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巴沖突:民族國家的悲劇
時間:09-01-15 來源:世紀海翔
以巴沖突:民族國家的悲劇
以巴原本應該是走一條艱辛但共榮的道路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武裝沖突再度升級,以色列國防軍對加沙地帶的“鑄鉛”行動已經造成近千人死亡。
巴以沖突是地緣政治和世界文明割之不去的一個“毒瘤”。無數次的國際調停、出爾反爾、討價還價以及世界大國對中東利益的各自算計,使得“毒瘤”從來不缺乏“養分”。
巴以沖突的根本在于“土地索取權”,兩者都可以為自己的土地索取權找到相應的歷史依據和宗教情結(比如耶路撒冷)。爭執不下導致了一種輕率的可行之道,國際社會贊同兩者獨立建國,冀望于兩國可以和平共處。這一考慮溯于1947年的聯大會議,當然也充分反映了美國和前蘇聯在中東利益上的周旋和角逐。
恰恰是這一現代性意味的解決方案使得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歷史宗教沖突,直接轉化成民族國家沖突。從民間的沖突變成政府沖突、從話語沖突變成武裝沖突。幾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人在美國的支持下獲得勝利,并占領了巴勒斯坦全部領土,一些巴勒斯坦人用少年的投石、人體炸彈、左翼文學和世界同情予以回擊。冷戰結束后,以色列選擇了有策略的領土退讓(讓出了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除了一些猶太人定居點),法塔赫代表的巴勒斯坦利益群體相對溫和,同哈馬斯拉開距離,形成了所謂的巴勒斯坦“離軸運動”。
坦率地說,以巴是兩個平行的責任主體,但真實的責任又并不完全由兩者來承擔。我們看到,無論是美國將卸任總統布什還是奧巴馬新內閣國務卿希拉里都繼續那種陳詞濫調“保證以色列獲得真正的安全、保證以巴兩國之間的正常積極關系,我們對地區沖突造成的人道主義危機深表關切”。
這種流行的、現實主義的解決方式已經形成了不可撼動的前提。這個方案的核心是希望兩者能友好共存。在切割土地方面,希望雙方都滿意。如果一方不滿意,也許會出現“反抗—打仗”模式,雙方都表現出強硬性,然后在強硬中退讓,形成一種廣泛的討價還價博弈。國際社會希望是這個博弈模式需要足夠的時間和歷史來支撐,最終讓雙方認識到一種穩定的均衡必須要到來:巴勒斯坦再對以色列無異議、而以色列讓出足夠的領土,對巴無報復。
事實上,我們既可以看到巴勒斯坦詩人對跟以色列人“分享同一片土地和神的記憶”的豁達、同時也見識了哈馬斯領導人Khaled Meshaal給英國衛報寫的評論:我們不會因為以色列人是另外宗教和信仰而打仗,我們可以跟那些不攻擊我們的猶太人生活在一起,我們的問題是,是不是獨斷性地支配我們的土地、摧毀我們的社會以及驅逐我們的人民?
從地理上看,巴勒斯坦人擁有的加沙和約旦河西岸之間相隔40公里,它本身就是分裂性的標志,以色列領土切割了它。這一地理學特征已經無遺漏地傳遞出一種明顯的現代性解決方案:獨立并隨后相互撕咬。以巴原本應該是走一條艱辛但共榮的道路,卻已經被永恒地“殺死”。無數的血汗和眼淚傾注在民族國家方案上,這是一片一望無際的苦海。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結構性減稅也應重視消費 | 金融危機與應對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