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拼多多賺最多錢的投資人
時間:23-12-12 來源:暗涌Waves
靠拼多多賺最多錢的投資人
從0走向IPO,拼多多只用了3年。而后成為一家市值超過阿里巴巴的公司,拼多多又只用了5年。
幾乎從多數人認識到這家公司開始,拼多多就一直在節節攀高、順風順雨。但事實上,它也經歷過四面楚歌。
大約在2015年,其時還是拼好貨的拼多多,計劃完成一輪融資,報價在6到10億美金之間。但在當時,這像是一家生不逢時的公司:經歷過過去幾年的鏖戰,中國投資人們逐漸對電商和O2O產生懷疑。
偉大的公司往往是“千萬人吾往矣”。偉大的投資也是。
據「暗涌Waves」了解,幾乎所有的一線投資人都在B輪前后看過拼多多,但多數投了反對票。原因當然有很多,下文會一一介紹。最終決定在B輪投入的機構,后來也都因此獲得了可怕的回報。尤其是高榕和騰訊,這筆投資簡直可以說一輩子。
而也在這一輪看過、卻沒有投入的紅杉,在下一輪殺了個回馬槍。不然這將可能成為沈南鵬過去十年最無法忽視的錯過之一。
在拼多多今天的這個歷史性時刻,「暗涌Waves」試圖重新復盤一次拼多多的融資故事,不僅是為了展示其間的得到與錯過,也希望對你或許能有啟發:在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市場,為什么總會出現新的可能。
Part.1
最堅定的支持者:張震
在拼多多所有的早期投資人中,張震是最大的贏家。
關于這筆投資,最經典的橋段是:2014年底,成立不久的高榕組織了20多位創始人一起吃火鍋,黃崢也來了。席間,黃崢很隨意說起自己想做社交電商。黃崢問了張震一個問題:你知道 Costco 非實物類商品占它整體銷售額的比例是多少嗎?自認對這個領域頗有了解的張震被問住了。
再交鋒了幾個問題后,張震覺得這個人“看問題維度廣”,當即給出6000萬美金的估值。黃崢驚住了,以內急為由趕緊到衛生間和朋友胡澤民(也是他當時在MFund的合伙人)商量了下就答應了。
整個過程不到15分鐘。
作為中國新一代VC代表的高榕,投的好卻又很低調。有投資過多家基金的LP向我們總結過,張震最厲害的部分還是他對“真正厲害的人”的識別和重倉。黃崢和陳向東都是基于這一投資理念的代表人物。
不過,以上只是開端。真正令高榕一筆封神的是:拼多多的B輪。此時正卡在拼好貨向拼多多轉型的檔口,也是融資最艱難的時刻。
這一輪的FA是泰合資本,承做人是后來成為泰合最年輕管理合伙人的蔣科。當時國內VC剛剛經歷過一波電商和O2O的退潮,且拼好貨還在講一個“專注水果拼團的B2C自營”的故事,以及可能更重要的一點是:拼好貨的數據增量超越了多數人預期。
關于這段歷史,「暗涌Waves」也聽過很多版本。有一位投資人的總結令我們印象深刻:“不該看數據的時候看數據,該看數據時不看數據”。
而就在多數基金打退堂鼓的時候,張震又一次投入。這里還流傳過一個說法是,當時還有人專門提醒張震注意投資風險。但張震依然故我。
有投資人曾對我們表示,拼多多的B輪事實上分為兩次:其中第一次是黃崢自己和最緊密的投資人出的“救命錢”。這其中就包括高榕的一筆。
保守估計,拼多多能為高榕資本帶來超過70億美元回報。這是個典型的homerun的案子。
曾有一篇剖析黃崢的文章如此寫道:對于投資人來說,錯過拼多多或許會遺憾,但對于黃崢而言,這或許是一場不必要的說服——只要業績能持續漲,解釋就是多余。
Part.2
紅杉中國:殺了個漂亮的回馬槍
很多人知道,紅杉中國是在拼多多C輪時投進的,但其實在B輪甚至更早之前,紅杉就討論過這個案子。
「暗涌Waves」聽過不同的人講述過這個故事,我們截取其中重合的部分來表達:
2015年下半年,紅杉base上海的一位投資人和黃崢共同在一家公司的董事會上,于是認識了彼此。當黃提出做拼好貨時,他很看好,并在紅杉內部力薦了黃崢。
“中國第一VC”,是沒有人可以拒絕的。2015年下半年,黃崢還去了一趟香港見沈南鵬。這次見面后的IC會上,紅杉的合伙人們還討論過這個案子。但最終pass了。
