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市與否并非實質 政府角色尚待厘清
時間:08-04-07 來源:世紀海翔
救市與否并非實質 政府角色尚待厘清
數周以來,股指狂瀉,救市或者不救市的辯論趨于白熱化,論辯雙方各執一詞,甚至互相指責。監管部門始終不發一言,絕不介入。我們以為,救市或者不救市并非問題實質,辯析政府在市場中扮演何種角色更為關鍵。
縱觀當下的各種意見,可以認為,救市或者不救市,均是市場中各種利益代言者心態的反映。對于中國證券市場來說,這種爭論在歷史上并不鮮見。遺憾的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無論哪種力量占了上風,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股市的特征。
我們認為,有必要把視線放開,從更宏觀的范圍內去尋找答案。就中國宏觀經濟來說,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如保持經濟快速增長、抑制通貨膨脹、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及等等,這其中也包括股市問題。一攬子解決所有問題并無可能,由此需要辯析輕重緩急,進而對癥下藥。
在近日發布的《國務院2008年工作要點》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既要防止經濟由偏快轉為過熱,抑制通貨膨脹,又要防止經濟下滑,避免大的起落”。可以認為,在決策部門的判斷中,防通脹、防過熱的“雙防”,正讓位于防過熱、防下滑的“雙防”。
在宏觀意義上,也可以說,保持中國經濟的穩健增速,正是最有力的救市行為。股市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功能正在正常化,過去幾年中,股市對宏觀經濟波動的敏感反應,也說明了這一點。
從今年前幾個月的情況來看,企業對市場的感受正在發生微妙變化,加之外部市場寒流未息,中國經濟需要防范可能的減速風險。這是決策部門將防止經濟下滑作為工作要點的主要原因。而經濟基本面的穩定是中國股市長期向好的根基,如果這個基礎不再,再強的政策暗示和推動,都不可能將股市帶上一個新的水平。
中國至今沒有擺脫政策市的特征,也正因為如此,救市或者不救,都將政府視之為市場的深度參與者。這是政府的尷尬。中國股市今天的場面,正可以看作政策市的結果。如果說,從市場經濟的基本理念來說,市場自有沉浮,政府不當救,當初以硬砸的方式希望拖住指數狂飆的沖動,同樣不該;現在以沉默應對所有詰問或者呼吁,也并非監管者應有的姿態。
當前市場哀鴻遍野,迷霧不散,而怨氣日重,也是預期紊亂所致。監管官員不是不可以說不救市,股市自有股市的軌跡,由它去又何妨?監管部門也不是不能亮出救市的旗幟,如果股市危機果真蔓延,導致整個宏觀經濟列車偏出軌道,政府出手并非顛覆了市場經濟的鐵律。
反省這樣的格局,理當理清楚地辯析政府扮演什么角色,政府之手應該塑造的是什么。如此才可以奠定中國股市未來的基石。如果市場的制度設計不能降低交易成本,不能保證“三公”原則,不能保護投資者利益,行政管制色彩依然濃重,無論救或者不救,這個市場都沒有希望。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商業周刊》為什么批評雅戈爾 | 人民幣將承受更大的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