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臺為什么會跌?我幫你問了三個人。
時間:24-04-15 來源:劉潤
茅臺為什么會跌?我幫你問了三個人。
引言
茅臺,降價了。
什么情況?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有人發消息問我。然而,有的是人比我更懂這件事。
打開微信,我有幸找到了三位朋友:
白酒經銷商A總。白酒品牌商B總。白酒營銷咨詢顧問C總。
三位朋友,分別和我分享了一個故事。故事都不一樣,但都很有意思。
所以,掛掉語音后,我馬上打開了文檔,和你分享。
從哪個故事說起呢?先說利益最相關的A總吧。
01
經銷商A總說:需求變了
和A總語音的第一時間,我忍不住又確認了一遍:
茅臺,真的降價了嗎?
A總說:是的。前段時間,我們每個門店都能賣到2800元。但現在,2500元我們都出了。
你覺得,為什么會降價?
A總說:不降價,賣不動啊。
那是茅臺,怎么會賣不動?
A總說:那是白酒,就可能賣不動。
因為,現在整個白酒行業的價格,基本都在倒掛。
什么是價格倒掛?
A總安排人整理了一個表。
這張表,是去年某一段時間,除了茅臺,他還在做的幾款白酒的價格。
看見了嗎?出貨的價格,比進貨的價格還低。
這,就是價格倒掛。
A總說,今天,很多價格,已經和這張表又不一樣了。
但是今天我這里,除了茅臺,其它的白酒頭部品牌,依然幾乎都在倒掛。
舉個例子,五糧液(普五)。
今天,我一瓶五糧液(普五)的進貨價,和表里一樣,還是989元。
我拿到后賣給消費者,是多少呢?今天的品牌指導價,和表里不一樣,是1080元。
但是,但是,我實際賣出去的價格,不是1080元,甚至不是989元,而是:880元。
進989元。出880元。
相當于,每賣出一瓶,都要多虧100多。
多賣多虧?那你不賣不就完了嗎?怎么還做這個生意?
A總和我聊了兩個“萬一”。
第一:萬一,消費者來我的門店買五糧液呢?我們不能和他們說:“五糧液,我們沒有”。
否則,我們會失去消費者。
第二:萬一,明年行情又好起來了呢?我們不能沒了經銷權。
所以,我們要完成今年的銷售額。
哪怕虧著本,也要接著賣。
原來如此。可是,好好的白酒行業,怎么會倒掛呢?
A總又聊了兩個看法。這次,是兩個“沒了”。
第一:你知道的,喝白酒的年輕人,沒有那么多了。
第二:你知道的,喝白酒的社交場景,也沒有那么多了。
這意味著什么?
消費者不消費了。需求減少了。
其它白酒是這樣,茅臺,也是這樣。
可是,這幾年搶茅臺的人那么多,需求怎么會是減少的?
需求,除了看多少人搶,還要看多少人喝。真正的開瓶,才意味著真正的消耗。
有意思。怪不得今天,很多人聊茅臺,都會提到開瓶率。
一旦實際打開瓶子的人不多,消費者的架子、酒柜、后備箱里,還有存貨沒喝,需求的增長就可能放緩。
而供應那頭,流水線上的茅臺還在一瓶接一瓶地被系上紅絲帶,裝進箱子里,開出廠房外。
變成出貨的車隊,積壓的庫存,最終,形成市場的“堰塞湖”:
一邊是淤積堵塞的“河谷”,一邊是不斷漲高的“水位”。
什么時候會突然決堤,一瀉千里?不知道。
只知道,手里還有庫存的,必須想辦法,盡快出貨,盡快回籠資金。
什么辦法?降價。
A總說,和很多已經倒掛到慘烈的其它白酒品牌比,今天還沒倒掛,只是降價的茅臺,已經很了不起了。
和其它白酒一樣,今天同一款飛天茅臺,也有好幾級價格。
A總簡單分享了一下:
一,進貨價。
對我們的上家來說,他們從廠家手里拿貨的出廠價,是969元。
對我們來說,上家轉手賣給我們的價,在1480元左右。
二,品牌指導價。
眾所周知,是1499元。
三,實際賣出價。
我們的門店賣給消費者的價格,是2800元左右。
當然,這是之前。今天,這個數字已經降到了2700元,2600元,2500元,甚至,還可能更低。
價格一降再減之后,庫存就能減輕,資金就能回籠。
可是,回籠之后呢?不還是要繼續收茅臺,賣茅臺嗎?
