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美國可能“咸魚翻生”?
時間:09-03-23 來源:世紀海翔
為何美國可能“咸魚翻生”?
上一期的專欄中,我提到美國的金融市場有可能是一個歷史大底,文章刊出后有不少的反響。財華社CEO余剛先生閱讀之后曾與我進行過交流;還有朋友告知,香港《信報》專欄作家畢老林先生在其3月18日發表的《投資者日記》中,也曾對此文提出的一些觀點進行了探討。
畢先生并不像筆者這么樂觀,他認為,這次的美股反彈,很可能是全球投資者見美股超跌抄底的結果,內地投資者頻頻致電詢問購買花旗股票,何況美國股民,因此,他認為這也許不過是small numbers game(散戶游戲)而已。
畢先生的對美股的了解程度當在筆者之上,因此其對美股的判斷也許比筆者的觀點更有參考價值。不過,筆者的判斷有自己的邏輯和思考,由于篇幅所限,在上一篇文章中未能將一些論據完全表述,因此在此進行補充,希望與畢先生探討。
為什么說美股可能見底呢,兩個原因上一篇文章已經談到,一是美股的崩潰很大程度上與其評級制度以及會計準則有關(余剛先生告知:3月20日,《福布斯》雜志老板Steve Forbes在香港也提到美股的崩潰很大程度上與其評級制度以及會計準則有關,還有就是對沖基金的賣空)。因此,美國政府只要成功修改mark to market(逐市定價,相當于資產的公允價值是以市場價而不是成本價來計算)的會計準則,金融機構的賬面虧損將大幅減少。
另一方面,筆者認為,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風險管理的經驗和業務創新的能力,這方面不能低估華爾街上百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智慧。
隨著事態的進一步演化,更加堅定了筆者的看法。上周三,美聯儲宣布將在未來幾月內收購3000億美元的長期美國國債和至多1.25萬億美元“兩房”發行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此舉等于大舉發行紙幣來提高信貸供給,因而會降低美國家庭和企業要支付貸款及其他主要貸款的長期利息。
換句話說,美國正在通過制造通脹來“賴賬”,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債務國,截至2009年2月12日,美國未償還國債高達10.76萬億美元,其人口總數為3.0552億,按此計算其人均負債達到3.5萬美元。由于債務是以美元計價,隨著美聯儲大肆印刷美元,美元貶值也就意味著其負債所對應的實際財富將大大減少。
另一方面,濫發美元將導致全球進入下一輪通脹,這將意味著黃金、原油以及大宗商品的價格暴漲。而世界上黃金目前總量應該在3萬多噸,美國就有8100多噸,其控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有3200多噸,加起來占了世界的1/3,黃金暴漲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美國;而原油更不用說,擁有世界2/3原油儲量的中東國家,都在美國掌控之中。一旦惡性通脹來臨,僅此兩種商品的價格的暴漲就能給美國帶來難以想象的巨大利益,加上它在農產品等一些重要的大宗商品領域具有的壟斷供應地位,何愁不足以支持它走出次貸危機的泥潭?這就是“老大吃藥、眾小弟買單”的真實寫照。
美國的做法相當惡劣,說是“以鄰為壑”并不為過,同時,他們采取的“賴賬”做法實際上正在傷害他們自身的信譽,這無疑給中國提供了一個成為全球資金“安全港”的重要機遇。
上期專欄文章中,筆者還提出,中國經濟完全可能率先復蘇,這并非盲目樂觀,我們關注到,國內汽車的銷售情況甚為樂觀,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09年1月,乘用車1.6升以下品種產銷環比呈現較快增長,尤其是交叉型乘用車產銷環比和同比呈現雙雙增長,明顯好于其他品種;汽車企業庫存得到釋放。
如果說這些數據太枯燥的話,筆者從一些朋友了解到的信息或者有助于大家增加對這個狀況的感性認識,有說法稱:東風日產的員工從去年下半年一直發放雙薪迄今,而今年初銷售額最大的是北京現代,原因是他們的庫存最多。至于房地產的成交回暖,已經頻頻見諸媒體。由此可見,金融危機并沒有太大程度傷害到中國居民的購買力(篇幅所限,相關數據不再贅述)。
當然,我們要面對的最大壓力首先是就業,出口急劇下降帶來的就是工作崗位的急劇減少,民工失業可能高達4000萬,今年即將畢業的600萬大學生和2008年畢業后尚未就業的大約近百萬大學生都需要找到工作。如何妥善處理好這個問題,這才是對政府最大的挑戰。因此,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其實是內生的,外在的沖擊只是誘因。值得高興的是,我們看到政府正在促進就業方面積極行動,這無疑我們有信心的重要理由之一。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美聯儲開啟美元貶值之路 | 我們在懼怕什么 |