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亂紀元
時間:23-05-30 來源:尋瑕記
A股亂紀元
01 亂紀元的混戰
進入2023年,A股仿佛從文明發展的恒紀元,進入橫沖直撞的亂紀元。
每一次指數新高,就會成就并埋葬一個主線,每一次指數新高,都會拉一些雜毛站崗。
第一次沖擊3400點的時候,chatGPT指數的年內漲幅達到92%,隨后,整個板塊進入內部輪動。
第二次沖擊3400點的時候,中特估指數的年內漲幅達到37%,隨后,整個板塊進入快速調整。
當雙主線的杠鈴組合成為擁擠度最高的頭寸,當上半年的故事、主線和流動性都消耗得差不多了,無論是出清舊的籌碼,還是孕育新的主題,都需要時間。
浸淫市場的老炮們意識到:今年最容易賺錢的時間可能已經過去了。
進入2023年,基金經理終于不再集體道歉了。
站在年初,揮去了“俄烏”“通脹”“加息”“疫情”的重重陰霾,所有人都覺得,今年不會比去年更差吧。
結果發現,地產秘不發喪,基建靠前發力,出口基數韌性,消費修復有限,全球股市紛創新高。今年未必比去年更差,但行情似乎比去年更難做了。
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已經月線4連陰,前期的AI+中特估雙主線接連熄火,市場賺錢效應逐漸凋零。
類似的外資流出、成交縮量、人民幣貶值和月線四連陰的組合在去年十月底也出現過,但不同的是,那時候我們還可以指望房地產的保交樓政策、還可以指望防控放開的隧道曙光。
而在當下,我們可期待的,幾乎和我們所擁有的一樣少。
面對越來越看不懂的市場,更令人沮喪的是,基金經理無法再將業績的潰敗甩鍋給一系列不可抗的外部因素了。
老牌成長股基金經理濤哥在最近一次路演里說,“AI等主題炒作擾亂了今年正常的估值體系,有基本面的機構持倉股票持續下跌,失去了良好的流動性,A股的高博弈性,一定程度推高了本輪主題投資。”
被稱為景氣度投資教父的基金經理鵬哥,在3月底決定dlsbxny,全面擁抱AI,據悉當時調倉也面臨了很大的壓力,因為“不動還可以算堅守,動了再錯了挨罵會更厲害”,但深思熟慮之后還是調整了,想找兩年內具有貝塔的行業。
另一位引領未來成長的基金經理峰哥,在路演時被問及“對于景氣投資策略,既要求業績增速又要求估值邊際,應當如何面對AI和中特估的主線行情”,他說“我知道風不在我這邊,但現在這個時刻,我不愿意投降。”
你去中特估,就拉AI開始殺中特估;你去AI,就開始拉賽道拉殺AI;你去賽道,就真敢一直下跌不怎么反彈。
AI罵電子蹭主線,中特估罵券商拔嗩吶,新能源罵AI和中特估攫取流動性,所有人罵新能源“狗都不買”,地產連罵的人都沒有。
02 長期投資的偽命題
2020年發的96支三年期基金,僅22支三年回報率為正,其中11支凈值跌幅超過30%,長期投資的堅守并沒有帶來對等的回報。
2023年以來的基金整體收益率已經回到負值區間,且凈值低于2022年12月份低點的基金數量大幅上行,接近了50%。
買在2020,埋在2023,抄在3000點,套在3300點,不能說毫無可能,只能說比比皆是。
對于第一波權益轉型的客戶,當年買這些大牌基金經理的產品份額都要靠搶的,聽路演見到本人覺得基金經理自帶光環,對上市公司有深度研究,對行業有洞察力,對市場有深刻見解。聽完路演還要簽名合影,買到就是身份的象征。如今,已經不想聽路演的客戶老張說:
“我看著凈值,只想把簽名的書扔了。”
