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國際化并非最佳選擇
時間:08-11-04 來源:世紀海翔
人民幣國際化并非最佳選擇
擴大特別提款權是比人民幣國際化更好的辦法
即將召開的國際金融峰會,變革必然成為核心詞。此次金融風暴中暴露出了歐美金融體系風險控制良好、資金運作高效的神話迅速被打破。近日,多位財經界重量級人士發表關于人民幣國際化的觀點,認為動蕩的國際經濟形勢給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機會,我國應該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速度。
本幣國際化的好處鼓舞著每一個有可能爭取這一位置的國家,幾乎無成本的鑄幣稅收入、國際收支不對稱性問題一次性解決、本國的通脹由世界分擔。我們曾經目睹這些好處被美、歐瓜分而無能為力,金融風暴的肆虐似乎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
客觀來說,本幣國際化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是一場必然自我崩潰的游戲。一國充當國際貨幣輸出國本身就帶有難以擺脫的矛盾,當國際貨幣本位選擇一個主權國家的貨幣來充當時,就存在滿足國際償付手段需要和維持國際貨幣信心的矛盾。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世界各國支付和儲備的需求,國際貨幣本位國必須要通過經常項目逆差不斷輸出國際本位幣;但是經常項目逆差的積累,又損害了該貨幣作為國際貨幣的信心,動搖了該貨幣作為國際貨幣的經濟基礎,從而使得國際貨幣體系的維持處于一個兩難的境地。
本位貨幣的維持將淘空本位國家積累的國際儲備和國際經濟地位,最終實現本位貨幣的更替。但這對于目前的中國來說都還顯得遙遠,作為有希望進入國際本位幣體系的新興國家,我國薄弱的金融機構和并不那么市場化的金融監管將成為本幣國際化的最大障礙。與市場渲染的氣氛相反,我國貨幣國際化的外部條件遠比內部條件成熟,國際貿易中真實的貨幣需求穩定存在。中國總體經濟運轉的良好,吸引著國際投資者的目光,資本項下的人民幣需求同樣強烈。
但是謹慎的態度主導著人民幣國際化之路,在金融風暴的背景之下,曾經顯得不合時宜的行政管制和非市場化行為,現在都成了阻擋金融危機蔓延的明智之舉,在這樣的背景下希望以人民幣的國際化來換取作為本位幣的好處并不現實。
這樣的限制并非意味著我們在改變國際貨幣秩序上將毫無作為,理論上早已證明對于國際貨幣理論上“n-1問題”存在著比現實更好的解決方案。現實的情況是僅有一個國家(美國)自由決定其貨幣政策,而其余n-1個國家只能不斷調整本國國際收支來維持本國貨幣的穩定。
理論上可以由n個國家聯合來使用這個自由度,維持n-1個固定匯率的責任由n個國家共同聯合承擔。國際金融新秩序若能以此為基礎進行變革,將走出國際貨幣體系“建立—崩潰”怪圈。現有的在IMF管理之下的特別提款權完全有機會承擔這一職責而成為國際經濟往來的唯一媒介。各國分享新增鑄幣稅收入,而份額則按照各自國家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決定。在國內外時機并不成熟的時候,擴大特別提款權的使用范圍是比人民幣國際化更好的辦法。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中國的新地位 | 高投資率是無法維系的“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