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迅雷最新發聲:外部環境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 明年會有一個“小陽春”
時間:23-11-09 來源:撲克投資家
李迅雷最新發聲:外部環境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
明年會有一個“小陽春”
上周末(10月28日),聰明投資者應鶴禧投資的邀請參加了一場小范圍策略會。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這場交流中做了主題分享。
他指出,中美的戰術緩和對國內市場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并通過對宏觀數據、庫存周期、地緣政治的詳細分析得出結論:外部環境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
李迅雷很明確表示,市場已經見底,明年會有一個“小陽春”,有結構性的機會。
他還就全球的資本市場展望,談到了五個關注重點。
對于接下來政策工具的使用,李迅雷心態積極,直言,“活躍資本市場的舉措很多,如果現在還在思考要不要退出(股市),就完全看反了。”
鶴禧投資創始人兼首席投資官霍東杰,2019年5月發行首支產品,今年9月剛拿到三年期股票策略金牛私募獎。
與李迅雷的觀點相呼應,霍東杰表示,A股政策底進一步夯實,市場底隨時可能出現。談到具體投資方向,鶴禧相對看好人工智能、智能駕駛、減肥藥、造船周期、半導體等。
我們將本次李迅雷交流的主要內容,整理分享給大家。
01
外部環境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
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明年全球經濟增速可能會有小幅回升,但回升幅度并不強烈,增速大約在3.1%左右。
如果低于3%,則意味著經濟衰退,超過3%,屬于正常水平。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總體特征是中國經濟相較于預期稍顯疲軟,但三季度經濟數據呈現出向好趨勢,而美國經濟表現則好于預期。
去年預期美國經濟會硬著陸或大規模金融機構破產,這些情況并未出現。
相反,美國的就業非常充分,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聯儲仍會加息。但加息政策是否能持續下去,可能會受到近期巴以沖突等因素的影響。
美國是全球化進程的受益者之一,但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貧富差距也進一步擴大。
當前美國并非推行逆全球化,而是推動區域化,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同時打壓中國。
明年最大的地緣風險,一個是俄烏局勢如何發展,一個是巴以沖突未來的演變。
盡管如此,全球性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仍然較小,即使存在沖突,仍屬于地緣政治的范疇,而非全局性風險。
所以,不需對明年感到太大壓力,況且美國還面臨大選。
整體來看,美國經濟表現強于預期,景氣度也在逐漸改善。
美國ISM制造業的PMI在2023年6月達到低點后,逐步提升至49(2023年9月份),非制造業的PMI也有所回升,消費者經營指數同樣呈回升態勢。
此外,三季度GDP年化增長約為4%,所以美國的經濟數據表現良好。
歐洲的形勢比較嚴峻。
回顧歷史,三十年前歐洲GDP占據全球的1/3,如今歐盟的GDP占比已下降至17%,中國超越歐盟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在過去三十年里,中國GDP從占全球份額的2%,迅速增長到現在的18.5%,進步極為顯著。
美國的經濟在全球占比雖然略有下降,仍然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歐洲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壓力,經濟發展面臨困境,翻身難度較大。
從全球視角來看,明年相較今年會略有上升。
根據周期的位置,全球耐用品庫存已降至低位,預示著將有一個補庫存的過程。
與此同時,中國工業企業的產成品庫存從2022年4月的20%,大幅降至目前的1.6%。
美國制造商的耐用品庫存從2021年的11月的15.43%,快速回落到目前的-0.26%。
所以,短期來看,已經到了庫存周期底部,隨著需求改善,有望迎來一個新的周期。
從這個角度來說,經濟表現不太可能太差。
從美聯儲政策來看,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到5%。
回顧過去百年的美聯儲歷史,一個“鐵律”幾乎貫穿美元貨幣歷史,即:凡現任總統力圖謀求連任的“選舉年”,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基調無一例外偏 “鴿”,以促進經濟增長與美股表現進而贏得民意。
在今年上半年,選舉空窗期、經濟硬著陸風險較小,通過持續鷹派控制通脹,是美聯儲大概率的政策基調。
此外,外交的變化對于國內政策具有重要意義,中美的戰術緩和對國內(市場)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因為,如果中美關系不好,大家對地緣政治、中美脫鉤的風險關注較多,從而影響估值水平。
