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稅無關救市 治病理當治本
時間:08-04-28 來源:世紀海翔
減稅無關救市 治病理當治本
我們以為,這是對減稅政策的誤解,但減稅確實是一個積極的信號。過去一段時間,救市與否爭論不休,政府官員沉默以對。我們曾呼吁,應該拋開救市與否爭執,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考察政府行為的立足點,應該是能否有利于市場良性發展和宏觀經濟穩定。
減稅之舉不過是朝著這樣的方向邁進了一步。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與救市無關,但卻關乎政府職責。作為監管者和規則制定者,盡可能地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是政府分內之事。中國證券交易環節稅負明顯偏高,順應民意降低稅率,可以為交易主體提供便利,促進市場活躍而健康地發展,何樂而不為?
過去政府明知可為而不為,或有恐因之而背負“救市”之名的擔憂。今天的敢為,也可以看作政府和市場關系的一個新開始。決策部門將增加國民財產性收入作為大政方針,有效而良性的資本市場不僅可以有效配置資源,也可幫助財富的合理分配。一個低迷而交投清淡的市場,一個沒有活力的市場,不僅無法完成這一切,還可能累及宏觀經濟的平穩增長。
尤可關注者,中國經濟正處在關鍵時期。物價上漲壓力在持續,經濟增長卻有減速之憂。在壓通貨膨脹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之間,政府需要權衡利弊。從有利于經濟大局出發,宏觀目標要單純一些,政策選擇要切實一些。資本市場不僅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如果股市不再是一個有效市場,貨幣緊縮下的中國企業將面對更大的資金瓶頸,資本的錯配現象也可能加劇經濟失衡。而財產性收入的急劇下降,也可能挫傷消費欲望,經濟基本面一旦惡化,資本市場何以繁榮?以此觀之,政府如何可以坐視不管?
在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的評價上,過去一段時間,市場內外人士均有矯枉過正之嫌。股市狂飆,固然有過高估計中國經濟向好的一面;市場低迷,未始沒有放大中國經濟向下的一面。這也是導致市場失去預期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政府出臺大小非解禁的新規定,降低印花稅率等等新政策,可以穩定市場預期,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如果政府的干預行為是基于這一判斷,無關救市卻有利于大局。因循這樣的思路,在化解短期危機的同時,政府部門更應以此為契機,著眼于修身治本,比如放松行政管制,維護“三公”原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上周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明確了這樣的思路。我們認為,這是徹底走出救市爭議,告別所謂“政策市”的不可逆轉之道。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美元開始反轉? | 誰在增持美國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