這里還有一段插曲,這位投資人還發過郵件給紅杉美國的合伙人Afred lin(林君叡)。當時他們將拼好貨定義為“online costco”——這有點類似美國的jet.com。
再后來,最初力薦黃崢的那位投資人離開了紅杉。但在2016年年底,也就是拼多多的C輪,紅杉殺回來,決定投資拼多多。此時的拼多多已有1億名付費用戶,月GMV有15億元,日訂單量有150萬單。
不過在當時,許多人對拼多多的數據依然存疑。后來的紅杉合伙人郭山汕,去做了盡調,麥肯錫出身的他確認了數據的真實性,紅杉決定下注。
之所以拼多多會重新回到紅杉視野,除了一方面源于公司的數據已經無法忽視,或許還和一個人有關:一個名叫Alex Fang的投資人。
有LP圈的人對「暗涌Waves」說過,Alex Fang是沈南鵬的好友,也是紅杉和多家基金的LP。而他本人也是拼多多的投資人之一。在C輪時,他再次將拼多多推薦給了沈南鵬。
某種程度上,拼多多的故事就是另一個字節跳動的故事:紅杉在A輪miss,但在B輪融資時補槍投入,乃至后來又連續領投了多輪。和投資字節一樣,如今來看,因為沒有更早投入而付出的估值代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及時、決絕,甚至毫無障礙地糾偏,然后再積極投入,這就是沈南鵬之所以是沈南鵬的原因。
Part.3
凱輝:新基金的開局作
在拼多多的B輪投資人里,最令人意外的或許是凱輝基金。凱輝之前是個PE,投資領域也相對傳統,風格不太好歸納。
但巧合的是,這一年的8月,凱輝剛剛成立了一支VC創新基金。兩個月后,段蘭春認識了黃崢。
凱輝之所以能投到拼多多,一半是運氣,一半是膽識。段蘭春曾復盤:凱輝剛剛進入VC領域,抱著空杯心態,對所有的項目都感到新奇。
年末,段蘭春在見黃崢的第二面時,幾乎沒有什么競爭者。
那一輪融資即將落地時,拼多多高速增長的曲線和數據才得以顯現,有人勸黃崢拿更有名氣的VC機構的錢,但黃崢依然留出一部分給凱輝。
她曾告訴36氪,如果非要為投資拼多多總結出一個經驗,那就是:沒有成見才能實現最大可能。
Part.4
局外的局內人
想要賺大錢,投中只是第一步,還得投得多。
這一點在拼多多的投資人中體現的尤為明顯:除了高榕、紅杉、騰訊等少量幾家基金有多輪追投之外,其余機構幾乎都是一閃而過。
2013年,91無線被百度收購后,CEO胡澤民離開百度出資做基金,叫MFund,尋找潛在的LP。后來經朋友介紹認識了黃崢,他們聊得很開心,后來黃崢甚至搬到胡澤民家附近,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MFund的LP。
有此淵源,胡澤民最后以個人身份參投了拼多多A輪,而后在拼多多的B輪中,MFund也投了一輪。
但盡管如此,胡澤民還是覺得自己投少了,“這一切像夢幻一般,唯一的遺憾是投少了。”
拼多多的B輪還有一位投資人:光速(現更名為光速光合)。一個流傳很廣的版本是:當時拼多多融不到錢,宓群給黃崢出主意,光速先給TS,黃崢帶著光速的TS找其他投資人談,就說光速準備投了。,。
拼多多的投資人還有IDG。眾所周知,IDG是張震的老東家。曾有人告訴「暗涌Waves」,高榕的那場年會上,IDG也有人在場,當張震拍出6000萬美元估值的時候,IDG愿意出一個更高的價格。但后來黃崢還是讓高榕領投。
IDG在A輪投入后,就再沒有出現融資列表中。甚至拼多多后來上市,IDG似乎也很少公開談起這筆投資。但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Q3 IDG仍持有拼多多超3000萬股,目前價值在10億美元左右。
這證明了另一件事:IPO的確不是一些公司的終點,而只是起點。投資人的格局要打開。
Part.5
定見是錯過的源頭
如果一家公司完全不在視域范圍之內,那沒投到倒也不算遺憾。但為什么拼多多幾乎所有所有人的“抱憾”,因為幾乎所有一線投資人都看過它。
大多數投資人之所以錯過拼多多,主要來自兩點:對高速增長的數據存疑;商業模式(從水果生鮮自營C2B模式到商家入駐型全平臺模式的社交電商)沒看懂。
