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歷次拋售都有的驚人規律!史無前例 大拋售的真相終于揭曉! 大危機將至?
時間:24-08-22 來源:美投investing
巴菲特歷次拋售都有的驚人規律!史無前例大拋售的
真相終于揭曉!大危機將至?
是什么讓巴菲特大舉拋售股票?又是什么讓他囤積了超過美聯儲的債券規模?股神巴菲特究竟看到了什么?是否危機就在眼前了呢?
想必最近巴菲特大舉拋售美股的事兒,不少看官都有所耳聞了。繼賣出了持有十多年的美國銀行之后,巴菲特又賣出了超過一半的蘋果倉位。現如今,巴菲特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已經來到了2270億美元,這是前所未有的規模。上一次巴菲特持有如此高比例的現金,還要追溯到2005年,而在那之后沒多久,美國就爆發了100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金融危機。
那么這次巴菲特是否也看到了什么不為人知的危險信號?我們又是否應該追隨巴菲特的腳步,提前離場呢?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特地去研究了歷史上歷次巴菲特拋售股票時的具體情況,從中還真就讓我找到了這么一條驚人的規律,也許這也能解釋我們這次巴菲特拋售的真實原因。今天這期視頻,就讓美投君為大家揭開,巴菲特拋售股票的真相!
巴菲特的經典拋售
縱觀歷史,巴菲特有兩次非常經典的股票拋售,一次是70年代初,另一次是08年金融危機前。這兩次拋售對于我們現在來說都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這第一次拋售,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次拋售發生在70年代初。這次嚴格意義上講,都不能叫拋售了,而是清倉。當時巴菲特史無前例的賣掉了手中所有股票,差一點就轉行不干了。那當初巴菲特究竟是因為什么毅然決然的拋售所有股票呢?
要想搞懂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先了解一下70年代初的股市背景。1970年到1973年這四年,可以說是美股在二戰后表現最差的4年。在這短短的4年內,美股經歷了兩次大熊市。這第一次發生在1970年,美國當時深陷越戰泥潭,而國內又飽受通脹困擾。在戰爭和通脹的雙重影響下,1970年美國經濟開始走入衰退,而美股一度下跌36%。
緊接著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美股沒過多久就發生了V型反轉,兩年時間股市又再創新高。這時的市場中開始涌現出一批“完美”股票。他們規模大,基本面又好,被認為是無腦投資永不會錯的股票。其中就包含了麥當勞,IBM,沃爾瑪這些到現在都耳熟能詳的公司。而他們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漂亮50”。投資者對其是趨之若鶩,股市也在漂亮50的帶動下節節攀升。
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沒有覺得漂亮50這段故事有些熟悉呢?沒錯,就跟我們現在的大科技特別相似。我曾經還專門做過這么一期視頻對比漂亮50的歷史和如今的大科技的發展。感興趣的看官歡迎回看,這里就不再展開了。
時間到了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油價短時間內翻了4倍,外加本身美國國內就因為美元和黃金的脫鉤而通脹高企,這一下便一發不可收拾。這次危機直接導致美股大跌了52%,現在回看,這都是二戰后最慘烈的崩盤之一,僅次于08年的金融危機。
那么巴菲特在這幾年里都做了什么呢?事實上,巴菲特完全沒有參與這兩次股災。在1969年的下半年,巴菲特就已經賣出了所有股票,甚至直接關閉了他當時的投資公司Buffett Partnership,徹底離開了股市。
而這一離開就是4年,即便在中間兩年的大牛市中,他也仍然按兵不動,直到1973年股災過后,巴菲特才重新回歸市場,而那時的美股市場,遍地都是便宜的好公司。
現在回看,這簡直是封神一般的操作!巴菲特憑什么能夠連續躲過兩次大危機?又是為什么能夠在兩年的大牛市中巋然不動的呢?是他提前看到了危機的信號?還是他有什么別人不知道的內幕消息呢?
