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條時代的石油博弈
時間:08-12-25 來源:世紀海翔
蕭條時代的石油博弈
石油減產,但不是因為歐佩克
上周,歐佩克宣布從明年元旦起,將成員國石油日產量限額減少220萬桶,但這一決定并未遏制油價迅速下跌的趨勢,如今已跌破40美元。市場對歐佩克減產決定沒有作出絲毫反應,這或許是因為歐佩克成員在執行產量配額上歷來缺乏信譽,的確,歐佩克老大沙特過去就常常突破配額;但更合理的解釋是,這一減產幅度,還比不上油價下跌所導致的“自然減產”,因而沒有實際意義,而自然減產原本就是買家可以預期到的,并不對油價構成額外壓力。
油價暴跌,正如多數觀察者所同意的,歸因于需求下降,尤其是美國汽車銷量與出行里程大幅下降,和中國制造業萎縮,這兩個因素尤為突出。然而,需求變動這一籠統說法,并不能讓我們理解油價在過去一年中何以如此巨幅波動,因而也無助于我們對今后若干季度的油價走勢有一個較為準確的把握。要彌補這一缺憾,需要對石油供給的特征和供給曲線的形狀做一番考察。
石油蘊藏的地理分布廣泛而多樣,其開采成本隨地理位置、地質構造和政治環境而大不相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量增長區間里,其邊際成本上升十分平緩,即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產量的邊際成本與平均成本相差不大,甚至可能更低;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情況發生了變化,容易開采和輸出的地方都已經被開采了,新增產量大都只能來自西伯利亞無人區、遠離消費地的中亞腹地、數千米的深海、動蕩的非洲和隨時可能把私人油田沒收為國有的委內瑞拉,而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能源的需求卻在急劇擴張,換句話說,在產量增長區間的這一段,現有技術條件下,其邊際成本曲線十分陡峭。
結果,當2001年后的新一輪繁榮高漲時,人們發現,新增需求已經把供給推到成本極高的角落,此時只有數倍于前的價格才能逼出一點點新增產量。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何近期石油需求量幾個最多十來個百分點的波動會對應油價三四倍的漲跌。
但供給曲線并非一成不變,隨著邊緣產油區的產能穩定和擴張,持續高油價吸引的大量投資,新輸油管線的建立,新技術的采用,一旦高油價持續足夠長時間,許多邊緣產油區將越過規模經濟和單位成本門檻。對于生產者,其擴大產能的投資決定,例如加大勘探力度、新建油井、增加管線等,取決于對未來油價的預期,但投資一旦作出,其投入便成了沉沒成本,不再影響其供給意愿,此時即使油價下跌,供給也不會退回到以前的高度。
最不愿看到這種局面的,老牌低成本產油國,主要是以沙特為代表的海灣六國,他們不希望持續高油價幫助邊緣產油區和新能源跨越成本門檻,從而削弱自己的長期市場份額。所以,過去兩年沙特一直不顧配額全力增產,即使現在,我認為它也不會認真遵守配額,憑借它今年高達1600億美元的財政盈余(是其年度財政支出的1.16倍),它可以輕松熬過兩年的40美元以下油價。
隨著油價下跌,首先停產的將是那些租用海上鉆井平臺的生產者,接著,運行費用最高的5%左右油井將被關閉,然后勘探和長途管線等長線投資先被叫停,資金將被集中到對現有產能的維護上;隨著低油價持續,已經開工的項目也將被放棄;最后,如果低油價持續兩年以上,當邊緣生產商連維持現有產能所必需的設備更新也無力進行,到那時,產量將大幅下跌。會不會出現最后一種情況,要看需求下降持續多久。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下一次繁榮的基礎 | 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匹配大國責任與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