“一部分人覺得這公司‘心術不正’; 一部分是太看重‘拼團’這個角度,會覺得這模式做不大,還有一部分認為當時拼好貨生鮮電商的模式根本走不通。 ”一位投資人告訴我們。
比如H Capital的陳小紅曾看過拼多多,但在盡職調查后,他們對當時的數據是存疑的。
而徐新在拼多多還是拼好貨時就看過,但她當時覺得模式有一點問題,轉型后今日資本也沒有跟進。但其實徐新有做過用戶訪談,打了非常多的電話給三、四線城市四、五十歲的人。
那為什么還會錯過呢?徐新后來總結道:“我們不太懂低線人民群眾是怎么生活的”。今日資本在下鄉調研后才意識到,中國有14億人口,“10億人其實是沒有錢消費升級的。”
在拼多多B輪融資前后,DST創始人Yuri、五源資本創始人劉芹都先后跟黃崢聊過。此時拼好貨剛和拼多多合并,看起來從消費升級變成了消費降級,而背后的原理黃崢沒有多說,也沒有提供更多的數據。
拼多多3年IPO,上市時就達到300億美金的市值。可以說,錯過黃崢,成為了中國后來成為99%的集體傷痛。
以至于一個潛移默化的后續影響是:當同樣也是游戲出身的唐彬森出現時,難免令人想起黃崢的影子。凱輝、紅杉等等,也同時是這兩家公司的投資人。
峰尚資本在B輪投資了元氣森林。創始人高豐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及拼多多,“我不理解做游戲的人為什么要回來賣菜。”于是當唐彬森融資時,他意識到可能類似的戲法又回來了。
不過,相較于以上兩種錯過拼多多的原因,一種更致命和廣泛的錯過,或許來自于當時投資圈的一種觀點:阿里和京東已經雄霸兩方,平臺型電商的機會驟減。
曾有紅杉的投資人告訴「暗涌Waves」,在2015年下半年,O2O急轉直下,紅杉早期投資的重心從電商、O2O為代表的消費互聯網轉向了SAAS、互聯網醫療、教育、科技等其他賽道。當然這在當時也是一個正確的姿勢。
但糾錯和補槍能力如紅杉的基金,實在不多——甚至幾乎找不到第二個。所以當拼多多的B輪大門關閉后,這個資本神話就已經與多數人無關了。
拼多多的B輪故事,是一個常讀常新的商業案例。它呈現了投資中最難的一件事:如何在真正的非共識里保持堅定。以及一句箴言:機會往往存在于未知里。
正如黃崢在一次采訪中說的:“我們在一個看似沒有機會的飽和領域找到了新的商業突破,因此不需要浪費大量資源過度競爭。”
Part.6
三大一級市場投資人回報
最后,我們通過公開數據,大致測算了拼多多前三大一級市場投資人的回報:
> 高榕
截至2023年初,高榕已退出部分保守估計在19-28億美元之間,依然持有的4.9%價值約為5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隨著過去一年里拼多多股價上漲,高榕無論怎樣處置剩余的股份,此役的整體回報保守估計都將超過70億美元,且根據實際退出時機的選擇,有機會接近甚至超過百億美元。
> 紅杉
紅杉參與了拼多多的IPO認購后,總股比升至7.2%,持股3.34億股。直到2021年,紅杉才開始大規模退出,在經過連續兩年接近2%的減持后,股比已經迅速下降到2.6%。
根據SEC文件披露的數據以及每個減持區間的均價,我們推算,2023年初紅杉已退出部分可能在38-47億美元之間,剩下的2.6%價值約為27億美元。目前,紅杉在拼多多一案的整體回報可能處于70億美元的水平,實際情況取決于過去一年的上漲周期中紅杉如何操作。
> 騰訊
騰訊在拼多多的持股數幾年來變化不大。過去兩年,騰訊接連“清倉式”減持京東、美團兩大互聯網巨頭,但仍然高比例持有拼多多。
按照此前的交易邏輯,騰訊今年很可能不會對拼多多進行大規模減持。2023年初的SEC文件中披露,騰訊手中持有約7.83億股,目前賬面價值超過278億美元,接近騰訊自身市值的7.5%。
注:SEC的數據披露結合以年為單位的區間均價,得到的退出估算結果較難準確,僅僅提供了一種可能接近真實情況的參考。
摘自-暗涌Waves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政治局會議提“先立后破”是 什么意思?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