我們不妨來看看當年巴菲特在致股東信中是怎么說的。要知道,當年巴菲特的致股東信和現在比起來可是要有價值的多。因為當年巴菲特還沒有被捧上神壇,而他說話還沒有像現在這樣顧左右而言他。那時也沒有互聯網,他當年給股東寫的信就真的只是在股東之間流傳。所以你會發現,那時候的巴菲特更敢講話,也更愿意明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我們先將時鐘撥回到1967年,也就是第一次股災發生前的三年,那是巴菲特第一次在信中表達對市場的擔憂。他說,他需要將未來的業績目標下修一些了,因為他認為市場上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他擔心以后沒有辦法再給股東合適的回報。據說,當時巴菲特甚至在考慮要徹底放棄投資,轉而追求其他興趣。當時這話還沒有人信,怎料,僅僅兩年過后,巴菲特的舉動震驚了所有人。
1969年5月,巴菲特在一封致股東信中突然宣布,他會徹底關掉他的公司Buffett Partnership,把所有股票都賣掉。要知道那時的股市還如日中天,巴菲特此舉更是讓所有股東都摸不著頭腦。在信中,巴菲特是這樣解釋他的決策的:
巴菲特明確指出,現在的股市已經不再值得投資了,為此他給出了三點原因:
第一,從定量的角度來看,現在市場上已經沒有任何投資機會了。巴菲特的從定量角度來看,其實就是從估值的角度來看。他的意思就是現在市場上已經沒有任何既便宜,基本面又好的公司了。
第二點,巴菲特說,隨著資金體量的變大,他們可選擇投資的空間正在變窄。現在市場上的大公司已經沒有任何值得投資的了,而小公司雖然偶爾能看到一些機會,但對他們現在的體量而言,投資小公司的收益無法帶來足夠的影響。這其實就是在說,大公司的估值已經太高沒法投了,而小公司雖然有既便宜又好的機會,但是小公司的投資額度太小,掙不了多少錢。
而第三點,巴菲特認為現在整個市場變得越來越投機了。
同年10月,巴菲特又給他的股東們寫了一封信,其中進一步解釋了他清倉所有股票的原因。他說,現在市場上通過數據算出來的便宜公司已經逐漸消失,而且未來這樣的機會也只會越來越少。而在他的投資中主要的利潤來源,就是去買到便宜的公司。
可以看到,從1967年開始,巴菲特的幾次致股東信中,一直都在表達同一個擔憂,那就是貴!他認為當時整個市場的估值都太高了,大公司的估值太高,好公司的估值也太高,他沒有辦法找到好的投資機會了,索性就直接不干了。
而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中間兩年市場在漂亮50的帶動下觸底反彈時,巴菲特也仍然巋然不動的原因。因為當時的漂亮50實在是太貴了。那時的市場由于仍受到不少風險的威脅,比如美元脫鉤,以及通脹,所以投資者極端追捧漂亮50這樣的相對優質且安全的股票。這使得他們的估值出奇的高。像麥當勞,這樣一家消費類企業,當時的PE估值居然能高達85倍,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你看,巴菲特當年之所以能夠成功躲過兩次大危機,又之所以能夠在中間的一次假牛市中忍住,其實沒有什么特別隱秘,特別fancy的原因,單純就是因為當時的股市太貴了。
我知道聽到這個結論,肯定還是有不少看官不買賬。這么顛覆性的一個操作,真的就能因為這么簡單的一個原因嗎?你美投君就是太幼稚,才會相信巴菲特致股東信中的這些言論,這背后一定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理由。其實有這個質疑也很正常,我自己在研究完70年代的歷史后,也有些將信將疑。那我們不妨就帶著這個質疑,再來看看下一次,巴菲特大舉拋售股票時,又是怎樣一種情況?
在看下一次巴菲特拋售股票之前,美投君想先跟各位看官聊聊我平時是如何做這些分析的。在我分析股票的時候,Seeking Alpha是我常去的一個網站。Seeking alpha是英文領域最大的專業投資分析網站,擁有2000萬的用戶,以及7千名分析師,每月發布超過1萬篇專業分析內容。他的股票分析涉及面廣,內容足夠深度,有不少值得參考的內容。
Seeking Alpha之所以好用,不僅僅是因為他內容足夠多,足夠專業;還是因為他真的很懂我們這些深度投資者。我們做投資分析時,最苦惱的不是沒有內容,而是內容太多不知道該從何下手。Seeking Alpha將所有股票進行了量化評分,也將所有分析師的觀點進行量化排名,并且將重點數據都羅列了出來。這么做是為了讓投資者能夠用最短的時間,去了解一家公司最關鍵的信息。然后你再從此入手,再分別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而一旦你開始了深入研究,seeking alpha大量且深度的內容就相應的能夠派上用場了。
巴菲特另一次經典戰例
好了,飯吃飽了,咱們回到巴菲特的拋售經歷上來。這另外一次巴菲特的經典拋售,發生在08年金融危機之前。我們回到之前中。
可以看到,05年時巴菲特就已經囤積了大量的現金倉位,從比例上看和今天類似。而之后的數年,到08年前夕,巴菲特的現金倉位就一直維持在高位。事實上,那幾年的巴菲特由于持有的現金過多,表現一直落后于大盤。但事后回看我們發現,巴菲特當年持有大量現金的決定是非常明智的。這不僅讓他成功躲過了08年的大崩盤,也讓它能夠在崩盤后有足夠的子彈進行抄底。這又是一次封神的操作。
不過,這次08年的危機和70年代還是有所不同。如果說70年代的美元脫鉤,以及石油危機還存在極大的偶然性的話,那么08年的金融危機其實是有跡可循的。作為金融領域的專家,巴菲特是否提前看到了金融危機的信號了呢?我們不妨再去看看巴菲特自己是怎么說的。
在2004年的致股東信中,面對逐漸增加的現金倉位,巴菲特是這樣解釋的。近年來,他發現很難再找到明顯被低估的股票了,這讓他的工作變得異常艱難。巴菲特還補充道,如果他真的找到好的投資,可以去投入大筆資金的話,他是絕對不會猶豫的,但前提是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是具有優質的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第二,好的管理層;第三,合理的價格。而他現在還找不到足夠多的這樣的公司,所以也就沒有機會花掉手中的現金。很顯然這次,價格太貴又一次成為了問題的關鍵。那么宏觀市場的風險是否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呢?