不。不一定繼續了。
A總說,回籠的資金,有一些可能還會流向茅臺,但還有一些,會流向其它品牌。
其它品牌,是哪種品牌?
A總先問了我一個問題:
今天,你要宴請三撥客戶:第一重要的甲,第二重要的乙,第三重要的丙。你會選什么酒?
以前,在品牌指導價都在1000~2000元檔的白酒里挑一圈后,可能都會選茅臺。
但現在,還記得嗎?茅臺固然在降價,但其它白酒品牌的價格,都已經降到倒掛了。
比如,有個白酒品牌X,以前的“品牌指導價”,和茅臺差不多一個檔次,都是1000多元。
但現在,這個白酒品牌X的實際賣出價已經降到500元,而飛天茅臺降完價,還是2500元。
500元。2500元。
同樣都是過去1000多元檔次的酒,你會怎么選?
最重要的甲?還是飛天茅臺吧。
乙呢?我再想想。
丙呢?誒,你剛說的那個X,是哪個牌子?
我想買,那個牌子。
需求減少,供應沒變,庫存積壓,經銷商急著出貨,所以降價。
聽起來,很合理。
但半小時后,我發現,品牌商B總講的故事,也很合理。
02
品牌商B總說:供應變了
做白酒品牌的B總,和我們說了另外一個故事。
他說,飛天茅臺的品牌指導價是多少?1499元。
但是,地球上有幾個人,真的能用這個價格買到飛天茅臺?
太難了。
“飛天茅臺”這四個字,幾乎已經等于“稀缺”,等于“供不應求”,等于“我買不到”。
買不到怎么辦?大部分情況下,地球人還能做兩件事:
一,加價買。
品牌指導價1499元。到了門店,會變成實際賣出價2800元。
然后,正片才剛剛開始:
我出3000元,你有沒有貨?
沒有?那我出3500元呢?
這樣,4000元,你能不能保證先出給我?
二,去貴州買。
沒錯,茅臺酒所在的貴州省,乃至其下的各級政府,是有政策的。
B總說,如果你來貴州省,來茅臺鎮,你會發現:
為了帶動當地的發展,鼓勵游客消費,很多茅臺的配額,都被分給了當地不同的消費渠道。
比如,在當地,有的商場超市,只要你當天消費超過xxxx元,你就有資格憑小票,用1499元的價格,換購1瓶茅臺。包括,飛天茅臺。
甚至,在當地的餐飲,機場,加油站......你也有機會看到類似的活動。
在別的地方,加價才能買到。在這里,不加價就能買到。
這意味著什么?
這意味著,會吸引到很多人。來貴州轉轉,在貴州消費。
也意味著,會吸引到很多黃牛。來貴州賺賺,在貴州套利。
小黃牛,會一瓶一瓶地賺。
不是憑足夠金額的小票就可以換購嗎?那就去找小票。
一旦發現你符合條件卻不打算換購飛天茅臺,小黃牛就會沖上來,問能不能500元買走你手上那張已經揉成一團的小票。
然后,去排隊,去換購,去換一瓶1499元的飛天茅臺。
大黃牛,會一箱一箱地套。
哪里有符合補貼政策的地方,就鉆去哪里。
比如,一邊自己“開”特產店,一邊自己“當”消費者。
然后,自己給自己出小票,打發票,換購出成箱成箱的飛天茅臺。
哪怕換購價是1499元,哪怕中間需要再交幾手稅,也穩賺不賠。
果然。哪里有價差,哪里就有黃牛。
沒錯。黃牛無處不在。而黃牛一多,黃牛換購到的1499元飛天茅臺,也就多了。
這些飛天茅臺,會流入二級市場,流向其它黃牛和門店,成為比正常渠道多出來的供應。
于是,需求,還是那么多,供應,卻變多了。
這種供應,能多出來多少?沒人真正知道。
但至少,還有2個問題值得問:
一,當市場的供需變了,茅臺的終端價格還會一樣嗎?
