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抄底時?
時間:08-12-29 來源:世紀海翔
又到抄底時?
上周有不少好消息,中國太保15.8億股解禁后不跌反漲,而海通證券也用上漲的姿態迎接即將來臨的20.69億股的大小非解禁。更好的消息,則是福建南紡成為首例大小非減持前公告的樣板,這個操作辦法,早在8個月前筆者就提出了,現在終于被市場自覺采納。減持前披露的好處,是可以明確股票供給的預期,對公眾股東尤其是弱勢的中小投資人來說,是一種相對公平的待遇。
數日前,在深圳與幾位投資界的朋友交流,談到底部何時到來,有位朋友舉了個極端的例子:“2005年,別人問你什么工作,你說做股票的,別人會用很同情的眼光看著你”,他開玩笑說,也許這次也一樣,要到那個時候才是底部。
玩笑歸玩笑,但是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呢?
在座的朋友中,有一位是被周圍朋友公認的投資天才,他在2006年初時,資產也就六位數,在股市上廝殺兩年多以后,現在已經是八位數的身家了。這位朋友在談到股市的走勢時,說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每次游資們逃跑了,本來以為市場會大跌,但是往往沒有跌。
他認為,除了匯金等“國家隊”買入三大行之外,股指在1600-2000點上下徘徊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產業資本已經在逐步買股票了。
這位朋友說的道理,筆者頗以為然。他認為,產業資本需要追求回報,在不少公司破凈的情況下,產業資本們比較重置成本和股價之后,往往會選擇買入行業的龍頭公司股票。這是為什么股指在這個地方得到支撐的重要原因。
“對于一些規模較大的資金來說,他們很難在最低點抄底,一般是在底部區域買入并持有,等2-3年之后拋售,屆時可能有50%-100%的收益。”
這個收益對于很多行業凈利潤不到10%的產業資本來說,不是一個很低的回報,何況當中會省去很多繁瑣的細節,比如企業管理、經營的風險等等。
也是在上周末,筆者在深圳主持一個研討會,主講嘉賓是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教授,他認為,滬指1600點左右,兩市股加權平均價是4元,大小非們在這個點位拋售意愿大大降低,考慮到他們的持股時間和成本,大小非應該不愿意在這個點位以下賣股票。
大小非解禁造成的供求短期失衡,股市需要時間來消化這些供給壓力。不過,大小非們的持股成本低固然是一方面,但是未必是拋售的必然理由。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筆者所在報社的周圍有不少房子,房東都是十年前用很低的價格買的,有些甚至是單位分的房,成本甚至為零,但是,除非急著用錢,否則房東們并不會僅僅因為當初買入的成本很低,就愿意將房子以遠遠低于市場的價格將其轉手,他們能夠接受的,是市場的平均價格。
深圳的研討會上,鐘偉先生還提出了一個很樂觀的預測:中國經濟很有可能經歷V形反轉,將在明年走出低谷,最遲三年恢復之前的增長水平。至于現在買房還是買股?他的意見是:現在買入指數基金,三年后可能翻倍,買入房子,難度則大得多。
這場經濟危機還沒有過去,但是,我們總得相信,它始終會過去的,如果您悲觀地認為世界末日將要到來,那么唯一的選擇是把錢花光,但是這種可能性很小,人類社會經歷過兩次大戰后仍然向前發展,更何況現在的世界,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因此,我們相信,未來會更好,既然這樣,現在應該逐步選擇那些至少三年后還能活的很好,并且對我們生活都有重大影響的上市公司,買入并持有。因為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在2001年到2005年那波熊市中,股指跌到998點,在反彈之后又下挫,但是有不少個股走出那個低點后,再也沒有回去。因此,這一波可能也一樣。當我們若干年后回頭看,也許同樣的情景又會擺在面前。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匹配大國責任與戰略 | 央企“多元目標”難題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