其實巴菲特自己也知道,這樣的股票拋售,不可避免的會引發股東對于宏觀環境的擔憂,他隨后解釋說:在任何市場,任何經濟條件下,我都會非常樂于購買那些符合我們標準的企業。只要股票的價格比企業的價值便宜很多,我們就會積極的購買他們。我知道現在我們的錢利用率不高,這種情況會周期性的發生。雖然這讓人痛苦,但也比直接去做蠢事要來的更好。可以看到,宏觀上的風險并非是巴菲特真正擔心的事,而他只在意投資正確的公司。
在一年后的05年,這時巴菲特的拋售達到了頂峰,在那年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是這樣說的:我去年本來想要做幾個數十億美元的收購,我有錢,但最后我還是放棄了。問題出在哪了呢?因為我實在是找不到有什么有吸引力的股票可以買。隨后他又說到,現在有比5年前更多的資金在關注市場,這些資金愿意支付比我們過去成功時多得多的價格去買股票。巴菲特05年這些話可以說是很明確的解釋了他拋售的原因,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市場在大量資金的追捧下,已經沒有任何便宜的機會了。他想買,但是真的是買不到。而他寧愿持有現金,也不愿把錢投到高估的股票中去。
在隨后的幾年中,巴菲特幾乎每年的股東大會都會談到價格的問題,而他們也始終保持著超高的現金倉位,直到08年金融危機后才開始大舉買入股票。
可以看到,08年巴菲特之所以能躲過金融危機并大舉進行抄底,其根本原因,也是在于他提前多年就意識到了股票太貴,不愿意持有高估的股票,而這和70年代是如出一轍。
實話講,這種賣股票的原因,可能和很多人對于價值投資的理解不同。在傳統的價值投資概念里,只要公司的基本面沒有出問題,那么就不應該隨便賣出股票。不過,從上面幾個故事中,我們似乎看到巴菲特動不動就因為太貴而賣出了股票,難道說,股票太貴真的就是全部原因了嗎?
這里我再給各位看官分享巴菲特說過的一段話。在03年的股東大會上,他曾經針對自己的一個錯誤做了一次反思。他表示:我的持倉,可口可樂在1998年的估值來到了驚人的50倍,盡管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生意,但我認為,付了這個價格去買可口可樂的人一定是個蠢貨(idiot)。言外之意就是,巴菲特并不認為一個好生意就值得一直投資下去,便宜的價格也極為重要。任何一點缺失,都應該賣出股票。
而在2004年的股東信上又提到,他認為在98年沒有賣出自己的幾個大持倉,是一個巨大的錯誤。這些公司現在的基本面要比那時候要好很多,但當時的價格卻比現在要高得多。他也沒想明白,為什么當時的自己沒有想過去賣掉這些股票。這里巴菲特認錯所指的這些股票很可能就是可口可樂,事實上,00年的這波衰退可口可樂的表現是最差的,它的股價在當時接近腰斬。
所以你看,從歷史上歷次巴菲特拋售股票的經歷來看,從巴菲特對于拋售股票的反思來看,股票太貴正是他拋售股票最核心的原因,沒有之一。至少在明面上他是這樣表達的。而經過我多年對于巴菲特的深入研究,我其實是愿意相信,這其實就是他拋售的真正理由。只不過,這個理由背后,還有一些更深層的思考沒有表達出來而已。那美投君這里就斗膽給各位看官講講我在這之上的一些思考。
我的思考
有句話說的好,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烹飪方式。放到投資里也是一樣,最高端的投資策略,往往看上去就是這樣平平無奇。普通人看到股神每次都能成功逃頂,每次都能避開泡沫,每次又都能成功抄底,總感覺這背后一定有什么不為人知的理由。但實際上,規避太貴的股票,正是實現這所有這些不可能的最佳方案。
你想想看,不管經濟是否有危機,不管哪里戰爭,哪里又有崩潰,只要你買的股票足夠便宜,又足夠優質,那你可不就不怕危機了么?而且有趣的是,歷史規律就是,外部的危機,往往伴隨著內部的狂熱一起到來。只要你規避高估的股票,不管外部危機是什么,何時到來,你自然就能避開它,也就自然能在內部狂熱時不去參與。而當內部開始轉向恐慌時,也自然有足夠的子彈可以抄底。
