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美聯儲終端注資
時間:08-10-31 來源:世紀海翔
解析美聯儲終端注資
獨攬了貨幣大權,就不能讓貨幣之河干涸
昨天,美聯儲通過買入短期商業票據,開始向通用電氣等一系列實業公司的金融部門注入現金,與此同時,美聯儲也正在接觸數百家美國小型社區銀行,尋求以恰當的方式(比如購入優先股)向其注資。這些舉措表明,美聯儲已經意識到,僅僅依靠在一級市場向大銀行注入現金這一手段,已不足以維持市場所必需的流動性。原因在于,金融危機的暴發已經大大提高了這些銀行的流動性偏好,他們正在想盡一切辦法提高自己的現金儲備,政府注入的現金多半被囤積在銀行系統,結果一級市場注資方案在短期內除了安撫恐慌情緒之外難以迅速起效,流動性無法到達終端市場上大量受困于信貸緊縮的無辜企業。
這種局面下,政府只好繞開已暫時失去貨幣擴張功能,反而成為現金黑洞的銀行系統,直接向終端市場注資,以保護實體經濟免遭信貸緊縮的傷害。但這一做法有很大局限,原本,在銀行系統貨幣擴張作用下,美聯儲注入的每一美元基礎貨幣,將為終端市場增加數倍于此的流動性,而離開了這一乘數作用,政府將直接面對數額龐大得多的現金需求,已獲國會批準的7000億美元的注資額度恐怕難以滿足。
美國擁有非常發達的終端金融市場,許多大型實業公司如GE、IBM、UPS、沃爾瑪和幾大汽車巨頭,都有自己的金融部門,為其客戶提供分期付款、短期融資和商業票據等金融服務,這些服務被喻為消費和生產活動的“潤滑劑”,在促進消費、降低小企業經營門檻和鼓勵個人創業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終端金融服務挖掘了消費者和小企業所擁有的扎實卻常常難以被察覺的信用資源,幫助他們依靠未來的現金流支持當下的耐用品消費、投資和貿易活動。
發達的終端金融服務帶來了交易手段與合約形式的靈活性,也造就了小企業的繁榮,但同時它也將實體經濟和金融系統的關系拉得更緊密,因而當信貸緊縮來臨時,消費者和企業受到的沖擊也就更大。
所以,當金融危機暴發時,貨幣當局可以對銀行、股東和投資者擺出冷峻和嚴厲的態度,聽任他們為自己的冒險和投機行為承擔代價,即使救助也是以股東徹底吐血的嚴苛條件為前提;可一旦危機嚴重到整個信用系統出現凍結,消費者和非金融企業因流動性匱乏而陷入困境時,政府繼續旁觀便是不負責任的:你獨攬了貨幣大權,就不能讓貨幣之河干涸。
起初,救市方案的核心是通過收購銀行不良債券來消除不確定性,恢復銀行信心,最終扭轉流動性偏好。但在方案討論和表決的過程中,危機以極其迅猛的速度擴散和深化,收購債券所需的細致而耗時的梳理和甄別工作已來不及進行,于是鮑爾森轉向了通過收購優先股向銀行迅速注資的手段。但現在這一手段也不夠了,因為流動性偏好上升和貨幣乘數下降的程度已如此嚴重,以至于注入的現金被悉數囤積而無法流入二級和終端市場。最終,當局只能再次轉向,繞過銀行系統直接向終端市場注資,但這只能解燃眉之急,并非長久之計,救市能否成功,關鍵還在信心能否恢復,流動性偏好能否扭轉。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世界降息潮的隱憂 | “保增長”不是“保泡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