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與華爾街比賽“搶錢”了
時間:08-11-03 來源:世紀海翔
該與華爾街比賽“搶錢”了
這個判斷的假設前提是:資金全球流動的情況下,必然會流向回報高的市場,在中國股市(A股、港股)和美股都暴跌的情況下,中美資本市場誰先復蘇,誰就可能占據未來全球金融資源的制高點。
實際上,資本的全球流動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社科院的
熱錢的規模到底多大,迄今并無權威數據,但是從資本的逐利性質來看,2006年-2007年,僅僅買入A股指數基金,兩年的回報率也能高達400%以上,因此有數量不小的逐利熱錢流入并不奇怪。
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美股暴跌40%后(道瓊斯指數從14140點到跌破8000點,其跌幅為43%),開始有反彈跡象,比如
如果美股見底確立,則全球資金可能回流華爾街,這將會使得新興市場面臨比目前更加凄慘的前景。
與華爾街相比,跌幅超過70%的A股,目前陷入上漲乏力的局面,這種情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的話,可能出現的局面,則不僅僅是熱錢回流,甚至國內的金融資本也有可能大規模向華爾街流動,A股將進入失血狀態,而華爾街在經歷這一番洗牌后,再度成為全球金融資源支配的中心。
因此,與華爾街比賽“搶錢”能否成功,取決于A股能否領先或者至少不要落后于華爾街復蘇。
有人會擔心,A股的復蘇可能帶來一個新的泡沫,其實應該注意到一點,即2006年和2007年的大泡泡之所以能夠吹大,與股權分置沒有完成,上市公司股票沒有全流通有很大關系。隨著全流通成為現實,我們完全可以吸取上一個泡沫的經驗,在市場大幅度上漲時,通過擴大股票的供給,讓更多的公司上市籌資,引導金融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推動企業進行產業升級。或者可以推出創業板,讓金融資本成為支持企業創新的動力。
A股市場的財富效應,當然還會吸引海外熱錢的重新流入,對此也不必過度擔憂,因為可以將這些以外匯儲備形式存在的資金,用于支持大型企業的海外收購,實現全球產業鏈整合。
這個設想對于中國的產業轉型而言尤其重要,很長一段時間,具有強大生產能力的中國制造業,尤其以鋼鐵行業為代表,由于上游原材料受制于人,不得不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如果中國資本市場的回報足以吸引海外資金的流入,有能力的大型企業(比如中石油等)則可以使用這些外匯儲備,前往全世界購買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進而完成產業鏈的全球整合,那么,中國制造業將不但擁有全球最大的生產能力,更因為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上游資源,還享有全球定價能力,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張,企業的利潤也將和股價形成一個互相推動的良性循環。
因此,以復興A股的方式來撬動產業轉型,在產業資本不斷增持、國外投行宣稱可以“閉著眼睛買中國股票”的今天,看上去是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這一方面可以通過財富效應擴大內需,同時還能強化中國資本市場的金融資源全球支配能力,而且還能幫助中國企業完成全球產業鏈的整合,實現中國制造的升級換代,最終推動中國經濟在國際上占據主導地位。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保增長”不是“保泡沫” | 中國的新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