所以,我不認為巴菲特之所以能夠每次都避開危機,是因為預測到了大危機的來臨。這不過是我們這些做不到的普通人,一廂情愿的解讀罷了。預測危機很難,但是保持原則卻是能夠做到的。而只要能夠做到一直規避高估的股票,那么避開危機,并且在危機后留有足夠的籌碼,就不是不可實現的事情。
所以我們會看到,巴菲特總是在危機到來前多年就開始提前賣股票。70年是如此,08年也是如此。這其實就是因為太貴這個原因,它天然就做不到精準踩中拐點。市場永遠是非理性的,他會使得高估的股票繼續上漲,而低估的股票又繼續下跌。這是人性使然。而巴菲特不會去預測人性,也不會去預測市場,他則是從最根本的邏輯出發,規避了太貴的股票,自然就實現了現在的效果。
所以我看有人說,巴菲特現在賣股票就是因為看到了眼下這輪大回調的風險,還有人說就是看到下半年美股要崩盤,我認為這純屬扯淡。巴菲特看到了什么風險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他絕不會因為下個月甚至下半年的什么問題而選擇拋售股票的。他真正關心的就是價格。人們總喜歡陰謀論,喜歡給表象找出些花哨的理由,但世界上本就沒有那么多復雜的招式,只不過是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人,為了開解自己的無能找的借口罷了。
而事實上,規避太貴的股票這一點,看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非常難。我們不少人都聽說過,巴菲特在08年金融危機最嚴重時,能夠無懼風險,成功抄底股票,最終賺得盆滿缽滿。我們認為這很難。但人們似乎忘了,巴菲特在08年之前表現的是多么的頑固。他手握大量現金,一握就是4、5年,看著市場天天上漲,看著別人天天對他廉頗老矣的質疑,就是按兵不動。這其實,在我看來,遠比在崩盤時抄底要更加艱難。而這背后根本的信念支撐,就是被人不屑一顧的那個最簡單原則:“別買太貴的股票”。
現在我們再回到當前的市場,我認為巴菲特賣掉美國銀行,賣掉超過一半的蘋果,大概率也是這個原因。客觀的講,美銀也好,蘋果也好,他們的估值現在都算不得便宜。他們會不會繼續漲呢?我認為大概率還是會的,他們的基本面也沒有任何問題。但可能在股神看來,持有這樣估值的股票已經到了“蠢貨”級別了吧。
那你說,我們要不要追隨巴菲特的腳步,也賣出手中的股票呢?別人我不知道,反正我自知還沒有巴菲特的耐心和魄力。讓我手握現金4、5年,看著市場上漲而按兵不動,我做不到。但話雖如此,照貓畫虎雖然做不到,不過至少巴菲特的交易思路我們是可以借鑒的。在當前這個紛亂復雜的市場中,能有這樣一個樸實無華,卻經久不衰的投資原則一直在前面給我們指路,我想也是一種幸運吧。
結語
好了,巴菲特就跟各位看官聊到這里。在明天的美投Pro視頻中,我將給各位看官分析一下微軟這家公司。不管你是否投資這家公司,看懂他的基本面,都是你投資路上的必修功課。我當年讀金融研究生時,微軟的基本面分析就是課堂上最重要的案例,沒有之一。因為看懂微軟的基本面,你也就能搞懂美股上所有大科技的投資邏輯了。看懂了微軟的基本面,對你了解所有SaaS軟件公司的投資關鍵耶有很大幫助。看懂了微軟的基本面,再拿到任何一家或成熟,或快速增長的公司,你都能知道該如何分析了。當然,看懂了微軟的基本面,你也能搞懂微軟本身這筆極具價值的投資,現在究竟是怎樣的狀況。如果你是一名價值投資者,又剛好持有微軟這支股票,那么本期視頻你一定不能錯過。
摘自-美投investing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持有還是套現?紅利資產背后的 大邏輯!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