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差增長揭示我國經濟過冬優勢
時間:08-11-14 來源:世紀海翔
順差增長揭示我國經濟過冬優勢
一國的出口產品類型和國內消費習慣,很難短時間改變
10月進出口數據顯示,中國出口總額為1283.27億美元,同比增長19.2%,環比下跌了6%左右。進口總額為930.88億美元,同比增長15.6%,環比下跌了13%。進出口貿易受國際金融風暴影響呈下降的趨勢在意料之中,但其中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關注。在國際金融風暴的背景之下,我國進出口總量萎縮明顯,但外貿順差并未因此減少。10月外貿順差達352.39億美元,又創歷史新高,比去年同期上升30.3%,繼續保持2008年2月以來快速上升之勢。
全球經濟衰退和國際收支狀況改善,這兩種看似矛盾現象的同時出現并不難理解。分析貨幣貶值對國際收支影響的彈性分析法完全可以在這里套用,基本結論就是本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必須滿足所謂馬歇爾一勒納條件,即本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與本國進口商品的需求彈性之和大于1。
在這里我們雖然并未出現本幣貶值,而只是因為國際經濟周期性變化導致的需求由熱到冷的轉變。但是彈性分析仍然極具解釋力,我國出口商品屬于低端,需求剛性強,降價空間低;而進口商品受需求狀況影響較大,且本身價格波動范圍較廣。在進出口增速同時放緩的前提下,進口放緩速度明顯快于出口放緩,外貿順差延續增長的趨勢并不令人意外。
對我國來說,順差增長帶來的并不僅僅是國際收支改善的短期利益,更表現出了我國度過經濟寒冬的一項獨特優勢。2009年被普遍預計為經濟危機影響全面暴露的一年,內需固然重要,但出口更是主要經濟體的必爭之地。出口能力直接反映一國度過經濟寒冬的能力。
大量經濟史實告訴我們,國際收支狀況的改善并不能單獨依靠本幣貶值。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等國的貨幣貶值均在30%-70%之間,貶值幅度之大實屬罕見。然而,這些國家的國際收支卻在相當長時期內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與此相反,中國頂住1997年東南亞的金融風暴沖擊,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實際上人民幣匯率還穩中有升,但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卻一年好過一年。
經濟學家對此問題展開了頗有成效的研究,彈性分析依托馬歇爾局部均衡方法認為需求彈性決定了國際收支的改善;芝加哥大學羅納特·蒙代爾及哈里·約翰遜等人運用貨幣主義學說研究國際收支問題,認為本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效應只有在貨幣供應縮減或保持不變的基礎上才會產生,而失敗的經驗是由于他們的政府沒有嚴格地限制貨幣發行,使得貨幣供給沖抵了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效應;西德尼·亞歷山大的吸收分析法依托凱恩斯國民收入方程式,認為本幣貶值必須要在國內存在閑置資源的情況之下才能取得相應效果。此外還有結構分析方法認為本國供給不足仍有可能造成國際收支逆差長期存在。
相關的理論紛繁復雜,但總的思路可以歸納為彈性分析為基礎。一國的出口產品的類型和國內消費習慣由所處發展階段和其他特殊國情決定,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所以,在全球經濟危機之下出口的優勢地位將是我國順利過冬的一大保證。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盡速刺激經濟 降溫通縮預期 | G20峰會的“中國策略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