所以,戰術緩和能夠提升估值,對國內市場是有利的。
整體來看,外部環境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02
2024年全球資本市場展望
對于全球的資本市場展望,我認為有幾個重點。
第一,美國經濟衰退因為強勁的財政政策被推遲了,經濟總體來看還不錯,但通脹率依舊處在相對高位,未來肯定會回落,只是相對比較緩慢。
美國股市仍存在調整需求,包括樓市也是如此。
畢竟,5%的高利率水平從長期來看是不可持續的,這對市場價格肯定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第二,日本經濟得益于好轉的企業投資,還處在增長當中,但歐盟和英國都將面臨經濟衰退的風險。
第三,印度經濟近期表現強勁,市場有機會實現補漲,而且外資流入量大,估值也不算太高。
第四,看好部分新興市場,比如巴西和印尼,因為這類市場,長期發展比較緩慢,有可能出現一輪回升。
此外,半導體周期的改善和人工智能驅動的資本支出利好中國臺灣市場和韓國市場。
第五,對于大宗商品,并不看好原油和工業金屬,因為通脹具有粘性,盈利企業的信心指標在歐美市場已經弱化。
03
中國經濟面臨二次轉型的契機
這一輪的經濟調整周期是比較長的。
中國經濟自2011年以來的調整期確實較長。若從時間起點算起,至今已有12年。這期間,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行。
實際上,早在十多年前,中國已經進入經濟下行階段。
盡管大家一直在期待反彈和新周期出現,但傳統模式對經濟的拉動非常有限,目前尚未形成新的增長模式。因此,我們需要二次轉型。
回顧歷史,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2022年,世界銀行口徑下以美元計價的中國GDP增長了119倍,堪稱經濟增長的奇跡。
然而,這種增長主要集中在總量上,并非增長率持續上升。
由于中國的人口基數大,GDP達到全球第二是非常的正常,但隨著經濟體量的增大,增速放緩是必然的趨勢。
04
研究中國的長期問題,基本是在研究人口問題
經濟的潛在增速下降,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齡化所決定的。
通過我們的計算,短期有一個利好,就是2024年出生人口的反彈,反彈之后,繼續下降。
但總體來看,明年會有一個“小陽春”,有結構性的機會。
至于明年的GDP是4.5%還是5%,主要是取決于政策的力度,如果GDP是5%,未必做不到。
其實研究中國的長期問題,基本是在研究人口問題。
第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高增長,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人口決定的,人口紅利的大幅增加,過去吃飯的人變成生產糧食的人,經濟增速自然向好了,撫養比例越來越低。
但是,2012年以后,中國人的撫養比例開始上升,中國GDP的增速就開始下降,這兩者有一定的邏輯關系,而且邏輯關系比較緊密。
第二,2024年中國出生人口會出現一個明顯反彈。
1961年的時候,遇到了三年自然災害,災害結束以后,出生人口創了新低。因為生孩子需要時間,不是危機結束,小孩就出生了,一般需要10個月左右的時間。
同樣的道理,疫情結束之后,出生率的結果會體現在2024年。
從過往數據來看,1962年的出生人口比1961年的出生人口數量多出一倍多。
所以,2024年的出生人口可能會比2023年的數量增加50%,差不多到1,200萬。
但是,人口下降的長期趨勢是不會改變的,還是會面臨人口老齡化加速。
因為,出生人口數量在減少,但老年人的壽命在不斷延長。
據統計,每隔十年全球的人均壽命就會增加三歲,也就是說60后比50后壽命多三年,70后的比60后多三年,尤其是1997年的出生人口,預期壽命可以到100歲。
這就是全球老齡化加速的原因,吃飯的人多了,干活人少了,經濟增速自然就下降了。
05
人口將從中小城市向大城市,以及超大城市流動
研究經濟走勢,一定要研究人口結構。
拉長時間來看,中美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但在這方面我們處于劣勢。
美國的優勢是有很多新興市場的移民,源源不斷給美國帶來發展的契機,推動了美國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的長期繁榮。
在這方面,我們面臨的壓力會更大。
因為中國到2033年會進入超老齡化的社會,到2052年,將達到日本目前的老齡化水平。
此外,人口數量也會不斷減少。
2027年,人口將跌破14億,2049年跌破12億。
所以,耐用消費品會面臨需求減少的大問題。
其次,人口的流向也需要研究。
在過去,人口流動主要表現為從北向南,隨著時間推移,人口流動趨勢愈發明顯地從東向西轉移。
東部地區的部分人口,尤其是農民工,以前常常被比喻為“孔雀東南飛”,現在則是“孔雀西南飛”。
在過去五年,人口凈流入的省份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尤其是浙江省的人口凈流入已經超過了廣東省。
盡管浙江省的GDP排名全國第四,廣東省排名第一,但浙江省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卻更多,這也意味著它的發展前景可能更為廣闊。