對于這些明星基金,眼前的困難是,除了極少數三年翻倍的YYDS之外,凈值還在水下的,客戶已經坐了三年牢了,越反彈,贖回越兇。長遠的困難是,當初發三年封閉,在負債端是給客戶講一個長期投資的好故事,在資產端是期待“三年中總得有一年,beta能站在我這邊”,結果三年過去,beta的風沒有等來,長期投資的故事講不下去,再想募新產品客戶用腳投票不買單了。
客戶罵基金經理菜,基金經理罵量化追漲殺跌,量化說“愿主觀有鍋不甩量化”;短線柚子罵市場流動性“斷子絕孫”,市場說“你們隨便卷,反正我總共就這么多錢”。
三年到頭,高位套牢的客戶,腰部開始定投補倉,時間換空間終于解套,然后贖回抽身。長期看多和分批定投像一句嘲諷,冷冷的嘲笑“追高買套-套著難受-解套贖回-求保本出”的輪回。
投資圣杯的風水輪流轉,深度價值被深度證偽,行業輪動被輪動打臉,景氣度投資被籌碼拖累,逆向投資等不到風來,價值投資的擁躉被靈魂拷問:
能不能,暫時忘了基本面,先看看圖。
03 主觀甩鍋量化
今年的市場極致演繹了傳統估值方法的失效。極端到只認可“完全無法估值”和“真的極低估值”兩種可能性,再把籌碼因素疊加上去就更加了然,無論是高在天上的,還是低在地上的,籌碼干凈盤子輕,是第一優先。
一階導是“相信相信的力量”,AKA“老子的alpha獨步天下”;二階導是“相信別人相信的力量”,AKA“籌碼干凈一起干”,三階導是“相信讓別人相信的力量”,AKA“波動率底部積極制造波動”。
快速切換的市場里,買太快提前站崗,賣太慢A字腰斬,買太慢高位接盤,賣太快精準賣飛。
某大佬在路演中抱怨“現在這個市場,一天發生的事情是過去一周發生的事情,一年發生的事情是過去五年發生的事情,你說什么是主線,你能說出過去五年什么是主線嗎?”
存量博弈下,主觀和量化的對立被升級為一種喜聞樂見的矛盾。
錯過春季躁動的主觀管理人,把鍋甩給了量化,但量化的日子也并不好過。
小市值從2020年開始走強,一度最有效的量化模型也非常簡單,高波動-小市值-正動量,可以提供跑贏500指數的穩定超額來源。
2021年9月周期股見頂后,很多管理人調整了模型思路來對抗回撤,有的約束了風格暴露,有的轉向了負動量,有的強化了反轉因子,有的提高了低波動的權重,有的對大小市值進行再平衡。集體變乖之后,大家持倉都更均衡了,也迎來了集體的超額修復。
但是,如果我們簡單粗暴的,以“全A等權比500”來描繪頭部大型量化機構的超額表現,會發現這個甜蜜的暴露又快走到頭了。與此同時,卷人才、卷算力、卷模型精細化、卷另類數據源的行業內卷,讓本不富裕的超額更加雪上加霜。
看似更容易走向抱團的主觀資金,在底層邏輯一致性更高的量化模型面前,很難拼“團結”。
但對于量化而言,迭代的道路沒有盡頭,一切alpha因子的歸途都是風險因子。
相比于那些底部剁掉倉位、輪動左右打臉的主觀多頭,量化多頭僅存的尊嚴是:
超額還在、能跑贏貝塔,倉位沒輸、方法論還有效。
歸根到底,在存量博弈的市場中,量化的存在,只是加速了市場本來就在演繹的題材炒作、資金進化和籌碼出清,博弈的結果是,一代版本一代神,終究會有一些人,會黯然離開市場。
恒紀元的裝備在亂紀元的混戰中被打得稀爛,我們在亂紀元的廢墟中等待,新的政策驅動、新的復蘇證據、新的增量資金,或是,跌出新的機會。
摘自-尋瑕記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趙曉光:底部的魅力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