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資融券并非利好
時間:08-04-26 來源:世紀海翔
融資融券并非利好
毫無疑問,市場上普遍將融資融券業(yè)務(wù)視作對股市的“利好”:可以引入新的資金流量(融資);因為可以逐步改變市場單邊運行格局(融券在下跌通道也可獲利),打通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資金融通渠道(銀行的資金通過股票抵押的方式合法進入股市),提高證券市場交投活躍性。
我們認為融資融券對于股市的長期發(fā)展是異常重要的。根本原因在于融資融券“撮合”了更多的交易機會,促進了市場的價值發(fā)現(xiàn)功能,并且很容易造成了交易量的放大。例如,有A和B兩個投資者,他們對市場的看法相反,A看好股市,于是把股票作為保證金抵押給券商,融到資金,買入股票;而B看空市場,于是用保證金抵押給券商,從券商那里融到股票(這可能是A的股票,有趣的是,A看好股市但卻用自己的股票給看空勢力做了籌碼)而賣出。
但是,目前中國的股市處于一個“券多資少”的市場環(huán)境,股權(quán)改革帶來的大量限售股解禁問題一直是懸掛在股市上的“利劍”。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別有1181.27億股、6637.42億股和1213.21億股非流通股解禁。在無法更改“股改對價”的契約下,監(jiān)管層采取的做法是控制大小非減持的幅度和節(jié)奏(例如讓大小非一個月內(nèi)預(yù)計減持超總股本1%或者賣出數(shù)量超150萬股的要上大宗交易平臺)。不過,這一做法至多造成大小非減持的交易成本上升(例如折價轉(zhuǎn)讓或者多平臺的螞蟻搬家式減持),卻不能控制二級市場資金面對“券多”的總體風險。而融資融券的出臺加上大宗交易平臺則可以豐富大小非減持的方式。比如大小非在二級市場直接減持,平均減持價一般低于現(xiàn)價(所謂“拋壓式出貨”,出貨的過程也是股價下跌的過程)。但大小非如果利用大宗交易平臺找到水平高的接盤者(以較低的折扣向其賣出)或者操盤者(將券融給他),而該高水平的操盤者能夠以更高的價格(比“拋壓式出貨”價格高)悄悄賣出,賺取中間的差價、或者幫助那些無疑在目前減持的大小非做“賣空”操作,以融來的券打壓市場,然后回補,賺取差價(當然大小非自己也可以成為這樣的操盤者,做這種變相融券的游戲)。實際上,“大宗交易平臺”以及“融券交易”在目前的市場結(jié)構(gòu)下只不過增大了將“拋壓式出貨”變成“技術(shù)型出貨”概率,這是一種方式上的更改。
在一個“券多資少”的環(huán)境中,融資融券之間的關(guān)系是不對稱的,因為交易主體大多喜歡融券交易,而不是融資交易。銀行(代理人是券商)的融資行為在““券多資少”很容易增大實施“平倉行為”的概率,反而會擴大“空頭的勝利果實”。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認為融資融券之間的輕重緩急完全不同,融資的優(yōu)先度要高于融券。監(jiān)管層應(yīng)該先試行融資,而后開放融券;或者在融資和融券之間,對后者的監(jiān)管和控制更為苛刻一些。我們希望政府的措施能夠考量市場的特質(zhì),使之具備平衡性。
臺灣地區(qū)、韓國等新興市場股市的歷史證明,融資融券(以及T+0)等政策推出之后,股市散戶大量減少,被消滅得很快,原因非常簡單,融資融券有很大的門檻(尤其是融券對散戶的歧視性更高),散戶處于“劣勢”之中。更重要的是,這些政策模糊了對主力資金成本和動向的考察,使散戶和機構(gòu)之間博弈地位變得越發(fā)不平等,我們提醒,當融資融券等政策推出之后,散戶應(yīng)該快速改變身份,不能再以孤立的姿態(tài)面對二級市場的詭異走勢,因為這對于你們來說,有可能成為嚴重的利空。
上一篇 | 下一篇 |
---|---|
2015年,歐元將顛覆美元? | 美元開始反轉(zhuǎ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