二,當市場上黃牛那些“進價”1499元的茅臺多了,正常渠道那些進價大于1499元的經銷商,還會甘心繼續囤貨嗎?
03
營銷咨詢顧問C總說:人心變了
需求在變。供應在變。
然而,和C總連線后,他說:還有一件事,也在變。
你知道,茅臺旗下,除了有飛天茅臺,還有一款酒,叫巽風嗎?
巽風,也是53度,很多人說,喝起來和飛天茅臺沒什么差別。
差別在于,飛天茅臺叫飛天茅臺,一瓶有500毫升。實際價格在2800元左右。
巽風叫巽風,一瓶有375毫升。折算下來,500毫升,在2000元左右。
2800元。2000元。你怎么選?
當然,飛天茅臺是飛天茅臺,肯定還會有人選。
但,還會是所有人都選嗎?
如果,不是為了社交,只是為了自己喝呢?
不知道。
很多人不知道。那些批發商和經銷商們也不知道。
而商業世界,“不知道”本身,就意味著變數。
供需,會變。
人心,也會。
最后的話
堰塞湖。黃牛黨。巽風酒。
需求。供應。人心。
三位朋友,站在白酒行業三個不同的位置,和我講了他們看到的三個故事。
感謝他們。
至于,到底是哪個故事里的哪個因素,導致茅臺降價?
不確定。也許都有,也許還有其它的答案。
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
茅臺降價,不止是茅臺自己的事。
供需,是整個行業的供需。變化,是所有人的變化。
什么意思?或許,這三個數據,能把正在發生的故事,說得更清楚一點。
一,白酒行業的總產量,在下降。
全國白酒的總產量,2016年是1358.36萬千升,2023年是629萬千升 。
7年之內,我國白酒行業的總產量跌了近一半,堪稱腰斬。
二,白酒行業的總銷售額,在上升。
全國白酒行業完成的總銷售額,2016年是6125.74億元,2023年是7563億元,多出了1000多億元。
這筆多出來的錢,夠讓雷軍再造一遍小米汽車。
三,白酒行業的集中度,在升高。
白酒行業的CR5,也就是前5名品牌的市場占有率總和,也在7年間,從15%左右,提升到了40%以上。
前5名,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
總產量。總銷售額。市場集中度。
現在,把這三個數據連起來,你會看到什么?
總產量下降,總銷售額卻上升,意味著:
白酒的價格,整體在上升。白酒行業,正在高端化。
一邊,是高端化,一邊,是集中度在升高,意味著:
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可是,強如茅臺,今天明明在降價啊。
是啊。今天的熱搜里,一度掛著:
茅臺價格已經逼近了“生死線”。
可是,茅臺價格的波動之下,是行業供需在變化,在涌動。
而全行業的涌動,不會只裹挾茅臺。
如果茅臺都在“生死線”附近,那更多不是茅臺,甚至不是行業前五的白酒品牌呢?
當你和我看見茅臺的價格被浪打下來時,水面之下,又有多少品牌已經永遠沒機會再冒頭?
每條“生死線”背后,都是真金白銀的生死博弈。
每個“品牌”命運的背后,都是一個又一個具體的人生。
祝福。
加油。
摘自-劉潤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安踏如何實現DTC轉型?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