創造一系列產品和材料,包括新藥、人體組織到生物燃料和食品。醫療保健僅是其中一部分,美國將致力于推進農業、能源和其他行業的生物制造。行政命令的內容將涉及美國如何培養一支訓練有素的專業力量,來制造生物基產品和材料。
白宮將建議提高美國生物制造的水平,最終達到降低價格并“加強供應鏈安全”的目標,特別提到“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一切都指向新興的合成生物學,中國方案也有對應表述。
《“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指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區域,以城市為載體布局建設生物經濟先導區,圍繞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領域開展科技創新和改革試點。積極推進先進生物燃料在市政、交通等重點領域替代推廣應用,生物基材料替代傳統化學原料、生物工藝替代傳統化學工藝等進展明顯。
規劃還強調突破卡脖子難題。開展生物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集中力量補齊底層技術、關鍵部件、共性基礎技術和材料、基礎軟硬件等發展短板。加快突破生物經濟發展瓶頸,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水平。
針鋒相對,如果視野局限于CXO,格局太小。
美國政府能夠做到對卡脖子技術及少部分產品(高端研究儀器、核心部件)的出口限制,但畢竟是市場經濟制度,無法過多干預企業,在供應鏈回流上有心無力,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問題無法解決。
醫藥產業鏈全面脫鉤的可能性沒有,因為美國正在平抑高通脹,也在控制醫保費用,需要外包研發生產以降低成本,中國在臨床前研究及臨床研究各階段研發費用僅為發達國家的 30%-60%。
6家跨國藥企2021年中國區營收超過200億美元,倘如轉為美國本土生產,成本將失控,降低藥品可及性和競爭力,失去市場份額,而生物醫藥領域,進口替代的門檻比芯片低得多,中國創新藥企的快速崛起,恐怕是美方不愿看見的。
生物醫藥領域地緣小沖擊難免,但受到經濟規律、經濟利益的制約,不致于傷筋動骨。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物技術產業,在源頭創新上絕對領先,而中國創新生物制藥的體量和水平都在起步階段,還沒到具備威脅性的級別。
創新藥產業鏈國際化走在最前列的是CXO,CXO國際化走在最前列的是藥明系。
藥明系提前避開鋒芒,把資本開支,也就是生物制造基礎設施布局重點放在海外。
藥明生物產能擴張指引更新,到2026年總計劃產能將達58萬升,海外產能占比接近40%(以前擴產計劃為,2021年15.4萬升,2022年26.2萬升,2024年43萬升),增量主要來自新加坡。計劃投資14億美元在新加坡建設一體化CRDMO服務中心,拓展生物藥發現、開發和大規模原液及制劑生產的能力和規模,預計將創造1500個研發和生產專業崗位,并將在2026年新增12萬升生物制藥產能。
藥明生物在愛爾蘭、德國、美國分別布局2處、2處、3處基地設施,其中位于美國新澤西州克蘭伯里的臨床生產基地生物藥原液十八廠(MFG18)和愛爾蘭敦多克的商業化生產基地生物藥原液六廠和七廠(MFG6,MFG7)即將投入GMP生產。
藥明康德上半年資本開支達44.19億元,預計全年90-100億元。增發H股7843萬股,若以H股當前價計算,募資60億港元左右,70%將用于拓展海外業務,加上貨幣資金71億人民幣(截至6月30日),合計剛好夠在新加坡建立研發和生產基地,未來10年累計投資20億新加坡元(約14.3億美元)。資金處于緊平衡,存在再次融資的可能性。
2021年,康龍化成用于內部建設和外延并購的資本開支分別為20.93億元和14.37億元。繼去年并購Absorption基因細胞療法和ABL生物制劑業務后,今年1月、7月先后收購英國Cramlington和美國Coventry原料藥基地,進一步布局全球小分子生產服務能力。
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面臨的問題,內卷大于外患。地緣風險的沖擊,對醫藥大部分賽道而言,反而是替代進口、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催化劑。
摘自- 阿基米德Biotech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每日優鮮困局:熟悉的“電商套路”為什么 玩...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