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降息潮的隱憂
時間:08-10-31 來源:世紀海翔
世界降息潮的隱憂
10月29日,中國央行緊急降息0.27個百分點,幾個小時之后,美聯儲將基準利率下調50個基點,據說日本央行也將在31日降息,另外,歐元區和英國也會降息,整個世界像10月8日那次一樣,再次同步釀造“降息狂潮”。世界各大央行之間的協調互動,佐證了全球聯手抗擊金融海嘯的決心,給11月15日的美國全球金融峰會提供一種氛圍。
在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急的狀態,央行有職責維護金融貨幣體系的運轉,保持金融體系有足夠的流動性。毫無疑問,這是一條誰也不應該提出異議的鐵律,弗里德曼認為,1930年代的大蕭條不是凱恩斯主義拯救的,“是因為央行反應太慢了,沒有快速注入足夠的貨幣”。現在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弗里德曼90歲誕辰上代表歷史上的美聯儲向弗里德曼道歉,伯南克深情地對弗里德曼說,“您和安娜是對的,我們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我發誓。”
伯南克的確做到了,甚至做得有點過頭了,他多次打破美聯儲歷史紀錄,例如直接進入票據市場給企業貸款。伯南克的目標就只有一個,就是恢復遭到危機削弱的信用擴展鏈條,他的行動隱含著一個邏輯:如果銀行不愿意貸款,那就是央行沒有做到位,央行的錢塞得還不夠,銀行流動性還有待增厚,以至于還沒有打通信用運作的鏈條。
毫無疑問,整個世界都被這種理念征服了。雖然我們承認這種理念有非常大的部分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極端而完整地遵守它,也將會帶來可怕的災難。因為這個理念的一些核心部分是愚蠢的,它簡單地認為政府動用貨幣權就可以塑造或者恢復一個健康的信貸鏈條。
眾所周知,貸款的根本來源是儲蓄,真實的儲蓄,民眾辛苦節省下來存在銀行的錢,而不是生造和快速印刷出來的貨幣,銀行的功能是將儲蓄分配給良好的生產者,如果銀行由于其體制問題很低效,那么其分配的效率也很低效,就會導致真實儲蓄沒有被高效地利用。不管怎樣,儲蓄是信貸的源頭力量,一個社會節省下來的儲蓄越多,代表著可擴展的生產機會就越多,儲蓄是應該贊美的事物。而一些愚蠢的凱恩斯主義者拿著所謂的“節儉悖論”大談“如何逼迫民眾消費”。
在金融體系處于正常狀態,如果央行注入大量貨幣,并要求銀行放貸,相當于一部分錢是沒有真實儲蓄保證的,這部分錢所產生的是“假信用”,它的生效是假定社會認可幣值穩定,從而被迫認可這部分新增的信用,其實相當于“偷竊”了一部分真實儲蓄導致的“真信用”,或者說攤薄了。在金融體系危機狀態,銀行流動性嚴重不足、發生擠兌、機構不得已的資產甩賣等,在這個時候,央行不得已注入貨幣,試圖創造很多的“假信用”對付危機,這是可以的,但有代價,一定要意識到存在一個“度”的問題。
但更嚴重的是,央行不僅僅擺弄退而求其次的流動性注入,同時也想削減利率來刺激信貸活躍的話,那么這種降息就很可能越過了度的邊界,因為金融危機產生的“金融黑洞”吞噬了流動性,人們財富縮水,利率上行是正常的市場表現,上行利率將激發真實的儲蓄增加,使得未來利率下跌,于是信用擴展有真實的支撐。但央行普遍認為市場的節奏太慢了,要人為加快復蘇,希望盡早能產生信貸的強烈反轉。于是,操縱名義利率下行,但市場認可的真實利率比名義利率要高,資金融出者希望“風險貼水補償”,如果沒有就惜貸(并產生通縮的假性擔憂)。而央行則更勤奮地向銀行系統塞錢,迫使社會接受被操縱的名義利率,但這一切的代價是全社會對幣值的動搖和信用擴展效率的不信任。也許一個可怕的更長時間的蕭條誕生:經濟還處于惜貸的緊縮狀態,生產開始萎靡,但對幣值的動搖卻使得社會更愿意將貨幣“脫手”,怪異的滯脹形態出現,社會不滿和生產者悲觀并存,而逾越這個階段,則需要更大的時間和力氣。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中俄構筑危機下的新經濟伙伴關系 | 解析美聯儲終端注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