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經濟走到十字路口
時間:09-01-14 來源:世紀海翔
全球經濟走到十字路口
歡迎來到2009年。全球經濟的命運將在這一年里確定,可能影響到好幾代人。有些人肯定希望,我們能夠恢復2005年前后全球失衡的經濟增長。他們錯了。我們的選擇只能是以怎樣的局面來取代?;蛘呤歉泳獾娜蚪洕?,或者是分崩離析。選擇已刻不容緩,必須在今年做出。
我們陷入了70年來最深重的全球金融危機,結果是,在全球范圍內,既有信用、又有意愿的大規模私人貸款者已“折損殆盡”。依賴美國龐大的財政赤字和央行信貸擴張,雖然是必要之舉,卻是暫時的權宜之計,它無法使經濟長久恢復增長。必須進行根本變革。
即使是最遲鈍、最自滿的人必定已經清楚,這場危機比得上戰后肆虐于發達國家的最嚴重危機。馬里蘭大學(Maryland University)的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哈佛大學(Harvard)的肯尼思?羅格夫(Kenneth Rogoff)最近對一年前發表的一份開創性報告進行了更新,闡述了這一點的涵義*《金融危機的后果》。他們指出,在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發生的歷次重大金融危機存在相似之處。通過對若干嚴重危機的綜合分析,他們得出了令人不安的結論。
他們指出,銀行業危機平均會拖延2年,伴隨著產出的下降。資產市場跌幅深重:實際房價平均在6年內下跌35%;股票價格在3.5年內下跌55%。失業率平均在4年內上升7個百分點;產出下降9%。
很重要的一點是,政府債務的實際價值平均上升86%(見圖表)。這只是冰山一角,因為還有向銀行注資的成本。原因遠不止是稅收收入的銳減。
當前危機與過去最嚴重的危機會有多么相似?世界雖然未必愿意繼續向規模較小、重要性較低的赤字國家(如英國)輸送資金,但起碼仍愿意資助美國,這是我們可以保持樂觀的一個理由。美國政府因此得以擬定一項龐大的財政及貨幣救市方案。
然而,正如萊因哈特和羅格夫在另一份報告中所言,這是一場全球性危機,而非地區性危機。這提醒我們,美國好歹還是全球經濟的核心。在近幾十年發生的重大危機中,美國的需求拯救了世界。在上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以及在2000年股市崩盤之后,無不如此??裳巯鲁嗣绹?,還有誰會救美國呢?而且需要多大力度的行動呢?
另一份開創性報告也提到了上述問題,那是韋恩?戈德利(Wynne Godley)及另外兩人為巴德學院(Bard College) Levy經濟研究所共同撰寫的系列報告中的最新一份***《美國和世界的前景》。對于該報告的基本論點,本專欄讀者現在應該已經十分熟悉。
導致危機的根源,是美國和世界其它地區長期存在的內外部失衡的相互作用,這使得救市變得很困難。美國及其它許多長期赤字國家生產貿易商品及服務的能力目前存在結構性缺陷,而世界其它地區(或者更準確地說,為數有限的盈余大國,尤其是中國)情形正好相反。因此,需求一直從赤字國家“漏到”盈余國家。
在需求旺盛時期,這不成為問題;在私人開支銳減時期,就像現在,這是個大問題。這意味著,美國的救市措施必須足夠大,不僅要拉動對美國產品的需求,還要拉動對世界其它許多地區過剩產品的需求。受危機波及的日本不必承受這一負擔。
貸款活動停滯,使得美國私人開支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2007年第3季度到2008年第3季度期間,對美國私人環節的凈放貸占GDP的比例下降了約13%,這是編制此項數據以來的最大跌幅(見圖表)。由于貸款活動銷聲匿跡,隨著家庭逐漸清欠債務(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私人凈儲蓄(收支差額)可能在多年內保持正值。
考慮到持續存在的結構性經常賬戶赤字,財政赤字需要達到多大規模,才能使經濟處于接近充分就業的平衡狀態?就目前來說,假設私人部門的財政盈余占GDP的6%,結構性經常賬戶赤字占GDP的4%,那么,財政赤字就必須持續達到GDP的10%。
要達到這個水平,財政刺激力度就必須非常大。隨意決定的7600億美元或占GDP 5.3%的刺激措施還不夠。上述報告的作者認為:“即使實施了幾乎讓人難以置信的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但在未來兩年內,產出的增長也不足以阻止失業率繼續攀升。”
設想一下,假如在巨額財赤狀況持續了兩年或更長時間后,美國仍陷于失業和增長緩慢的泥潭之中,后果將會怎樣呢?人們會詰問:美國為什么要輸出大量的本國需求,去支持別國的就業?他們將要求把需求拿回來。上次發生這種情形是在上世紀30年代,結果是一輪破壞性的以鄰為壑的貨幣貶值,外加保護主義。我們確信能夠避免這種危險嗎?正相反,這種危險非常大。一旦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出現倒退,同時失業猛增,昔日群魔就將復出,尤其是國家主義。數十年的成果可能毀于一旦。
不過,我們有一個大好機會,可以避免走上這條道路。我們現在知道得更清楚了。美國將有一位擁有雄厚政治資本的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他的政府決定竭力推動經濟增長。但以一己之力,美國不足以拯救世界。美國需要幫手,尤其是需要盈余國家的協助。美國及其它幾個發達國家再也無法吸納全球的過剩儲蓄及商品。這場危機就是明證。世界已經改變,政策也必須改變?,F在就必須改變。
*《金融危機的后果》(The Aftermath of Financial Crises),2008年12月;www.economics.harvard.edu/faculty/rogoff/files/Aftermath.pdf;
**《銀行業危機》(Banking Crises),2008年12月,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工作報告14587,2008年12月,www.nber.org;
***《美國和世界的前景》(Prospects for the US and the World),2008年12月,www.levy.org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以提升人力資源應對“中等收入陷阱” | 既要投資拉動,更要加強社會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