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行業黑幕更可怕的是體制失范
時間:08-09-22 來源:世紀海翔
比行業黑幕更可怕的是體制失范
與以往的公共安全事故相比,此次毒奶粉事件更令人感到震驚和沮喪。
涉案陣容中名牌企業之多,令人瞠目,一舉推翻了食品安全只是與唯利是圖的不法小作坊掛鉤的成見,給人們心理上造成的震撼可想而知。
令人沮喪之處在于,那些在之前幾乎所有事故中習見的戲碼,在這次事件中毫無例外又都重演了一遍:瞞報、拖延、“封口”、百般辯解,直至形勢急轉直下,迎來雷厲風行的問責、罷免和暴風驟雨般的全行業整頓。
每一次的事故都毫無例外會將一個行業主管部門推到風口浪尖上,關于他們是否失職的問責已越來越呈現出例行公事的跡象。當人們越來越不滿足于事后的糾錯和專項治理的時候,不得不無奈地承認,冀望于事先的防范也是不現實的。面對如此眾多的企業,沒有哪個行業主管部門能做到百無一失的未雨綢繆。
循此邏輯,加強行業自律和重建商業道德這些耳熟能詳的口號又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而一旦上升到道德和世道人心的層面,人們對解決問題的把握似乎更覺縹緲。
事實上,商業道德并非“玄遠”的話題,作為文化轉變的一部分,其構建和重建從來與外部制度環境的建設密不可分。道德需要有信賴,信賴包含著預測性,而預測性又要求存在規范化和制度化的行為方式。廉潔高效的政府,相對獨立的司法體系,“無孔不入”的媒體看門狗,和高度自治的社會團體是構成這種制度環境不可或缺的支柱。
接下來的問題是,是什么妨礙了上述支柱性力量發揮應有的作用?政商之間,尤其是地方官員與地方企業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幾乎是所有公共安全事故揮之不去的背景色。橫亙在行業主管部門與企業之間的地方官員,在人們心目中已成為整個監管體制失靈的罪魁禍首,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地方保護主義都是人們口誅筆伐的對象。似乎連上級官員都奈何他們不得,而只有替他們背黑鍋的份兒——日前引咎辭職的前山西省長孟學農也因之被一些人士認為是成了不法地方官員的“犧牲品”。
然而眾多地方官員們如此冒險犯難充當問題企業的保護傘,不是簡單的黨紀缺失和道德淪喪所能解釋的。過多將板子打到他們身上,并無助于問題的解決。
一個將官員的榮辱沉浮過多與經濟發展速度掛鉤的體制,先天不利于其行為方式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因為他們無法超然于現實的利益糾葛與沖突,在企業利潤、經濟增長和公共福祉等多重目標之間,他們往往進退失據,顧此失彼,更多時候則是義無反顧地站到企業的一邊,令司法的獨立運作和媒體的有力監督成為空談。這樣的一種政經架構和法治環境,對商業道德的構建和維系,也起到了極大的消解作用。
“行業黑幕”顯非中國特色的詞匯,然而在成熟市場國家的語境中,它們更多被限定在商業行為的范疇中,極少與政經環境掛鉤,公共安全事故一般表現為孤立的個案,商業的歸商業,政治的歸政治,法律的歸法律。而我們呢,這三者能分開嗎?哪一件事情是捉將起個把“無良商人”、“黑心礦主”就可解決,就可停止公眾的詰責與對制度的追問?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兩率”突降超越預期 政策走向待觀察 | 自由市場制度的危機與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