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助中小企業已成當前關鍵
時間:08-12-15 來源:世紀海翔
扶助中小企業已成當前關鍵
日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全方位促進就業增長,確保就業形勢基本穩定。
顯然,只有擁有相對穩定的就業前景以及隨之而來的收入,人們才能放心消費。否則,以中國百姓因保障體系匱乏而養成的預防性儲蓄心理,再加上就業前景暗淡,想從消費終端拉動內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講,就業乃內需之源。
而維系就業水平不墜者,首推中小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但一段時間以來,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似乎成了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出的同義詞,乃至被看作是產業結構提升的絆腳石。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一些地方高調推進產業升級換代,強勢淘汰大批中小企業,美其名曰騰籠換鳥。
這種做法,加上金融風暴來襲,大大壓縮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其惡果業已開始顯現。首當其沖的是“農民工”和其背后所代表的農村消費市場——龐大的農村消費市場一向被認為是拉動內需最重要的目標。而且,如果中小企業遭遇普遍困境,如果舊鳥已去但新鳥罕至,騰籠最后騰成空籠,那些曾經消費暢旺的中小城市的內需也將面臨萎縮的挑戰。
種種令人不安的跡象表明,扶助中小企業,穩定就業率,正成為拉動內需,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關鍵一環。為此,我們必須扭轉一些錯誤的觀念,并采取一些扎實有效的舉措。
考慮到中國巨大的城鄉就業人口基數,在較長的時段內適度保留一定比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很有必要的。在幾乎同樣的經濟增長率下,印度的減貧力度一直落后于中國,其原因即在于眾多印度農民囿于知識和技能壁壘,無法分享印度高科技企業勃興帶來的紅利。沒有相對充分的就業,一個社會的穩定就會受到很大的沖擊,而一個根基不穩的社會,奢談發展是毫無意義的,只能陷入為發展而發展的怪圈。
扶助中小企業也并不就等同于保護落后的生產力。在中國的現實條件下,不論是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還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大型廠礦企業,在環保、能耗等方面,往往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實無太多優劣之分。熱衷于騰籠換鳥者,真正不能忍受的,往往不是中小企業的高污染和高能耗,而是其低產出。這說到底還是唯GDP論英雄的心理在作祟。
而且人們往往還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使像通用電氣這樣的超大公司,也依賴于眾多與之配套的中小企業才能生存下去。一個空空如也的鳥籠,可能只會令大公司望而卻步。
中小企業活,則就業穩,消費火,經濟活。當前的關鍵在于,應全方位為它們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減稅之外,政府應主動擔負起打造干凈的世界工廠的責任,財政應加大對環保的投入,讓中小企業享有低成本的環保基礎設施;政府還應主動加大對勞動保障的投入比例,這樣既能維護勞動法尊嚴,又為企業分擔了勞保成本,還增加了就業者收入。
當前的重點還在于,就宏觀經濟政策來論,現狀顯然并不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積極的財政政策的直接受益者無論怎樣看都會是央企和地方大型國企,而對于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小企業可能分潤的空間也并不能樂觀——商業銀行對回報率和當前風險的顧慮是有道理的。那么,從穩定經濟局面和重點保就業的方向著眼,決策者似應考慮,把扶助中小企業發展更多地納入政府可主導的積極財政政策的范疇,騰出一只援手來遞給中小企業,讓它們也能多沾些雨露陽光。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印鈔權是最后的權力 | 為“游資”正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