廣東人口增速相較于浙江偏低的原因在于,廣東的農民工數量在過去五年中減少了約500萬。
從人口的流向可以看出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
東南沿海地區、珠三角地區的農民工減少數量尤為明顯,這也是當前民間投資不敢輕易投資制造業的原因。
由于低端制造業不再創造大量價值,無法為企業增加收入,可能會逐漸消退。中低端的制造業出口模式,難以持續下去。
未來,人口將從中小城市向大城市,以及超大城市流動。
因為,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可以提供的公共服務規模更大,內容更多,這也是人口流動的主要驅動因素。
目前,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占國內總人口比重較低,今后的發展空間依然較大,人口會出現凈流入。
06
中國經濟必須轉型
2021年起,我國總人口開始呈現下滑趨勢,使得當前的就業形勢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在鎮域經濟的轉型過程中,均衡發展的思路基本不可行,因為經濟發展的規律要求產業集中度提升。
全球范圍內,包括美國在內,真正創造價值的都是具有高密度經濟活動的區域。
某些產業不健全、缺乏配套設施的地區,人口會不斷流失。
為了應對未來的挑戰,中國經濟必須轉型,靠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比如科技創新、擴消費等等。
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面,推動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我們在這方面還是大有可為的,也會給資本市場帶來相應機會。
另外,國有企業要做強、做大、做優,要對標美國谷歌、英特爾、特斯拉、蘋果、英偉達這些企業,才能夠提升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能力,這也是政治上的要求。
現在做得比較好的一個是華為,一個是比亞迪,還有寧德時代等等。
未來市場肯定會分化,強者恒強,優勝劣汰,此消彼長。
經濟轉型是倒逼式的,你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肯定要轉。
07
財政政策已經有所體現,央行還有降息空間
既然要轉,明年的機會在哪里?明年的政策大概有哪些亮點?
首先,在過去的兩周里,我們已經開始調整財政支出,將特別國債分配給債務負擔相對較重的省份。盡管此次分配的總額度并不高,但至少可以緩解燃眉之急。
今年上半年的財政支出已經后置,原計劃是通過后置來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然而實踐證明此舉收效甚微。
因此,我們將繼續擴大財政支出,明年更值得期待。畢竟現在的杠桿水平不高。
其次,我國政府債務結構存在顯著問題。
在多數發達經濟體中,舉債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層面,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相對較小。我們恰好相反,從而導致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因為地方政府的發債成本與中央政府的發債成本存在巨大差異,這進一步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融資成本。
從這一角度來看,地方政府未來會進行債務置換,雖然尚未明確提出,但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另外,央行仍具備一定空間。美聯儲已處于加息末期,美國的國債實際收益率是低于中國的,如果剔除通脹因素,美國的實際收益率水平低于中國的。因此,我們仍有實施降息的政策空間。
中國經濟未來會朝什么方向去轉?
現在講的比較多的是制造業要做強、做大、做優,但要實現這一目標,所面臨的壓力比較大。
所以,政策導向要轉向發展服務業。
美國服務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84%,中國只有50%左右,這還是把建筑業并到第三產業里計算的。
我們要發展服務業,不管想不想做,最后就是這條路,不會有第二條路,服務業進一步擴大是必然的,今年服務業的增長速度也明顯高于工業。
政策應該順其自然,市場配置資源的時候,政府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加持一下。
08
AI帶來投資機會,國產替代機會明顯
另外,進入到AI時代,資本市場的討論非常熱烈。
我在周一(10月23日)就已經表示可以進場。
因為7月24日政治局會議以來,市場呈現下跌趨勢。不僅未能提升投資者的信心,未能活躍資本市場,反而進一步降低了市場的活躍度,使投資者信心進一步下降。
這是無法解釋的情況,因此我們正面臨著重要的機會,要展現出政府的重要作用。
美國是大市場小政府,我們是大市場大政府,政府工具還很多,現在到了如何用、怎么用的時候了。
要知道,越是在經濟轉型的時候,越要有信心,在經濟特別強勁的時代,越要擔心。
我們過去經常講“通脹無牛市”,這句話錯了,通脹初期是牛市,通脹后期可能不是牛市,但“通縮無牛市”這句話肯定是對的,收縮的時候肯定不會有牛市。
