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國際化契機
時間:08-04-29 來源:世紀海翔
人民幣國際化契機
中國應趁美元弱勢之機,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或加速推進資本賬戶可兌換
2007年以來,中國金融市場與韓國1997年金融危機前的狀況存在三點相似性。
一是貸款擴張。1992年——1997年,韓國金融機構貸款年均增長率高達20%;1988年到1997年,貸款余額占GDP比重從100%上升到200%。而中國的信貸擴張是有目共睹的。
二是貿易條件惡化。由于韓國的主要競爭對手貨幣(主要是日元)貶值,導致韓國出口的總體相對價格下降了20%以上,大量債務違約隨之出現。而2007年的人民幣升值,同樣導致中國貿易條件急劇惡化。
三是資本市場下跌造成企業凈資本減少及資產負債表惡化。從1996年4月到1997年危機爆發前,韓國股票指數從980.9下挫到470.8點,企業凈資本縮水導致其更傾向于冒險借款。同樣,2008年一季度至今,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了上證指數從6100點高位持續下滑到3100點左右的局面。
但值得欣慰的是,中國的外匯儲備在2007年持續上升,而韓國在1997年一季度就已經出現儲備下降。盡管人民幣持續升值對中國產業競爭力造成負面沖擊,但儲備資產上升的另一個正面結構性變遷的是——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債權人,而債權人地位的形成往往伴隨著全球金融競爭力的崛起。
英國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英國具有能為政府債務籌資的能力。金融革命使用權倫敦資本市場發展得更為成熟,因此成為18世紀末世界金融中心,英鎊的國際地位由此確立。同樣,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草的發展也與債權人地位相關。“一戰”期間,紐約市場成為向歐洲提供融資的主要場所。與此同時,美元的國際地位逐步確立。有理由相信,人民幣國際貨幣地位的確立只是時間問題。當前,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已在客觀上推動人民幣在區域范圍內的可接受性。人民幣升值的后果是本幣在境外的可接受性更強,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二次改革時機成熟。一個可選手段是,在實行對美元聯系匯率制度的香港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由全球交易者決定人民幣匯率,并以此推動人民幣成為國際結算和儲備貨幣。
另一個手段是加速資本賬戶可兌換。中國作為一個大型開放經濟體,人民幣無論升值貶值,必然會對世界主要國家的貨幣和競爭力造成影響。因此,適時推動資本賬戶可兌換,通過理順本外幣供求關系發現本幣的真實價格,有利于規避央行在國內銀行間市場上平準匯率的交易成本。然而完成這些改革的時間并不充裕——取決于美元弱勢的時間長短。
摘自——財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誰在增持美國資產? | 區域利益超越分歧 亞洲金融合作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