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須調整油價
時間:08-07-01 來源:世紀海翔
必須調整油價
歷史性高油價為中國現行的油價控制提供了難得的改革機會,應調整油價、減少補貼,直接建立與市場掛鉤的價格機制
國際油價由2007年6月的每桶67.5美元上升到今年6月的約135美元,整整翻了一番。即使扣除通貨膨脹的因素,目前的油價也已經超過1980年石油危機時價格水平的40%以上。
高油價顯然不利于經濟發展。不過,最近的實際影響卻小于模型預測。原因主要是石油利用效率提高,以及政府油價補貼。
由于經濟改革和技術進步,中國能源效率不斷提高。這樣,盡管石油價格連創歷史新高,石油開支占名義GDP的比例依然遠遠低于1980年的最高水平。這種基于歷史的相關性在隨著時間的推進而降低。由于政府控制油價,國內石油使用者面對的價格并沒有隨著國際價格變化,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油價對經濟的影響。但這樣的價格控制并非零成本,今年對油價的補貼就可能會接近甚至超過GDP的1%。
控制國內價格的前提,是政府承諾補貼煉油企業的損失。但事實上,企業的損失并不能得到全額、及時的補償。因此許多企業就開始減少產量,降低虧損。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每當國際能源價格上升,盡管國內價格相對穩定,但能源短缺卻成為一種常見的現象。
油價扭曲還影響了供求對價格的合理反應,從而放大了市場不均衡,而且導致嚴重低效率。國內油價便宜,使得大量的能源密集型產業集中到中國。一方面增加了中國未來的能源需求,同時還帶來十分嚴重的環境污染。2003年至2007年間,中國的份額占到全球新增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一。因此說中國推動全球油價上升,并非完全捕風捉影。
調整油價、減少補貼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緊迫的政策任務。畢竟中國在改革的道路上走了30年,其核心就是市場化,實現生產要素市場化應該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歷史性的油價水平對現行的制度提出嚴峻挑戰,但也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改革機會。
大概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可能會讓決策者猶豫。
第一,油價調整會進一步增強通貨膨脹的壓力;油價上調以后,CPI自然會上漲,但這不見得比能源短缺更差。人為地壓低CPI數據,倒有可能降低對通貨膨脹應有的警惕,最終反而增加問題失控的可能性。
第二,油價上升也必定會影響生產和生活,但這是市場經濟的本來意義,也是在中國開始實行市場化改革時就已決定接受的。如果確實有部分居民或企業會面對難以應付的困難,政府完全可以實行有針對性的直接補貼,這比扭曲全社會的價格體系要好得多。
摘自—財經網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蓋茨的資本主義精神 | 狙擊熱錢流入 冷靜應對沖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