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估值470億美元,聯合辦公鼻祖WeWork 終于走到了破產邊緣
時間:23-11-10 來源:中國地產基金百人會
最高估值470億美元,聯合辦公鼻祖WeWork
終于走到了破產邊緣
11月1日,據知情人士稱,聯合辦公鼻祖WeWork計劃最早于下周申請破產。這家美國公司的估值曾經一度達到了470億美元(約3400億人民幣),現在卻淪落到了倒閉的命運。
知情人士稱,WeWork正考慮在新澤西州根據《破產法》第十一章申請破產。此前,WeWork未能在10月2日向其債券持有人支付利息,然后獲得了30天的寬限期。如果在寬限期內仍然無法支付利息,它將被視為違約。WeWork周二表示,已與債券持有人達成協議,在觸發違約之前,公司又獲得了七天時間與利益相關方進行談判。
WeWork發言人拒絕就“市場推測”置評,他提到了公司在周二提交的一份證券文件,稱“延展協議為我們提供了時間,讓我們繼續與關鍵金融利益相關者進行積極對話,并與他們接觸,執行我們正在進行的戰略努力,以增強我們的資本結構”。
WeWork此前釋放信號稱,嚴重懷疑公司的生存前景,并打算與房東重新談判租賃事宜。WeWork CEO大衛·托利(David Tolley)在9月份與房東舉行的電話會議上表示,WeWork的租賃承諾規模必須“合理精簡”才能適應公司在當前市場的運營,因為寫字樓市場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根據證券備案文件,截至今年6月,WeWork在39個國家擁有777個辦公場所,其中美國有229個。公開文件顯示,從今年下半年到2027年底,WeWork估計有100億美元的租賃義務(支付租金等)到期,從2028年開始還有150億美元的租賃義務到期。
有多少人是看著WeWork“眼見他租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2019年,當軟銀開始計劃以160億美元收購WeWork多數股份時,那時的WeWork創始人Adam Neumann意氣風發,在共享經濟商業化的領域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
WeWork以經營共享辦公室業務起家,成為知名創新企業,2019年計劃股票公開上市,但因巨額虧損、公司治理松散、及創始人兼時任首席執行官Adam Neumann管理風格等問題,令投資者卻步,導致計劃告吹,自此公司一直風雨飄搖。
2021年10月WeWork終于完成股票上市,估值已大幅縮水,且公司從未實現盈利。主要支持者、日本軟銀(SoftBank)投入了數百億美元,但WeWork仍在持續虧損。
“WeWork也許是近年來最被過度炒作的初創公司,”Hargreaves Lansdown股票基金主管Steve Clayton形容。
WeWork眾多高管相繼離職,5月先有首席執行官Sandeep Mathrani出走,本周又有三名董事會成員退出。WeWork周二表示,正在尋覓新的首席執行官。
WeWork的營業模式是簽下長期租約,然后將辦公空間以短期轉租出去。多年來,該公司迅速擴張,但全球新冠疫情使共享辦公空間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軟銀過去幾年中不斷向WeWork注資,但麻煩不斷的WeWork已成為軟銀的一大污點。軟銀掌門人孫正義在2019年WeWork上市計劃失敗后出資100億美元救助WeWork。
投資WeWork后,軟銀已吞下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損失。孫正義也大感后悔,稱自己判斷失誤。
今年3月,WeWork達成一項協議,削減約15億美元債務,并延展部分債務期限,以保留現金。
可惜的是,上市并未幫助WeWork改善它的生存現狀,整體經營情況反倒是每況日下。
三年下來,WeWork在商業運作本質上并未有多少創新之作,仍舊是充當著“二房東”的角色,不斷租賃建筑物將其劃分成辦公空間,然后轉租出去賺取租金。疫情下的靈活辦公進一步促進了WeWork商業模式的入不敷出,當曾經是會員的小型企業、初創公司、自由職業者們紛紛放棄回到辦公室開始居家辦公時,WeWork也逐漸人去樓空。
2023年前六個月,WeWork燒掉了5.3億美元資金。截至今年6月,該公司手頭上的剩余現金約為2.05億美元。
從470億美元估值,到如今僅有1.21億美元的市值,WeWork市值暴跌了99.7%!它的破產或者意味聯合辦公賽道的破滅,如今還有誰會相信這個賽道還有未來?
摘自-中國地產基金百人會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李迅雷最新發聲:外部環境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