所以,資本市場還是要助力經濟轉型,要提高活躍度,對投資者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現在,恰好有一個科技進步的大背景。
過去2000年的前1800年,全球平均的GDP增速只有0.1%,幾乎可以忽視了。
直到最近200年,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這跟經濟增長、科技革命緊密相關。
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人工智能廣泛應用。
工業革命的時間階段非常漫長,至少持續三五十年。
所以,對于現在的變化,要有一個深刻認識。
人工智能時代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替代,這是比人類更高智商的東西,意義重大,可以推動經濟的發展。
戰爭和和平對經濟影響、勞動生產的提高并不大,真正的革命還是來自科技的進步。
AI可以大幅降低勞動生產成本,提升勞動生產率。
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到好的標的,像英偉達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因為大家都需要數據庫、算力,需求非常大,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
科技革命競爭周期下,國產替代的機會還是比較明顯的。
09
現在應該配置金融資產
我們看好資本市場(未來的發展),隨著房地產周期進入到下行階段,大家還是要配置金融資產。
眼下大家都很現實,配置的主要是現金類的資產,比如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產品,但是回報率相對比較有限。
A股市場已經進入一個相對比較低的階段,應該加大配置力度。
比如,工商銀行的股息率已經達到6%。
今年以來,日經的平均股息率在2.5%左右,標普500是1.69%,納斯達克是0.83%,德國3.1%,印度是1.2%,南非比較高,是4.67%,中國跟日本差不多,有2.53%。
如此看來,A股的股息率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日本因為通脹較高,2.53%的股息率吸引力有限,美國更沒有吸引力。
要知道,在市場低迷的時候應該加大配置,市場漲的時候應該降低配置,任何時候都要逆向思維。
前段時間大家都說A股那么弱,能不能去買美股?錯了,A股弱應該買A股,美股強應該賣美股。
美股肯定要跌,美國的房地產肯定要跌,在這么高的利率下面,不可能穩得住的。
大家還是要逆向思維。
有人問會不會引爆日本的債務,或者韓國的房地產?
韓國的房地產現在已經開始下跌了,日本的債務是不會引爆的,它有大量的海外資產,每年有大量的外匯流入。
日本政府之所以能夠把杠桿水平加到百分之二百六十幾,就是因為有大量的資金流入,創造了日本的基礎貨幣。
日本的債不要買,因為日本有可能會加息,現在買日元可能是個好時機,日元一直在貶值,一旦日本加息,日元就起來了。
總體來看,要買就買美國跟通脹掛鉤的債券,股票買點防御類的,進攻類的股票還是有點風險,像特斯拉、蘋果可能有點風險。
10
對大家有利的政策會越來越多
市場越是低迷越好,越是低迷價格越便宜;越是低迷,政策利好才會不斷,我們才會想著去改革。
7月份以來,證監會出了很多政策,規范了很多制度,但是減持的問題、IPO的問題是長期的,市場好的時候也存在,只是被忽視了。
未來,對大家有利的政策會越來越多。
而且,提升投資者信心,除了政策,還要有真金白銀。
現在關于資本市場平準基金的討論也越來越多。
我們過去有個錯誤的觀點,認為間接融資比重大,直接融資比重不大,所以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我算了一下,我們直接融資的比重不小,美國是一個直接融資主導的市場,中國現在直接融資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美國了。
所以,沒必要拼命從資本市場上融資。
如果市場繼續低迷,要鼓勵中長期資金入市,維持高水平的開放,鼓勵外資入市,這就需要相關政策體現出資本進出中國的便利。
市場帶動指數的重點是大市值股票,要提高大市值股票的估值水平,要推進大型央企的改革等等。
11
現在是一個入市的好時機
所以,活躍資本市場的舉措很多,如果現在還在思考要不要退出,就完全看反了。
現在應該是一個入市比較好的時機。
第一,超跌后均值回歸的機會。
比如,銀行估值這么低,很多人認為是因為房地產不行了,銀行壞賬率要提高,所以估值降低。
中國的銀行和美國銀行是不一樣的,我們是國有銀行,估值已經很低了,向下的空間很小。
況且,如果銀行出現問題,監管部門不可能視而不見。
第二,老齡化背景之下的消費亮點。
比如,高端醫療、中藥、獨生子女的養老保險、年輕人的消費下沉。
第三,公用事業是土地財政向股權財政最直接受益的央企細分領域,原因在于,原本依托土地財政支持的公用事業,在財政壓力增加后,企業自身盈利能力需要增強。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與大宗商品、電力能源供應相關的,又面臨并購重組的機會,這方面也可以關注。
摘自-撲克投資家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景林資產溝通會會議紀要:國內投資于確定性,...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